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移民法拯救中国人才
2002-06-19 16:42:09
来源:星星生活

最近,《星星生活周报》率先最快、全面报道加拿大新移民法的已定案就绪,并陆续披露了各种不同反应和观点,连日来,其有关新法的拳头文章屡登多维新闻网及中国国内各大网站热点新闻排行榜,随后就是各家媒体陆续转载或分出观点大做文章。华人各界对于将在本月28日正式实施的这个加拿大联邦新移民法普遍认为,新移民法“为中国独立移民申请人设立了一道障碍”。他们认为,新法实施以后,想通过独立移民方式赴加困难重重。

在中国大陆的多家报纸引用了《星星生活周报》与多维网等媒体报导的多伦多当地华裔移民顾问的观点,认为此新移民法对独立移民申请人的评分标准看上去好象与旧例没有什么改变,但由于新移民法的各项评分标准有所改动,实际上造成华人独立移民申请人很难达到新移民法的评分要求。

也有人引用《星星生活周报》披露的大量数据,如近年来华人移民加拿大的数据,让我们看新移民法有了一个新的角度:“自1996年以来,中国大陆已经连续6年成为加拿大的第一移民来源;加上80年代末、90年代初香港地区移民的大量来加,使华人在全加拿大的人口比例从以往的0.6%发展至今的3%”。

其中,也不乏持有“一分为二”观点的专家,他们认为,新移民法对华人独立移民申请人非常不利,但是对以留学生身份申请移民的人也许有利一些。同时,家庭团聚类移民的申请也比以前宽松。

笔者认为,上述观点都各有其道理。而笔者也从自己的角度来谈谈对加拿大新移民法的看法。

1、加拿大是个移民的国家,也是一个法制的国家,所以,在移民的处理上,才有移民法律来制约国家政府有关机构办理、处理和协调移民事务;而且,加拿大还是一个民主的国家,各种意见尽量被考虑;又因为加拿大还标榜为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各个族裔的建议也不能不听一下。所以,一部新法招来的大风,决不仅仅来自华人社区。

从大局来看,新法在综合各种因素方面已经尽了相当大的努力。实际上没有任何一部法律法规是十全十美的,都是在不断地完善和改进之中。

有人说,移民们的希望和未来似乎已经成为加拿大移民政策变来变去的试金石。这是不全面的。移民,对任何个人和国家来说都是一件大事。对加拿大国家制度没有一定程度的认识,也是一种不具备移民条件的表现。

2、加拿大是一个年轻的国家,却富有法制传统。已经通过的新法就自然形成对移民事务的新的约束。但是在新法制定过程中反应的若干言论,却不能不使我们考虑一些问题,其中重要的是,不能把新法看成是加拿大对某一族裔的态度问题。

现在,身在加拿大的技术移民扪心自问,你们的英语水平,究竟能不能够在加拿大承担与你们所具有的技术水平等同的相应工作?实际上,确实有很多技术移民因为自身的英语水平问题找不到自己的专业工作。我们可以大声疾呼加拿大的各行各业在招工中应承认中国的大学以上学历,但是我们无法要求他们承认我们大多数技术移民现有的英语能力。

3、看加拿大的法律好不好,不是看它对某一个族裔有利与否,而是从加拿大的国家利益和主流社会的价值观来界定。但值得注意的是,加拿大国家利益的最终表述是主流社会的一元文化,通常所说的西方文化。

加拿大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各族裔的平衡是各个文化长期的融合与交流。既不要狂妄自大,认为主流社会惧怕某一族裔的强大从而通过新移民法来限制某一族裔的移民,也没有必要妄自菲薄,长期忍受自己因为不了解的民主制度和主流社会的结构而带来的困惑。

我赞同移民部长科德尔所言:“此次移民新法的颁布,将使加拿大更好地面对21世纪的全球性的新挑战,同时也符合加拿大移民政策的精神,以满足加拿大实现未来的移民目标。”

4、反应族裔群体的意见,并不是影响主流社会决策的最佳途径。不过,这是博取同情,取得“特赦”或取得较好待遇的一种方式,但根本的问题还是在于族裔社会文化的传播,族裔群体的经济势力,族裔政治文化的内在凝聚力和外在的扩张力。

如果大家注意到犹太人在美国的影响效果就可以理解了。其实,在美国,黑人的游行反抗宣言远远多于犹太人,但是在决定美国的政策方面,犹太人确实是举足轻重。为什么?看看犹太人的文化,犹太人的经济群体势力,融入在犹太群体经济里的文化内涵和这个内涵的张力,我们就知道,我们应当怎么做。

5、移民的法律造就了按法律程序来过滤移民申请,总有被过滤掉的。移民法的变化,也能引起移民的信心的变化,而来到加拿大如何再次塑造自己新的辉煌,则尤其重要。

笔者也感谢新移民法,实际上拯救了很多在中国国内的人才。这对中加双方都是有利之举。如果你看到这么多的中国学者、专业人士、有一技之长者或者因为自己的英语不行或者因为加拿大经济形势不好或者因为加拿大的华裔经济势力单薄只好从事自己不擅长的工作,你会深深理解笔者的上述内容与看法。

希望与加拿大的华人华裔共同努力,在加拿大多元文化的大旗下,造就中华文化和财富的新的积累和聚合,这才会符合多元文化的本意,才能创造华裔群体说话的时机。

本报刊发或委托转发的任何署名文章,受访人及发言者言论并不代表本报观点。

收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