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华人市长黄国鑫:黄皮肤不是从政障碍
2002-04-26 17:51:40
来源:星星生活

黄国鑫先生是一位比较“特殊”的澳大利亚华人,作为阿德莱德市的市长,他是澳大利亚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华人市长。

华人从政凤毛麟角
1965年,黄国鑫从四川经由香港来到澳洲时,当时他27岁,到澳洲留学,5年后成为澳籍公民。此时的澳大利亚正处在即将取消“白澳政策”(即以白人为社会主导,对华人及少数民族实行歧视政策)、开始鼓励多元文化的时期,华人正渐渐摆脱受排挤的景况。

据黄国鑫介绍,他不是第一个在澳大利亚当市长的黄皮肤的人。1984年澳大利亚北部达尔文市市长也是一位华人,但他出生在澳洲,不会讲汉语,也没有华人的生活习惯,相信与中国也没有什么联系。从这个意义上讲,当2000年5月从中国大陆移民到澳大利亚的黄国鑫当上市长后,澳大利亚才有了第一位华人市长。

除了黄国鑫先生,还有许多澳籍华人供职于当地重要的政府部门。来自香港的移民苏震西先生最近被选举为墨尔本市市长。还有人新近当选新南威尔士州立法会议员。尽管如此,黄先生说:“目前在澳大利亚从政的华人加起来不超过五六个人。”

华人不愿从政的重要原因
为什么大部分在澳的华人主要从事商业、教育等领域活动,而从政的人不多呢?

黄市长分析说,一般来说许多华人是第一代移民到澳大利亚,他们需要建立经济基础,首先要有一个稳定的生活。而在澳大利亚,参选政府公职需要花钱,最少也要花去几万澳元用于宣传等选举事务,而当选后,也不要在经济上有”十万雪花银”的指望,市长的年薪不过8.4万澳元(大约为140万元人民币),这个数目在澳大利亚的个人收入中并不高,有很多华人自己经营生意挣得远比这多,所以他们也不愿放弃自己的事情来参选公职。

此外,竞选需要候选人能进入主流社会,也只有进入主流才有可能参加当选,在一个白人居多的社会里,华人移民要想进入当地主流社会需要经过很长时间,而且能进入的毕竟还是少数。

对于黄国鑫先生来讲,从政的一个主要目的还是获取精神层面的满足感。他说:“我要通过竞选证明虽然我是少数民族,但我有能力当选,而且在这个位置上做得很好,更好地回报社会。同时也证明澳大利亚多元文化的特性。”

竞选成功三要素
华人人口比例在阿德莱德只有2%,仅依靠华人的选票黄国鑫是不能成功的。他总结说,成功的要素有三:本事、人事、天时。

“很多人担心华人参政会不会受到歧视,以我个人的经验是不会。虽然确实有少数人有种族歧视,增加你参政的难度,但这不是决定性的。最重要的是你自己是否有这方面的才能,是不是华人并不重要,大部分选举人教育素质比较高,也很理性,他们选你最主要的还是看你的本事,能否胜任。”
黄市长的成长经历在描述着从政的一些重要条件:他身为工程学和商业管理双硕士,曾在阿德莱德、悉尼、墨尔本以及国外的许多主要基础设施项目中担任土木工程师和高级经理的职务。黄国鑫先生最初于1992年被选举为阿德莱德市政厅议员。在任职市政厅期间,黄国鑫先生曾当选多个委员会的主席或副主席职位,并两次被市政厅选举为副市长。市议员和副市长的经历不仅提高了他的知名度,而且也让选民相信:他是一个在行政方面有经验的、能承担更多责任的候选人。

同时,黄国鑫也承认,保留在他身上的中国的传统习惯、生活方式也对其成功从政产生了影响。“中国人做事认真、勤劳、负责,而我能利用中国人的优点配合西方人的优点,做一些事情。”当然他也强调,实际东西方的各种特点已经在他的身上融合到了一起,现在很多东西很难区分出哪些是东方的,哪些是西方的。

中国人到澳洲学习也能刺激当地经济
黄市长在阿德莱德市的另一个职务是该市教育促进部董事会主席,他曾专程到中国宣讲该市的教育,包括高等教育和职业培训,吸引更多的中国人去澳大利亚读书。但他也承认,中国人到澳大利亚学习,并不意味着澳洲的教育就一定比中国好,出去学习更重要的是开眼界。

“其实,中国目前在科学、工程很多方面的教育不低于西方,比如北京的高楼、铁道等硬件设施,建设都比澳大利亚好。但在服务和管理等软件方面,澳大利亚就有一定的优势。所以澳中两国在教育上有一定的互补性。”
同时,中国的有限教育资源和人口较多一直是一对大矛盾,但澳大利亚在这一方面相对较丰富,所以中国人去澳洲学习是解决教育资源稀缺问题的一种方法;当然,教育的输出也能给阿德莱德带来巨大的经济好处,毕竟,留学生在澳洲生活需要吃、住、行,澳洲人少,内需有限,而有更多的中国人到来,能刺激经济。

更重要的是,中国人有机会去国外学习,会大开眼界,接触不同的文化,不管将来是在澳洲居留,还是回中国创业,都会对当地社会做出贡献。黄国鑫说:“我是一个中国人,也曾经是一个留学生,当年我敢于接受挑战,做到了今天这样。中国人很勤劳,我对中国的下一代有信心,许多人能力很强,如果我都能做到,他们为什么不能?”

收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