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娘子军连队干部的坎坷人生
2004-04-02 23:19:02
来源:星星生活

电影红色娘子军家喻户晓,电影中的英雄琼花的原型庞琼花与她的战友们在几十年的岁月沧桑中命运如何,令人们甚为关注。

1931年,在中国共产党琼崖特委的领导下,工农红军第二独立师第三团女子特务连(即红色娘子军连)成立,王时香任指导员,庞琼花任连长。三个排中,冯增敏任一排排长,庞学连任二排排长,黄墩英任三排排长。红色娘子军的成立以及她们在工农红军中发挥的作用,激发了广大妇女的革命热情,她们纷纷要求参加红军,拿起枪上杀敌前线。为此,琼崖特委决定扩建,由庞学连和黄墩英分别担任扩建二连指导员和连长。红色娘子军在沙帽岭阻击战、拨除文市炮楼、占据分界岭据点以及掩护领导机关撤往母瑞山等到战斗中英勇顽强,威震琼岛。

1933年,大革命失败,国民党调集大量军队对琼崖红军进行“大围剿”,红色娘子连队干部王时香、冯增敏、庞学连、黄墩英、庞琼花等五人先后被捕,在海南琼山监狱关了两年后,国民党害怕共产党劫狱,将他们与林尤新、蒙汉强、庞学葵三位红军女干部一起押送到广州国民党监狱。当时,国民党为了宣传其剿共成果,拍下监狱中的八位姐妹。

在狱中,八姐妹坚贞不屈,患难与共,互相照顾、互相鼓励,共同度过三年艰难的铁窗生活。1938年,蒋介石被迫抗日,释放被关押的共产党人及爱国人士,她们才恢复了自由。

出狱后,由于娘子军连已经解散,她们找不到自己的队伍,便垂泪告别,各自回家。此后,她们走上不同的生活道路,经受了不同的人生遭遇。

庞琼花是红色娘子军连首任连长。1932年肃反,她被怀疑为“托派分子”而被撒职审查,由冯增敏接任连长。庞琼花出狱后便嫁与人妇。日寇在她的家乡修炮楼,建立维持会,强迫有点文化的庞的老公出来当维持会长。庞琼花夫妇不愿当亡国奴、当汉奸。便跑到上山搭草寮,种庄稼,自吃其力。国民党围山,抓捕庞琼花夫妇,将庞的丈夫活活打死后。日寇军官要长相漂亮的庞琼花嫁给他,庞誓死不从,其恼羞成怒,将庞琼花秘密杀害。

在坐牢的八姐妹中,数冯增敏的年龄最小。出狱后不久,她嫁给一位红军战士。怀孕后,丈夫战死战场。不久,冯增敏生下遗腹女。意志坚强的冯增敏含泪将年幼的女儿送人,深怀仇恨地投入火热的抗日斗争中。直至解放后,她才将女儿认领回来。母女刚刚团聚,又适逢如火如荼的土改运动。冯增敏又再托付别人照顾女儿,自己打起背包下乡蹲点。直到女儿上学,才带回自己身边。据冯的女儿回忆,母亲对她要求相当严厉,不让她沾染半点干部子女的习气。解放后,冯增敏一直在琼海县党政机关工作,文革前担任县妇联主任。她一心扑在工作上,未再结婚,是一名优秀的妇女干部。毛泽东曾经接见她,并奖给她一支小手枪。当年《红色娘子军》电影摄制组请冯增敏当顾问,随组拍摄几个月。

然而,这样一位赤胆忠心的好干部,在文革中却最先被揪出批斗,造反派找不出任何冯叛变革命的证据,就凭“逻辑推理”――你如果不叛变,国民党为何会释放你?冯被戴上“叛徒”的帽子,后又被开除公职,回老家务农。肉体上的折磨,精神上的摧残。使冯增敏的身体迅速垮了下来。战争年代留下的胃病,也越来越重。有一次她去放牛,因两头公牛打架,她想把牛拉开,结果被牛踢了一脚,口吐鲜血。之后,身体更加虚弱。1970年,冯增敏患肠梗阻,拉不出大便,痛的满地打滚。她家地处偏僻的阳江江南村,到公社卫生院得过一道河。当时,天下大雨,河水猛涨,无人抬送,又找不到渡船。这位将自己的一生献给革命的英勇的娘子军连长就在撕心裂的剧痛中慢慢地闭上眼晴。

王时香的前夫是一名红军营长。在指挥娘子军连掩护领导机关撤退时,她得知新婚不久的丈夫在战斗中牺牲,即昏厥过去,醒来后又继续指挥战斗。据与王时香为邻的庞学连的大儿子所述:王时香当年出狱回琼海后,又被国民党单独关押。有一个家在阳江墟的国民党中队长,刚死老婆,出于对才貌双全的王时香的倾慕,便从看守所中把王时香保释出来。王时香后来嫁给他,生了二男一女。海南岛解放后,丈夫被镇压。王时香被戴上“地主婆”“反属”的帽子,文革中被折磨得死去活来。打倒“四人帮”后,王时香得以平反,并享受娘子军战士的政治待遇,她1998年去世。

1932年,在白色恐怖中,黄墩英当苏维埃主席的父亲及当红军战士的弟弟双双被国民党杀害。当红军的哥哥为了逃避国民党的通辑逃到南洋。黄墩英被捕不久,在家与母亲相依为命的小妹妹放牛在山上也失了踪……,一个六口之家,只剩下母亲一人孤苦零丁,终日以泪洗脸。黄墩英出狱的一段时间里,在家种田陪伴苦命的母亲。邻区有个国民党区长,因老婆生一女儿后,就再也不生育,前来求婚。开始,黄墩英不肯,母亲苦苦相劝,加上那个人三天两头跑来求婚,黄墩英最后答应了她,也拉开她悲剧人生的帷幕。1951年,黄墩英的丈夫被镇压。她戴着“地主婆”“反属”的帽子,处境十分艰难地赡养老母亲与3个幼子。文革中,外加“叛徒”的帽子,她被打得遍体鳞伤,奄奄一息。

二连指导员庞学连参军前已结婚,丈夫也是红军战士,在一次战斗中牺牲。1933年,庞学连从国民党围剿的母瑞山突围出来,回到娘家。当时国民党到处搜捕共产党人及爱国人士。在那白色恐怖下,她父母作主,将庞学连许配给阳江墟一个姓吴的人家。丈夫是个老实厚道的农民。她们成亲后感情很好。后来,有人告密,庞学连被捕。自转移广州监狱后,几年音讯皆无,庞学连丈夫以为她已不在人世,又结了婚。

庞学连出狱回到海口,听到丈夫已结婚的消息,又伤心又失望。丈夫赶到她的娘家看她,让她回家一起过日子,庞学连谢绝丈夫的好心。之后,丈夫又一次次来劝说她:“我现的妻子也是贫苦出身,她钦佩你,也理解你的处境,是她叫我来请你回家的”,丈夫的诚意终于打动了她。于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这个一夫二妻家庭,日子过得很平静,相处也很融洽。庞学连一连生了三个儿子。与王时香、黄墩英不同,庞学连家是贫农。但由于坐过监狱又被释放的历史,庞学连在文革中也被批斗。她于1998年逝世。

从整体上看,红色娘子军是中国妇女解放的一面旗帜。在娘子军几位连队干部中,冯增敏是革命最坚定最彻底的娘子军形象。至于王时香、黄墩英、庞学连等人革命的不彻底甚至嫁与国民党人,用历史唯物观分析,这当中既受她们自身的思想觉悟与文化水平限制,也与当时的社会现状与时代背景有关。她们出狱时,娘子军队伍已解散,无奈只好回娘家。而她们的家乡――琼海,封建意识相当浓厚,男大当娶,女大当嫁,娘家是不能留成年女子。她们的青春岁月都流逝于战火中、监狱里。出狱时已是20多岁了。旧社会兴早婚,女子一过20岁就不好找婆家,加上当时国民党到处进行反共宣传,说什么“女子上山是给共产党当共婆”,在贞节观念甚强的社会背景下,背着“共婆”名声,她们的处境之艰难,心境之凄凉,嫁人之无奈,是可想而知。

不管她们最终走的是哪一种人生轨道,但这几位红色娘子军连队干部在娘子军中国革命斗争史上所起的作用,是无法抹煞的。

打倒“四人帮”后,冯增敏等四人的冤案得以平反。中共琼海县委还为冯增敏补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1998年“八一”建军节,王时香、庞学连、黄墩英三位古稀老人被邀北京参加纪念活动。国庆50周年,已是86高龄的黄墩英老人(注:已于2001年去世)应邀进京参加隆重的50周年庆典活动。1999年底,海南省琼海市在风景秀丽的白石岭风景区建起“红色娘子军纪念园”。历经沦桑的红色娘子军战友们欢聚一堂,在园里幸福地赜养天年。

收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