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敲响制造业竞争的丧钟?
2002-10-16 18:38:54
来源:星星生活

中国没有让那些被中国市场的巨大蒙住了双眼的外国人富裕起来,在制造业的战争中,中国正在获胜–成为全球的工厂。中国在制造业方面的影响力正是全球物价下跌的原因之一,并在改变全球市场工业的现状。

近日出版的商业周刊发表题为“埋葬竞争”的文章说,当菲利浦(Philips)电子公司在1980年代初期对中国市场的商业机会进行评诂时候,这个荷兰的电子公司制订的是当时看来一个显然任何人都会采纳的战略:向总数超过10亿的中国人推销它的产品。

但是,中国市场没有按菲利浦的设想发展。中国没有成为菲利浦电视和其它电器产品的市场,而是成为菲利浦制造产品然后将产品输送到其它地方的工厂一样的东西。现在,菲利浦在中国有23家工厂,这23家工厂每年生产的产品价值大约50亿美元,但是其中将近三分之二是出口到中国以外的市场。菲利浦亚洲部负责人斯普拉特(Johan van Splunter)说,菲利浦最初的设想是向中国推销它的产品,但结果却大相径庭。

不仅仅是菲利浦如此,从美国的通用电器,到韩国的三星,到日本的东芝,到数以千计的中国公司,制造商发现,同在中国境内推销商品相比,将中国作为出口基地常常是更挣钱,而且挣钱更容易。

商业周刊说,结果是,曾经被全球的商业界人士视为未来市场的中国没有成为他们期望的市场,而是成为了全球的工厂。中国具有的对其它国家来说灾难性的竞争力正在帮助重新绘制全球的商业版图–迫使全球的公司抛弃陈旧的商业战略,有时甚至是抛售整个产业,以新的方式参与竞争。

中国已经成为仅此于美国,日本,德国的全球排位第四的最大工业品制造商。全球超过百分之五十的相机,百分之三十的空调和电视机,百分之二十五的洗衣机,和将近百分之二十的冰箱都是中国制造。

欧洲市场销售的微波炉有百分之四十是中国广东的私有企业格兰仕集团生产的,浙江温州生产的香烟打火机占全球市场份额的百分之七十;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铝,铜,和钢铁制造国之一;甚至是曾经价格过高在国际市场没有竞争力的中国农产品现在也开始出现在美国,欧洲和亚洲其它国家家庭的饭桌上。自1996年以来,中国农产品出口价格下跌了百分之十五。

后果之一是,作为全球制造业的引擎,中国日益具有导致全球通货紧缩的力量。中国的制造能力在不断导致越来越多的商品–从工业产品,到消费品,甚至到农产品–价格的日益下跌。自今年5月开始,美国从中国进口额开始持续性地超过美国从日本的进口额。

美国制造高压锅等厨房用品的National Presto Industries公司总裁科恩(Maryjo Cohen)亲身体会到中国作为全球制造商的导致通货紧缩的力量。在1998-2001年间,美国从中国进口的厨房用品价值总额翻倍,总值六亿四千万美元,结果在短短的3年中,她的公司不得不将拷盘的单价从49.99美元消减到29.99美元。为消减成本,她的公司不得不关闭了在密西西比州和新墨西哥州的工厂,而将制造业务扩展到中国。

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影响到的工业部门非常广泛。电视机和录音机等等视听设备在1998年到2001年以年百分之十三的速度增长,到2001年进口总额高达60亿美元;体育运动产品年增长率为百分之十六,到2001年出口总额高达20亿美元。

商业周刊报导,结果是美国很多商品的零售价格持续下跌。据美国劳动部的数据,电视机的价格自1998年以来平均每年下跌百分之九,运动设备的价格每年下跌百分之三。

在日本,中国的低价格产品导致已经困扰日本将近三年的通货紧缩问题更加恶化,虽然日本利率一直很低。例如,曾经被当作高档佐料品的松茸蘑菇因为从中国大量进口,而且价格只有东京批发价格的十分之一,现在已经成为很常见的食品。

除了中国和日本,亚洲其它国家也都在感觉通货紧缩的压力。虽然通货紧缩最大的原因是全球经济需求不足,但是中国无疑也起了作用。

香港正被数十年来最严重的通货紧缩困扰,部分原因就是大量的香港居民不是在香港自己的市场上采购物品,而且越过边界在中国大陆采购,因为中国大陆的价格更低。新加坡,台湾都在感觉通货紧缩的压力。南韩今年的通货膨胀率远远低于2001年的水平。

商业周刊说,部分原因就是中国夺取了这些亚洲国家和地区在从半导体到纺织品等等商品上的商业份额,导致在这些国家中失业率上升,需求疲软。

中国自己目前也在经历中国现代史上最强劲的通货紧缩时期。在过去7年中,中国的平均物价已经下降了将近百分之二十。十年前,中国21寸彩电的单价超过400美元,而现在只有八十美元,而且价格还在下跌。

摩根斯坦利香港分部的经济学家安迪-谢说,“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基地的兴起,对全球的影响将如同美国的工业化,甚至可能比美国的工业化的影响还要大。”

商业周刊说,很多商业界人士和经济学家相信,中国作为全球工厂的兴起的真正影响在于,它预示着全球工业在如下方面进行重新调整:如何向全球市场提供工业产品和以什么样的价格提供工业产品。

中国向全球出口商品的将近一半是象摩托洛拉(Motorola)和菲利浦这样在中国设有工厂的外国公司生产的。进入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继续在增长,并且在今年将达到500亿美元。

中国竞争力之一是其最廉价而最庞大的劳动力资源。虽然中国的人口已经高达13亿,但是,将近7亿人口仍然是农民,中国家庭的平均年收入只有大约285美元–而美国的家庭平均年收入在4万美元。中国家庭的微薄收入严重阻碍了中国向消费经济的转变,但是对于全球在中国的厂主来说,这是一个天赐良机–中国无穷无尽的廉价劳动力不仅仅让他们可以很容易地控制生产成本,而且常常让他们可以进一步大幅度消减成本。

商业周刊说,中国作为全球工厂的劳动力成本竞争力来自在一些人士看来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弱点:严重的经济增长不平衡。中国巨大的人口加上广阔而赤贫的内陆地区给中国带来了无穷无尽的廉价劳动力–来自赤贫的内陆的农民正是中国廉价劳动力的源泉。

在过去的20年中,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是中国对通货膨胀进行调整后的工资增长速度的两倍多。而且,这种不平衡迄今没有消退的迹象–在主要城市中,通过向更贫困的中国内陆农民敞开劳动力市场的大门,外国和中国自己的公司不仅能够只提供最低工资,而且甚至可以将工资水平进一步降低。

这同中国的主要出口竞争对手形成鲜明的对比。日本,南韩,台湾,甚至是泰国都在因为工资上涨和生产成本过高而放弃制造业。但是,中国不是这样。

这种不平衡能够维持多久?很难说。首先在于中国的中共极权政府能否在贫富不均日益严重的情况下,防止社会动荡。今年以来,中国全国各地已经不断发生工人的抗议。但是,中国还有其它的牌可以打。中国繁荣的私有经济将增强它的出口影响力,吸收过剩的劳动力,并能够降低成本。长远看来,中国政府对货币的严厉控制–中国不允许货币自由兑换–是中国在增强出口能力方面的又一手段。

商业周刊说,作为全球工厂,中国对全球价格和公司发展战略的影响可能还会增长。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正在帮助中国不是象中共的国有企业那么臃肿的,而是非常具有竞争力的私有企业将目光转向国际市场而减轻中国国内的价格压力。(多维社 苏小蕙)

收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