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谁人能识君?
2002-07-13 19:20:27
来源:星星生活

本版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特别连载

多维社编者按:胡锦涛被视为江泽民的接班人,但人们对他的了解仍然有限。多维社获文思咏、任知初和明镜出版社授权独家连载《胡锦涛传》,长篇解剖这位中国未来掌舵者。该书作者任知初曾一度与胡锦涛同事,文思咏则曾与人合着《朱g基的内阁》等书,他们遍访在胡锦涛手下工作过或接触过胡锦涛的人士,在海内外广集各种资料,历时7年,方写出这样一部20多万字、迄今为止资料最为翔实、分析最为客观的胡锦涛传记。

(以下有●者为该章提要,有★者为小标题。)

水利工程系学生住在十三号宿舍。香港《星岛日报》“中国组”记者描绘说:“十三号宿舍是一幢残旧的四层楼房。如果不是清华老校友指点,记者怎么也想不到,胡锦涛在清华的旧居就在二楼的二十七室。房间的门口贴着一张美国魔术篮球队的照片。”据说,有人在门口贴了张字条:“胡锦涛同志旧居”,后来觉得没有意思,又悄悄撕下了。

每间这样的斗室,一如当年,都有四架上下铺床,可以住八个人。空间是相当拥挤的。不过,四十年前的学生,衣服杂物都很简单,就连书籍也不是很多。

胡锦涛在清华大学里的学习情况如何?能得到的资料不太多,而且说法不一。有当年他的同窗接受笔者采访,说他学业平平,并非出类拔萃;但是也有人介绍说胡锦涛的“成绩很好”,是系里“有名的高才生”──不过,没有人介绍任何关于他如何刻苦钻研的具体事例。海外不少媒体称他大学六年,“除了一门功课得了四分之外,各科都是五分”,此说无法得到证实。

有一点却是大家公认的:胡锦涛多才多艺,是学生中的文艺活动积极分子。

他进校时是年级里年龄最小的小弟弟,能歌善舞的特长却让许多学兄自愧不如。入学没有多久,他被选入了清华大学文工团,后来还担任了舞蹈队的团支部书记。一年级下学期,适逢六十年代第一个春天,一千五百名首都大学生在清华开大会,欢迎从当时挑战美国的古巴前来访问的学生代表团。清华大学文工团在会上表演了大合唱,没满十八岁的胡锦涛,与其他合唱团成员一起,放开歌喉,向同样豪情满怀的古巴兄弟姐妹唱出充满革命斗志的红色歌曲,其中有一首歌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这首歌最后一句最为铿锵有力:“打败美帝野心狼!”

在那个年代中,唱歌跳舞,都不是单纯的艺术或者娱乐,而是战斗。歌曲、舞蹈,都是投枪,是号角,是“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的武器”(毛泽东语)。积极参加排练演出,就有了完成革命任务的政治意蕴。

胡锦涛是幸运的:他在自己的业余爱好上投注精力,同时就是在政治上要求上进;他在唱歌、跳舞上的表现,同时就是在革命斗争中经受锻炼的表现。天底下还有更好的事情:个人兴趣与革命需要二者融合为一了!

胡锦涛在入学的第二年,就被党组织确定为“培养对像”。他忘我投入各种配合政治任务的演出,即使不是被定为“培养对像”的全部原因,也肯定是原因之一。

从五十年代初到八十年代末,中国大陆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是,中共成功地使亿万民众,将“入党”──加入一个“以实现共产主义为宗旨”的政治团体,作为自己人生追求的目标之一。能够成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一员”,变成了人们不仅在政治上自我设定,而且在道德上自我完善的目标。当然,越到后来,越来越具有加入执政党以提高社会地位、改善经济处境等等实利上的考虑。

这一点,与西方民主国家的政党完全不一样──西方的政党,只是政治诉求一致者的集合,完全不像中共这样要求其成员还要成为道德楷模、人品典范。其他非东方国家的共产党,在这一点上也没有中共这样突出,因为他们的文化传统,将公众生活和个人生活的界胡划分得较分明;而中共,则完全搅成一团:一个党员,不仅意味着要在政治上执行党的方针路线,而且意味着要品德高尚,作风严谨,工作或学习刻苦,联系群众,时时、处处、事事起模范带头作用,甚至还要夫妻和睦,婆媳相得,等等。一句话,党员或申请成为党员的人,要努力成为“完人”。现实生活中“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所以党员与要求入党的人,就得“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年仅十八岁的胡锦涛,被确定为“培养对像”,在当时的中国是件很普通的事。他也太年轻,理解不了上面所说的曲里拐弯。

中共在基层的组织(党委、党支部和党小组),经常要制订发展党员的计划、将所在单位和机构的人员进行摸底排队,其中写了入党申请书的人,一般都归于“考察对像”,再挑出其中“表现好”的若干重点人物,列为“培养对像”:要指定党员与之谈话,要求他定期向党组织汇报思想,检讨言行,看看与党章规定的党员标准相比(这些标准往往相当抽像),与报刊上连篇累牍所宣扬的“模范共产党员”相比(这些事迹则非常具体),有哪些差距,该怎么“迎头赶上”。党组织定期讨论“培养对像”的“进步情况”,对于条件最接近“成熟”者,列为“发展对像”──这就意味着到了党的门槛前了。(未完待续)

收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