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里藏针举重若轻的温家宝
2003-02-25 18:24:05
来源:星星生活

温家宝的家世如何?到底是谁将他从甘肃召回北京?他又是怎样升任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的?为什么温家宝追随三位总书记而不倒?温家宝又怎样从党务部门转到政府岗位上的?为何选择温家宝担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能服众吗?这些都是人们热切期盼了解的。宗海仁所著的畅销著作《第四代》对此提供了许多内幕和独特分折,多维获得授权选载其中部分内容。

**天津生长北京求学崛起于大西北


由明镜出版社出版的《第四代》一书内容是对中共新一代官员的考察报告,提供了大量鲜为人知的新一代中国领导人的成长之路、性格特征、社会背景、人际关系以及主要政治观点的材料。(多维社)

与胡锦涛同为1942年出生,温家宝比胡锦涛年长不到100天。胡锦涛生于上海市城区,温家宝诞于天津市北郊。像胡锦涛一样,温家宝也是一个温顺、听话、好学、刻苦的孩子,他在小学、中学都是一名好学生。1960年9月,18岁的温家宝考入北京地质学院,专攻地质测量及找矿专业。出于对这个专业的喜爱,1965年毕业时,温家宝又考取了本校地质构造专业的研究生。北京地质学院的8年学习,使温家宝具备了发展成为一名地质科学家的良好条件。

1968年7月毕业时,温家宝响应国家号召,分配到甘肃省地质局张掖地质力学队工作。该队是根据李四光的地质力学理论,唯一从事地质勘察研究的专业队。在这个队里,温家宝先任技术员、再任政治干事、后任队政治处负责人,总共干了十年。1978年,36岁的温家宝升任张掖地质力学队副队长。第二年,从张掖调兰州,任甘肃省地质局副处长,获工程师职称。

1981年,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四化”标准,温家宝由副处长直接越任甘肃省地质局副局长。这个职位,使他有了更多的与地质矿产部、甘肃省委省政府直接接触的工作机会。这一年,地质矿产部部长孙大光到甘肃考察,温家宝全程陪同。在不到十天的工作接触中,温家宝如数家珍地向孙大光介绍甘肃省地质矿产资源的分布及开采情况,这是孙大光第一次如此全面清晰地听到这样的汇报。在这次考察中,温家宝还就如何切实有效地勘探、保护、管理好各种地矿资源,如何建设一支高效的地质资源管理队伍谈了自己的看法,并且与孙大光探讨了进行地质勘探成果商品化、地质勘探单位企业化以及如何实行矿产资源有偿开采的可行性。温家宝简练的谈话,宏观的思路,鲜明的观点,扎实的地质学理论功底,深深打动了这位年逾花甲的老部长。

甘肃之行,对孙大光来说,最大的收获是发现了温家宝这个人才,于是下决心调温家宝入地质矿产部。为此,孙大光回京后主动向中共中央组织部推荐,要求调温家宝到地质矿产部,并亲自到中组部地方干部管理局介绍他对温家宝的印象。同时,他还征求时任中共甘肃省委第一书记、即将调任国家计委第一副主任的宋平对温家宝的意见,宋平虽然并不像熟悉胡锦涛那样熟悉温家宝,但对温家宝还是了解的,1981年温家宝从副处长一下子越级提拔为副局长,就是宋平支持肯定的结果,因此,对孙大光的征求意见,宋平给予了满意的答覆。与此同时,中央组织部地方干部局协同中共甘肃省委组织部对温家宝进行全面考察,在征求各方面意见后,给予温家宝非常高的评价。

终于,温家宝被中共中央组织部列入省部级后备干部名单。1982年,温家宝被调任中共地质矿产部党组成员、地质矿产部政策法规研究室主任。告别生活了整整14年的甘肃,离开了祁连山麓。

**第七任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

1983年,在邓小平、陈云等大力支持下,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的大力倡导下干部年轻化,在中央机关和全国各省、市、县级机关形成了改革开放以来规模最大的干部选拔浪潮。在这批选拔浪潮中,温家宝被任命为地质矿产部副部长,不久兼任部党组副书记。对照中共十五届23名政治局成员中,与温家宝同时于1983年晋升副部长职位的有:朱F基、李岚清、尉健行三名政治局常委,丁关根、李铁映、吴邦国、姜春云、黄菊等五名政治局委员。而李长春、贾庆林、曾庆红都是于1985年晋升的,吴仪更于1988年晋升。如果说,宋平是胡锦涛的伯乐,那末,孙大光就是温家宝的伯乐。很难设想,假如没有宋平和孙大光,胡锦涛和温家宝能挤身今日中国的最高领导层。

温家宝是属于那种不事张扬、作风踏实、埋头实干、不会邀功的人,就像一颗埋在地下的金子,没有人发现他,他很可能默默无闻地过完一辈子。一旦被发现,他的价值就会被充分发掘出来。地质矿产部的几年,温家宝的领导才能、组织协调能力、政策理论水平得以充分发挥,在1982-1984年连续三年的部机关民意测评中,温家宝深获广大机关干部好评,没有一人指责他,对他提出批评意见。大家对他的评价是:思想解放,作风民主,工作扎实,身体力行,办事高效,清政廉洁。这一评语,为温家宝的进一步上升创造了非常好的条件。

1984年初,根据胡耀邦的提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任命团中央第一书记王兆国为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并在合适的时候晋升为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当时的中央办公厅副主任杨德中、仲一、周杰、李鑫等都已五六十岁。为了便于王兆国更好地开展工作,并在合适的时候接替王兆国晋升后留下的岗位,中央决定从现有的省部级干部中物色一名“年轻同志”担任中共中央办公厅第一副主任,作王兆国的助手。

经过多方面的考察,中共中央组织部向胡耀邦提出了两个候选人推荐名单:温家宝、吴邦国。作风开明的胡耀邦要求徵求所在部门的意见。比温家宝年长一岁的吴邦国,当时任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兼市委科技工作党委书记。在徵求上海的意见时,当时的中共上海市委书记陈国栋、主管组织人事的副书记胡立教都表示,上海准备让吴邦国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让吴邦国留在上海发展有利于上海市委、市政府全面换届后工作的连续性。相反,在徵求孙大光和地质矿产部党组的意见时,他们都表示服从中央意见,并为地质矿产部能为中央推荐温家宝这样一位人才而自豪。于是,1985年春,温家宝被任命为中共中央办公厅第一副主任,成为王兆国的得力助手。

1985年9月中共十二届五中全会,在中央办公厅主任岗位上工作了一年半的王兆国被任命为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王兆国升任书记处书记后,当时的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有意调整中央书记处书记的分工,改革班底。1986年春,在中央办公厅工作刚刚一年的温家宝顺利接替王兆国,成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继杨尚昆、汪东兴、姚依林、胡启立、乔石、王兆国之后的第七位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

中共中央办公厅是中共中央的神经中枢,掌握着中国党政军最核心的机密,全国人大、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以及中共中央各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委向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的报告都必须经由中共中央办公厅的公文处理,反之,发出的报告也必须经由中共中央办公厅的受理程序,此外,中共中央办公厅还负责保卫中共中央机关、中共党和国家领导人安全的职能,中央警卫局就直接归其管辖。中办主任,有权列席中央书记处、中央政治局甚至政治局常委会议。在很大程度上,中办主任比一些中央政治局委员掌握更多的核心机密。

温家宝能够获此重任,除了他能够积极协助王兆国工作,获得王兆国的信任、支持外,更重要的是获得了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习仲勋的支持,也与时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乔石、中央书记处书记胡启立的支持分不开。

收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