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专稿)美加英语异同杂感
2002-06-25 16:13:57
来源:星星生活

英文程度的高低,对于在美加发展的华人,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对语言的兴趣很大,平时多加留意,有不少心得和感想,现将诸短篇汇集成本文。

一、美加英语文化内涵

在此,我并非要写论文从各个方面研究这两国英语的异同。总的说来,这两国英语之“同”,对于两国经济和文化的影响,具有决定作用。

首先,英语作为商用语言,使两国的经济联为一体,两国的产品互相交流,以及公司业务扩张、人员培训等,就打破了天然的语言障碍。从文化上,由于美加人民所接触的媒体,包括电视、互联网、报章杂志,都具有共通性,所以从大众文化的角度看,两国基本上是一个文化,而不是两个文化。特别是在青少年一代上,我更可以感受到他们基本上受着同一种文化熏陶。

而互联网的兴起,更加深了这种文化整合,因为电视电台、报章杂志等传统媒体,会受一些政府法规、贸易壁垒的限制和束缚,但互联网可以突破这种局限;所以,我认为,互联网是促进文化发展、交流以及进步的动力,因为文化之间越是整合,互相兼容性越高,这种文化就越进步。现在,互联网80%-90%都是英文网站,使英语世界的国家有不少便利,而且,电子商务的“官方语言”,自然也非英语莫属。美加之间在语言上的这一共通性,决定其经济、文化的兼容性,而且自然地,在政治上也有许多一致之处。

加拿大英语与美语之不同,主要在几个音的读法源用传统的英国读法,一些字的拼法也是这样,显得保守一些;而且,我认为,加拿大英语接受民间俚语的程度,相对较低,也就是说,在正式场合和书面语言,接受生活中出现的、为大众广泛采用的语词的速度和广度,均比美语慢和小。美国英语,则是一种更为开放的语言,书面语和正式场合的演说,吸收民间大众的语言速度很快,所以美语是很有活力、开放式、兼收并蓄的语言。加拿大英语的开放性则要弱一些(与美语相比之下)。

当然,这两国人都觉得自身的英语更标准,这一点上也反映人性自高自大的一面。许多美国人觉得加人英语拼法是错别字(misspelled),因为许多美国人不知道加国与英国的历史渊源;加人则认为自己的英语更为标准。

二、人生斗争的武器

我幼年开始学英语的时候,老师经常念叨一句马克思(Karl Marx)的名言:“外语是人生斗争的武器”。到加拿大以后,对此体会颇深。

在异国他乡求生存和发展,外语确实是最实实在在的“人生斗争武器”。语言的障碍,是此地华人移民生存、发展最大的障碍。即使在中国大陆过了四级、六级,或考取托福、GRE、GMAT高分,或接受过某些英语语言中心的“集训”,但到了现实社会中,我们华人的英语能力仍普遍显得很吃力。

究其原因,最明显的一个就是大家的英语是从学习中学来的,而不是从应用中学来的;所以,应付考试还行,但到了真实运用,就败下阵来。当然,随着中国日益开放,从运用中学习的机会也越来越多。为此,我认为,我们中国的大学,应多开一些完全用英语教学的课程,特别是商业、高科技的课;而且,教学的老师,可以请许多有华人背景的外语老师来教学,其实不一定非要英语母语人士。关于这一点,我下面还会讲到。

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后来慢慢想到的――我因为工作关系,接触了一些其它国家的移民,特别是东南亚某些国家的移民。他们中的许多人即使是新移民,也能讲流利的英语,虽然大部分人讲的英语口音很重,但他们并不为此有丝毫胆怯与畏惧。我对此感触良多,深思之下,渐渐想清楚了一个道理:中国移民的英语口语水平普遍比不上我上面提到的这群人,除了语言教学和缺乏运用环境等因素外,中国人爱面子、自尊心强,实际是很大一个原因。

中国是一个古老国家,有着悠久的文化和历史,又历来是个大国,中国人因此是个很骄傲的民族,完美主义者也不少,讲起英语来,一不顺口,带点口音,就立生退缩之心,生怕旁人耻笑,再加上某位圣人说了句:知耻近乎勇,所以大家都“勇”起来,免开尊口而藏拙了。这样,比起一些“不那么骄傲”的民族,我们学英语的优势,就大大减弱了。

另外,中国文化有很强大的向心力,也很独特,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变化,在许多方面,比一些本地文化,即使是发达国家的本地文化,都有许多优越之处。这也是华人学习英语的障碍,因为如果大家面子观念强,本来口若悬河的才子,成了拙于言辞的稚童,不免赶忙躲进自己强大文化的背后,借口一大堆,就很难通过学习语言融入当地文化,并通过融入当地文化而将语言学得更好了。相反,一些从小国家来的移民,由于本国的文化不那么强大,反而更能溶入当地文化,本地化程度比华人高,其速度也要快很多。

在这里再讲教学的因素。中国人是完美主义者,所以国内英语教学,特别是口语教学,很推崇母语人士,即“外教”。而笔者认为,“外教”数量少,不敷使用;多聘一些有一定国外背景的教师,加上国内的师资,土洋结合,以学习语言作为一种交流工具为主要目的,而不是追求完美的语法、语音、语调,这才是重要的。所以,追求流利,就可使大家都多一种语言交流工具,这一点,我们可得向其他民族好好学习。

本版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收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