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与李政道决裂始末
2004-12-21 16:43:23
来源:星星生活

1957年诺贝尔物理奖(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57)

http://www.newstarnet.com/public_exchange/photo/weekly169/nobel_yang.gif
Chen Ning Yang, 1/2 of the prize, China, b. 1922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 Princeton, NJ, USA(诺贝尔奖官方网站nobelprize.org)

http://www.newstarnet.com/public_exchange/photo/weekly169/nobel_lee.gif
Tsung-Dao Lee, 1/2 of the prize, China, b. 1926
Columbia University, New York, NY, USA (诺贝尔奖官方网站nobelprize.org)

http://www.newstarnet.com/public_exchange/photo/weekly169/nobel_yang2.jpg
1957年获诺贝尔奖,瑞典皇后 Queen Louise 在席间向杨博士举杯祝贺

http://www.newstarnet.com/public_exchange/photo/weekly169/nobel_lee2.jpg
李政道与其他三位诺贝尔奖得主合影

1957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因为“宇称不守恒”理论的贡献,成为率先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但两人多年后交恶,于1962年形同陌路的决裂分手,不但国际科学界引以为憾,日后在返回中国大陆贡献科学成就的各种场合,杨、李不合也成为中国科学发展上的一件阴影。而两位当代中国大科学家的对撞起因,即在一篇经典性论文的排名先后问题,有关诺贝尔颁奖过程的不同待遇,也种下两人心结。

2002年,科学报导作家江才健出版发表《规范与对称之美――杨振宁传》。这本传记不仅叙述了杨振宁的童年和成长历程,也包括其亲情生活与科学成就。最引人注意的章节之一即杨、李失合的来龙去脉。书中杨振宁也提出1989年、他写给老师、已故中研院长吴大猷的信,那是两人交恶多年后,杨振宁对老师报告两人合作情形。

**两人初识芝加哥

江才健在传记中写道,那个时候在芝加哥大学的中国学生当中,和杨振宁比较熟的是他的旧识凌宁,另外一个是哲学的叫做樊星南,他们都是同一批庚款留美的同学。到1946年秋天,来了一个物理的学生叫做李政道。

李政道到芝加哥大学的时候,还没有满20岁。他会到美国来是因为二次大战以后美国将原子弹发展过程的“史迈斯报告”交给盟国,当时中国政府为了想发展国防军事科学,于是挑选五人到美国进修,李政道是吴大猷在物理部门所挑选的二人之一。

李政道天资聪慧,又求知心切,无论吴大猷给他什么困难的书和习题,他很快的就做完了,并且再来要求更多的阅读物及习题。吴大猷有风湿痛,李政道会给他捶背,并且做许多家中的琐事,是标准的入室弟子。吴大猷也很快的发现他思想敏捷,大异寻常。

1946年夏天,华罗庚、曾昭抡带着挑选出国进修的五人由上海赴美。李政道、朱光亚和吴大猷的太太阮冠世在芝加哥住了好几天,本来他们要一起到密西根大学去的,这几天当中李政道来找杨振宁谈了好几次,发现留在芝加哥大学比较好,于是改变主意决定不到密西根大学去了。

**美妙且了不起的合作

1946年杨振宁、李政道初次见面时,杨振宁已经是芝加哥大学名声鹊起的一位天才研究生,杨的物理知识已经非常成熟。李政道在中国只了两年物理,所以杨振宁可以教他的很多,当时芝加哥大学的同学罗森布鲁斯(M. Rosenbluth)和寒春(Joan Hinton)都说,当时杨振宁知道的物理比李政道多得多,是许多人的老师,更是李政道的老师。高德伯格也说,李政道是受到杨振宁的庇荫的。

1946到1949年杨、李关系非常密切,杨振宁在中国早已念完硕士,在芝加哥大学自然成为只念过二年大学李政道的兄长。杨振宁的成长经验中都是做大哥,那个时候胖胖的李政道个性非常随和,杨振宁又发现他才华出众,刻苦用功,自然而然的特别照顾他。在芝加哥大学的许多事情,像是办理入学许可,也都是杨振宁带着李政道去办妥的。

两人合作起于1949年,共同合写第一篇论文,合作作者还有一位学者布鲁斯。1949年杨振宁离开芝加哥到普林斯顿高等研究学院,杨振宁还向院长欧本海默(Robert Oppenheimer)推荐李政道,李接下两年聘书与杨振宁做邻居。

杨振宁刚写完一篇统计物理易新模型理论,李政道来了之后,两人在此基础上合写两篇统计物理学理论,第二篇论文结论,单位圆定理,在统计热力学成为一个经典性的发展。

杨振宁也曾经说他和李政道合作是令人羡妒的。他说,李政道吸收新知识的速度非常快,而且兴趣广泛,虽然他们两人都不喜欢看别人的文章,但是李政道比杨振宁要看得多,各种的资讯消息也多一点。两个人在一起诘辩争论一个问题,参照着彼此的意见,可以得到一个人研究问题时想像不到的效果。他们两人的这种相互裨益,竞争而又和谐的科学合作,确实是成果丰硕的。

**论文排名先后种下心结

两人的不合关键,还在于这两篇论文两人的排名。为什么头一篇杨振宁的排名在前,李在后,而第二篇是李政道在前。

李政道自己在60岁出版《李政道论文选集》一篇“破坏了的宇称”指出,第一篇论文当中有两个定理,“大部分是我证明的”。写完那篇论文,杨振宁问他是否介意把他的名字放在我的前面,李写道,“因为他比我年长几岁。我对于这个要求感到惊讶。但是由于中国尊敬长者的传统,我同意了。”后来李政道检视科学文献,认为这对他不公平,因此第二篇论文排名反转过来,虽然那篇论文中间的单位圆定理最关键是杨振宁做的。

杨振宁对于李政道在事隔多年以后,对于这个排名的问题的回忆,大吃一惊。因为杨振宁与李合作之前,和费德曼、蒂欧姆诺两人合写的论文都排名在前,且与李政道合写论文都是他带头做,且论文也都是他执笔。而杨振宁确曾为了这个小老弟毕业后,发展不顺利,为了帮助他,愿意将排名摆前。杨振宁的夫人杜致礼因女人“第六感”直觉阻止此事,认为李不值得信任,才会有一篇文章排名在前,一篇在后。这是两人关系的第一次裂痕。

**13年合作终止形同陌路

1956年,他们两人合作写了一篇论文,对于物理学家一向深信不疑的宇称守恒定律,质疑其在弱作用中的有效性。这篇论文造成了科学概念上的一次革命,也使他们成为头两个得到诺贝尔奖的中国人。那一年杨振宁35岁,李政道31岁。

杨、李得奖以后,两人的合作更形密切,也在科学上迭有佳构。在近代物理科学的历史上,像杨、李这样的合作关系,是十分罕见的,几乎可以说没有另外一个相类似的例子。有人曾经拿他们来和另外两个诺贝尔奖得主费曼(Richard Feynman)和葛尔曼(Murray Gell-Mann)做比较,费曼和葛尔曼曾经在加州理工学院同事,也有合作又竞争的关系,但是费曼和葛尔曼的合作远不如杨、李来得密切,而且情况也大不相同,原因是费曼和葛尔曼都是在没有合作以前就已经出名了。

许多人喜欢提到的,是当年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院长欧本海默说的,他最喜欢看到的景象,就是杨、李两个人走在普林斯顿的草地之上。那个时候也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物理学家史诺(George Snow),曾经很兴奋的回家和太太说,研究院来了两个极端聪明的中国物理学家。认识杨、李的很多物理学家也都推崇他们的合作关系,认为是非常美妙而且了不起的合作。杨振宁和李政道扯开嗓门,并且用手指在空中凌空计算,是许多认识他们的物理学家都看过的景象。

杨、李亲密关系转为冲突,关系正式破裂,关键在于美1962年美国《纽约客》杂志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讲到两人如何研究弱作用中宇称不恒守问题而得到诺贝尔奖的经过。报导的作者伯恩斯坦与李政道比较熟,杨振宁曾意识到李政道会藉这篇文章来歪曲他和李合作的关系,后来证实他这个想法,文章命名为“宇称的问题”〔A Question of Parity〕。英文有双关语的意思,外行人看起来变成“平等的问题”。

杨振宁读过访问的稿子,曾请普林斯顿的欧本海默出面制止文章刊登,文章还是刊登了。两人终于决裂,而科学界非常震惊。

**颁奖差别待遇阴影难消

写过爱因斯坦传的科学家派斯说过,要了解杨振宁、李政道的决裂,须对中国文化有更多了解。派斯直觉猜测,杨李之间的兄弟情,有中国文化的义气关系,这是问题的所在。

李政道后来曾写文章说了,1957年到瑞典颁奖,杨振宁问他,可否按年龄大小顺序来领奖。

后来外面也流传说法,李政道对于颁奖时,杨振宁住最好的房间,他的房间就差一点,而且由杨振宁夫人杜致礼和国王走在一起,而不是他的夫人秦蕙君。

两人不讳言,诺贝尔奖的盛名在两人关系投下阴影。物理学家戴森与杨振宁是邻居,戴森儿子过生日,杨的大儿子杨光诺来他家,一个妈妈问他将来做甚么,只有七、八岁大的杨光诺回答,“我要一人得诺贝尔奖。”

更有人说,他们是为了彼此太太们间的事合不来。杨振宁自己讲过一个故事,他访问中国,周恩来总理请吃饭,试图想调解此事。周恩来先问,他们是否不合,杨说,是的。接著周恩来又问,是为夫人而不合?杨说,不是。聪明的周恩来就不说话了。

收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