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宇》制片人、编剧、导演创作谈
2002-08-20 14:48:37
来源:星星生活

制片人张永宁的话

19999年初朋友把《北京故事》推荐给我。我含着眼泪连看了三遍。我被这个发生在北京的故事深深打动了,尤其是书中人物和他们之间的关系,深深地留在了我的脑海里。从那以后,我萌发了一个很强烈的冲动:我要把她搬上影幕。作为一个电影制作人,我相信银幕上的《北京故事》一定会是一个让人们喜欢的故事。她从此成了我生命里最想完成的梦。

带着这种执着和信念,我几下香港,邀请到阿关(关锦鹏)为此片做导演;在朋友们的帮助下,我的投资人――一个对生活和艺术有着特殊感情的人,表示愿意出资拍摄,使这个梦的实现成为了可能。

影片虽然描述的是一对男人间的爱情故事,但她不仅仅是一部同性恋的影片。它向人们揭示了人类社会中丰富感情中的一种。两人之间,无论性别是什么,只要彼此之间产生了真正的爱情,这样的爱情就是美好的,幸福的。

至于这个故事究竟怎样,请大家在看了影片后自己评论吧。

我相信大家也会和我一样喜欢它。

导演关锦鹏的话

2000年初,当制片人张永宁到香港找我,提出让我来导演《北京故事》――现戏名为《蓝宇》――这部电影的时候,我曾心存犹豫。记得90年到纽约拍《人在纽约》(Full Moon in New York)并不是一个成功的经验。虽然电影仍是讲中国人的故事,但一个香港人,一个香港导演,我觉得仍会跟在外国生活的中国人所感所想有一定距离。所以,《北京故事》的剧本摆在面前,确实举棋不定了好一阵子。

当第一遍看《北京故事》这个网上小说时,委实觉得它动人,但也同时惊讶于作者对两位男主人翁在情色性事上的描写之露骨大胆,拍一部同志情色电影并不是我的意愿。后来想到故事中横跨十年的感情关系,倒令我觉得这才是把小说拍成电影的价值。以往看过太多动人的爱情故事,时间往往是在摆弄人物、感情;跨度愈长,愈显得或是感情爱情的不堪一击,倒过来又或许更突现了感情爱情的真挚牢固。《北京故事》确实让我联想我自身的感情经验,跟我男朋友正处在一起十一个年头:有最炽热的时刻,有清淡的生活,当然也有濒临吵架分手的一刻。越看小说,越觉得很多的细节接近。虽然故事人物地点是北京人北京事,但最终还是最基本共通的人之爱恨交缠,人面对大环境变迁所衍生的无奈等。想通了这点,可算是让自己跨过了犹豫不决的关口。

《蓝宇》这片名,按小说里的文字解释,他是一个从东北到北京求学、生活的主人翁名字,但我跟编剧愿意把它看得大一些(一笑)――“蓝色宇宙”。愿这部电影带来不光是一个同志爱情故事,愿它能让人感动于相对于天地,人与人间感情薄弱无力的慨叹,又或者让人感动于故事里被突显的真挚感情而作出赞叹。

编剧魏绍恩的话

第一天看见张永宁, 是在香港的 Grand Hyatt,跟关锦鹏一块。他们让我看那个小说,问我的意见……

好多好多个月后。北京友谊宾馆宴会厅的关机饭。大伙哭的一塌胡涂。从没见过那么多人哭的那么一塌胡涂。真是的。有一日拍市郊公园的戏。刚下过一场好大的雪。湖都结冰了。冰封的记忆内有蓝宇的光影。几乎是平静的。冰封的记忆里面所有的伤痛几乎都是平静的。镜头后,张永宁又哭了。关锦鹏取笑我,你别说人家,我看你还是要哭着离开北京的。

由接触原著文字到把小说改编成剧本到目击一页一页的纸张转变为一格一格的胶片,整个过程于我都是珍贵的记忆。

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空间里面有两个男人的感情故事。我爱你我不爱你。你爱我你不爱我。他们没能力控制自己的感情,一如他们没能力控制不以人力意志而转移的环境因素。离合散聚间日子一天一天的过。有些人老去。有些人成为记忆。我知道最终我还是要走的。我一直这么提醒自己,让自己在明天醒来的时候喜欢你少一点。在离开的时候可以轻松一点。

最后还是完成了。

收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