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甘争夺国宝《四库全书》
2004-03-19 19:58:18
来源:星星生活

在前不久结束的全国政协十届二次会议上,辽宁的委员们递交了一份要求《四库全书》回归的提案,这使辽宁与甘肃的《四库全书》之争再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对于辽宁来说,《四库全书》的回归已经呐喊十几年,而甘肃对于拥有这样的国宝又怎会轻易拱手相让。早在一九八七年,辽宁省政协会议率先提出《四库全书》应该“回归”沈阳的提案时,两省就开始了旷日持久的国宝争夺战。

**乾隆皇帝下旨修书

《四库全书》是乾隆三十七年(一七七二年),由乾隆皇帝诏令“各省所采及武英殿所有官刻诸书”汇编在一起,名曰《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共收书三千四百六十多种、七万九千多卷、三万六千多册,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全书由皇帝“御批监制”,从全国征集三千八百多文人学士,集中在京城,历时十年,用工整的正楷抄书七部,建阁深藏,世人难得一见。前四部分藏于北京紫禁城皇宫文渊阁、圆明园文源阁、热河行宫文津阁、奉天行宫(今沈阳)文溯阁,这就是著名的“内廷四阁”。后三部分藏于扬州大观堂文汇阁、镇江金山寺文宗阁、杭州孤山圣因寺文澜阁。

《四库全书》的保存可谓历经磨难,七部之中,文源阁本、文宗阁本和文汇阁本毁于战火,只有文渊阁本、文津阁本、文溯阁本和文澜阁本传世至今。

**国宝保存千辛万苦

文渊阁本今藏台湾省,文津阁本今藏北京图书馆,文溯阁本今藏甘肃省图书馆。文澜阁本在战火中多所残阙,后来经补抄,基本补齐,今藏浙江省图书馆。如今辽宁与甘肃所争之文溯阁本在八国联军侵华期间,曾遭破坏,有些册次流散。

一九一四年,奉天督军段芝贵为讨好即将称帝的袁世凯,将文溯阁《四库全书》运往北京,存放于故宫保和殿。一九二二年,对此书垂涎已久的日本秘密勾结满清皇室,想以一百二十万元购买,东渡扶桑。这一事件曝光后,遭到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对。逼于压力,满清皇室不得不取消这肮脏交易。

一九二四年,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将文溯阁《四库全书》完璧归赵。一九二五年,张学良出面斡旋,才使文溯阁《四库全书》回归辽宁,又于一九二六年六月至九月,对文溯阁加以整修,一九二七年初才复将全书入藏阁中,结束了十余年来“书阁分离”的历史。一九三一年,省教育会特撰《文溯阁四库全书运复记》记载此次全书回归经过,并刻石嵌于阁东宫墙,至今犹存。一九四八年六月,国民党政府将文溯阁《四库全书》运至北京故宫。

一九四九年四月北平解放后,东北文物处将《四库全书》运回。一九五○年,文溯阁藏本《四库全书》作为国家珍贵文物受到特殊保护。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因沈阳距战场较近,故而又将书运往黑龙江北安保管,至一九五四年朝鲜战争停战后,复运回沈阳故宫仍藏于文溯阁中。

一九六六年十月中苏关系开始紧张,当时考虑到战事可能对四库全书的保存有所影响,辽宁便请示中央采取有关措施对书籍进行妥善保护。经中央有关部门协调,辽宁省将总计三千四百七十四种、三万六千三百一十五册的文溯阁《四库全书》以及五千零二十册清雍正年间所印铜活字本《古今图书集成》,经过长途跋涉,秘密运至兰州,存于城外数十公里的山洞中,后转至甘肃省图书馆保存至今。

**两省争宝各执一词

现在许多城市都注重城市的文化内涵,在城市的发展中注重文化的作用,这就让《四库全书》之争更加扑朔迷离。一九八七年“夺宝”之战打响后,辽宁省便开始了不懈的努力。一九九二年,辽宁省图书馆新馆陆续投入使用后,辽宁省各界关于《四库全书》回渖的呼声又浮出水面。一九九七年,辽宁省图书馆专门修建现代化库房,目的就是为了存放《四库全书》。

时隔不久,国家文化部成立专家调查组,对辽宁和甘肃做出综合性考核,最后得出结论:《四库全书》适合回到辽宁。二○○○年四月,国家文化部向国务院报送了有关请示,认为应根据文物物归原主的原则,将文溯阁《四库全书》运回沈阳,仍由辽宁省图书馆保管。至于甘肃省三十多年保管《四库全书》所付出的人力、物力、财力,辽宁省要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二○○○年五月六日,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文化部请示文件上就《四库全书》归属问题作出批示,“同意所提意见,关键是辽宁要解决好有效而科学的保管条件”。

相应的甘肃方面于一九九九年五月作出了在兰州黄河畔九州台上修建文溯阁《四库全书》藏书楼。二○○二年一月,藏书楼奠基仪式在兰州举行,同年,甘肃省人大作出决定,重申了《四库全书》在甘肃经济文化中的法律地位。

此次全国政协十届二次会议上,辽宁委员们的提案认为,让《四库全书》回归故里,不仅是在辽全国政协委员,也是辽宁四千二百万人民的心愿。文溯阁《四库全书》的文物价值在于其书阁合璧,完整无损。辽宁作为满族和清文化的发祥地,应该继续保存文溯阁《四库全书》。从另一个角度讲只有实现文溯阁《四库全书》重归故阁,才能体现文物的完整性,才能体现其真正的价值。

与此同时面对辽宁为“索宝”所作出的努力,甘肃方面迅速作出回应,“《四库全书》已经在甘肃保管了三十八年,从保护文物角度,还是留在甘肃为好……甘肃方面有近四十年保管经验,配备了高层次的专门管理人员和研究人员,如果突然换一批人管理,他们极可能因经验不足而使书籍遭到损害……”另外,“甘肃省气候干燥,有利于古籍的保存。”

记者了解到目前对于《四库全书》的保存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书阁合一”这样才可以体现《四库全书》的完整性和文物价值;历史上的七阁,目前唯一有可能书不损、阁犹在,达成书阁一体的就是沈阳的文溯阁《四库全书》,另一种认为存书的地点是次要的,无论最后《四库全书》花落谁家,都应着眼于两点,一是有利于文物保存,二是应该利于有限制地让学者进行研究。

背景资料:《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是中国现存最大的一部官修丛书,是清乾隆皇帝诏谕编修的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文化工程。全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收书3503种,79309卷,存目书籍6793种,93551卷,分装36000余册,约10亿字。相当于同时期法国狄德罗主编《百科全书》的44倍。清乾隆以前的中国重要典籍,许多都收载其中。由于编纂人员都是当时的著名学者,因而代表了当时学术的最高水平。乾隆编修此书的初衷虽是“寓禁于征”,但客观上整理、保存了一大批重要典籍,开创了中国书目学,确立了汉学在社会文化中的主导地位,具有无与伦比的文献价值、史料价值、文物价值与版本价值。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二月,《四库全书》正式开始编修,以纪昀、陆锡熊、孙士毅为总纂官,陆费墀为总校官,下设纂修官、分校官及监造官等400余人。名人学士,如戴震(汉学大师),邵晋涵(史学大师)及姚鼐、朱筠等亦参与进来。同时,征募了抄写人员近4000人,鸿才硕学荟萃一堂,艺林翰海,盛况空前,历时10载。至1782年,编纂初成;1793年始全部完成。耗资巨大,是“康乾盛世”在文化史上的具体体现。

收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