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网络:电影拍摄走向数码化
2002-05-22 15:51:51
来源:星星生活

【多维社记者李慕威报道】本届戛纳电影节的一个新趋势是电影摄制的数码化。从《星球大战》到爱尔兰的小制作影片,数码摄像机给了导演自由创作的新手段。在入围竞逐金棕榈奖的15个国家和地区的22部作品中,有4部参赛影片采用数码机制作,它们风格各异,来自不同的国家:中国、俄国、英国和伊朗。

戛纳电影节的组织者思想开放,今年有两家剧场配置有数码放映机,并邀请了约10位导演讨论数码化问题。

这些影片的导演选择数码机的原因也各不相同。有的是发现数码机体积小,不需要人数众多的制作人员,即省钱方便;有的更单纯:只因想使90分钟的影片更易携带。

伊朗导演阿巴斯(Abbas Kiarostamii)的影片《十个》(Ten),讲述6个妇女的情感生活,数码机使导演发现新的表现方式,“影片发生的地点是车里,空间狭小。必须忘掉摄像机,只作为目击者。”

俄国导演索可洛夫(Alexander Sokurov)的《俄罗斯方盒》拍摄于圣彼得堡的Hermitage博物馆,而且是90分钟连续摄制。

中国导演贾樟柯的《任逍遥》,是即兴式的,他表示,在摄制时,数码机可以自由移动,转换角度。

鲁卡斯(George Lucas)无疑是电影数码化的先驱,其最新摄制的《星球大战前传2:克隆人攻击》近日在全美上映。影评家百般挑剔,其中之一就是攻击他因大量运用数码技术、忽视人物性格的塑造,致使人物“丧失灵魂',俨如木偶僵尸。反对者的另一个指责是,影片缺乏景深,颜色偏暖。

鲁卡斯的辩辞是,数码摄制提供了多种新的可能性,在摄制第一部《星球大战》时许多难以表现、处理的场景现在借助数码得以实现,“我现在可以做先前不能做的事。”

支持者认为,由于数码机不需要大批人员和昂贵的胶片,因而使许多锦囊羞涩的导演得以实现自己的梦想。

本版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收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