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食俗
2004-09-21 19:10:33
来源:星星生活

又是一年中秋到。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显圆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回娘家的媳妇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圆满、吉庆之意。

古时汉族的中秋宴俗,以宫廷最为精雅。如明代宫廷时兴吃螃蟹。螃蟹用蒲包蒸熟后,众人围坐品尝,佐以酒醋。食毕饮苏叶汤,并用之洗手。宴桌区周,摆满鲜花、大石榴以及其他时鲜,演出中秋的神话戏曲。清宫多在某一院内向东放一架屏风,屏风两侧搁置鸡冠花、毛豆技、芋头、花生、萝卜、鲜藕。屏风前设一张八仙桌,上置一个特大的月饼,四周缀满糕点和瓜果。祭月完毕,按皇家人口将月饼切作若干块,每人象征性地尝一口,名曰“吃团圆饼”。清宫月饼之大,令人难以想象。像末代皇帝溥仪赏给总管内务大臣绍英的一个月饼,便是“径约二尺许,重约二十斤”。

中秋吃月饼。最先见于苏东坡的“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之句。唐和五代时赏月的食品只见有“玩月羹”等,未见有月饼。月饼作为一种食品的名称并同中秋赏月联系在一起,始见于南宋的《武林旧事》。明代以来,有关中秋赏月吃月饼的记述就更多了。《宛署杂记》说,每到中秋,百姓们都制作面饼互相赠送,:大小不等,呼为“月饼”。市场店铺里卖的月饼,多用果类作馅子,巧名异状,有的月饼一个要值数百钱。《熙朝乐事》里也说,八月十五日称为中秋,民间以月饼作为礼品互相赠送,取团圆之义。这一天晚上,家家举行赏月助家宴,或者带上装月饼的食盒和酒壶到湖边去通宵游赏。在西湖苏堤上,人们成群结队,载歌载舞。同白天没有两样。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到杭州百姓中秋夜赏月的盛况。

长期以来我国民间对制作月饼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月饼的种类也越来越多,工艺越来越讲究。咸、甜、荤、素各俱异味;光面、花边,各有特色。明末彭蕴章在《幽州土风俗》中写道:“月宫饼,制就银蟾紫府影,一双瞻兔满人间。悔煞嫩娥窃药年。奔入广寒归不得,空劳至杵驻丹颜。”这说明心灵手巧的厨师已经把嫦娥奔月的优美传说,作为食品艺术图案形象再现于月饼之上。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也有“至供月饼,到处皆有,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蟾婚兔之形”的记述。足见古代月饼从内容到形式已是百花齐放了。

中秋节吃芋头是源远流长的一项习俗, 但各地人们在中秋节吃芋头的含义却各有不同。

古时,中秋节对农民来说是个重大的节日。北方农村每年只有秋季收获 一次稻黍。一到秋收季节,看着一年艰苦劳动的收获,以为是土地神和 自己的祖先暗中保佑自己。而且八月十五是土地神的生日,要好好的热 闹一番,在八月十五祭神时,有一款贡品是芋头。将整个芋头煮熟装在 碟上,或是米粉芋(加入芋头煮成的米粉汤)装在大碗里摆在供桌上, 以此来祭谢土地神。现在这种谢神仪式已不复存在了,但是中秋节吃芋 头的习俗却保留了下来。

南方人在中秋节祭月时使用芋头,据说是纪念元末汉人杀鞑子(指元朝 统治者鞑靼人)的历史故事,当初汉人起义,推翻元朝蒙古人暴虐的统 治,,是在八月十五夜晚,汉人在杀鞑子起义后,便以其头祭月。后来 当然不可能在每年中秋节用人头祭月,便用芋头来代替,,至今还有些 地方在中秋节吃芋头时把剥芋皮叫做“剥鬼皮”。(青河)

收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