意像的轰炸――杨炼诗歌简论
2002-03-25 21:31:42
来源:星星生活

编者按:旅英中国诗人杨炼日前应加拿大哈博芳读书会(Harbourfront Reading Series)的邀请,由伦敦飞抵多伦多作当代诗歌演讲和精彩答辩,并应加拿大华裔诗人川沙先生及加拿大海龙出版社社长罗珈女士之邀,就当代诗歌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对话和交流。

1980年代初,杨炼在中国以《半坡》、《敦煌》等“寻根”诗震动了中国文坛,并以他的介乎于“朦胧诗”和“第三代”之间的“寻根诗潮”影响乃至催生了“整体主义”和“传统主义”诗歌,从而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坛的地位。

杨炼作为当时的文化寻根潮中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诗人,使他的名字成为该诗潮的代名词。但很多诗歌爱好者都发现,杨炼的诗歌难懂,这里选发他的近作《大海停止之处》(之一)及他早年的作品,并特邀川沙先生进行简论。

简论杨炼的诗歌之于我,似乎是一件有些困难的事情。

20世纪80年代初,作为“朦胧诗”旗手之一的杨炼的诗歌,其中像征、比喻、转义、注重主观色彩的意像的表现等等,在中国已属让普通读者难以读懂。现在,又在西方世界打了十来年“文学工”的杨炼的诗歌,岂不是他的诗歌更是让人读不懂了吗?!我想,对于杨炼的诗歌我只能用如下的感觉来介绍。确切说,应该叫传递我对他的诗歌的感觉――

杨炼的诗歌是华丽的,就像一簇簇华丽的鲜花。看似浮华,但是,花茎连接下去的根、根块、根须却密密地连接着、汲收着具有丰富内涵的、最原始的远至“先秦”的汉文化的土壤。

读杨炼的诗歌,你会瞬间落入他诗句的意像的轰炸之中,或者说,有些像节日夜空中那些五彩缤纷的礼花向着你袭来的铺天盖地耀眼的浮华的彩光礼赞。你,几乎无法去理解去看清楚一朵朵具体的礼花的枝微末梢:它们的亮度、色度、组合、它们的后面的什么什么。你,只能从深不见底的无垠的黑暗的对比中去感受礼花的灿烂多彩、面对死亡的强劲的生命力的表现和挣扎、面对黑暗迸发出来的巨大能量的宏丽,那些在黑色的死亡的天幕上用生命之光舞蹈的火焰的花朵的群舞的美,那些发出声、光、形的诗的鲜艳的花对你灵魂深出某些东西的感动和刺激。

用礼花来比喻还太无力。实际上,读杨炼的诗,我更多的感受,是卢那察尔斯基所说的那种“站在悬崖边上观看暴风雨夜里天空中的雷鸣闪电”的“来得更强烈一些的悲剧的美学感受”。这,就像他给我留下的话语一样:

“没有不残忍的诗,没有不残忍的美,没有不锯断的诗人的手指……”

我对诗的要素的理解之一是:诗歌是一条在歌曲与歌词这两岸之间流动的一种文字和声音糅合在一块的河流。

有些诗歌更接近于像音乐,有些诗歌在河流里是流向大海。

纵观1980年代初杨炼作为中国寻根诗的旗手写下的《半坡》、《敦煌》等组诗,直至近年他的《同心圆》、《大海停止之处》、《天空移动》等等组诗,其创作高潮时间持续近20年,足迹遍及全世界。

1999年,杨炼获得意大利的弗拉亚偌(Flaiano)诗歌奖,在这项诗歌奖的历年获奖者名单中,有爱尔兰的希内和圣卢西亚的奥尔科特两位偌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也有法国的博那伏瓦、捷克的赫鲁伯和美国的弗林杰迪等当代国际诗坛最重要的诗人。

然而,这个怀着拳拳之忱的中华赤子,却是仍然固守汉语写作,坚持发扬汉语言文化。我们可以说,杨炼的诗歌就是更接近于像音乐的那一种,是属于宏大的流向交响乐大海的那一种诗歌。

收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