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村庄保存契丹血脉
2005-01-12 20:31:18
来源:星星生活

在距西安城不足40公里的长安区白鹿原脚下,有一个名叫耶柿村的普通村庄。从外观看,这里和关中地区其他村庄几无差别,不一样的是,400多户村民中有一半多姓耶,按上年纪村民的话说,“耶”只是他们“耶律”复姓中的一个字……有人说,耶律姓氏,来源于辽宋时期的一位耶律天庆王;有人说,很久以前,一位契丹族妇人带着一双儿女来这里逃荒,后来一代代繁衍生息有了这个村庄;还有人说,他们是目前陕西甚至国内已经绝迹的少数民族──契丹族后裔。

有关耶律以及耶柿村的民间传说版本还有许多,为探究其因,2005年1月9日,记者前往这个位于河北岸的小山村,力图破解被外界盛传的契丹族后裔之谜。

**一个村庄保存契丹血脉

距西安城40公里,位于河北岸、白鹿原脚下的耶柿村是一个典型的关中农村,有关耶柿村名由来,村口一方落款为1994年的石碑上有简单记载:该村建于明建文年间,原分两村,名耶家坡、柿园坡,耶家坡以耶姓居多且处坡上得名,柿园坡以有柿园得名,后统名耶柿坡,现名为耶柿村。

今年68岁的耶群智是耶柿村现任村支部书记,在他看来,耶律复姓没有引起权威机构注意,主要是缺少文字性资料,而现有村民的生活习性,也多被汉化,极少有鲜明民族特色风俗,传承在村民心里的传统风俗只剩下些微信息。

耶群智笑称,祭拜祖宗形式在“破四旧”时就已被废止,目前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几乎少有人知晓这一风俗。“不过同姓中杜绝婚配,这条不成文的规矩现在还通行,耶姓同族出自一脉相传,之间联系犹如兄弟姊妹般,因而同姓通婚为村民所不齿”。

据耶群智介绍,早在民国30年,耶柿村有500口人。现如今该村共有427户人家,村民由耶姓、张姓和王姓组成,其中耶姓村民就有270户1000余人,虽然饮食习惯、身体特征等很多元素都渐渐被汉化,甚至连户口簿上填的姓也变成单字“耶”,但是多年来一直延续着的同姓不通婚的规矩还是具有一定约束力,今后也不会改变。

**一座老坟契丹传说由来

耶柿村133号主人耶登魁,今年81岁,是村里为数不多的八旬老人之一。老人耳不聋,眼不花,腰板也没有弯曲。

耶登魁老人说:“村里的耶姓人家最早时都姓耶律,后来因为报户口很麻烦,慢慢就简称为单姓耶,我的名字应该是耶律登魁。耶柿村里的耶姓人家共有一个老祖先,大家视如一家人。如今老祖先就埋在村西的那片老坟里……”。

耶登魁对耶律复姓的了解大多来自父辈,“很久以前,有一个老妇人领着一双儿女在这里逃荒,当时这里还是一片荒原野岭,他们住下来后,开始在这片土地上恳荒种田,之后通过和附近村落联姻,渐渐繁衍生息扎下了根……后来,老妇人连同她的一双儿女被后人葬在村西的土丘里,再后来,一代又一代的耶律姓氏老人百年之后被安葬在这片老坟地,依次排列,为了护坟,村人还在坟地上栽满了象征无限哀思的柑橘树,小时候,我们就常在老坟的柑橘树林里放牛,嬉闹。”

依照老人指点,记者找寻到被称为老坟的遗址,可是,老人记忆中的土丘早已被夷为平地,有些地方种了庄稼,有些地方已经盖起成片宅院,传说中的老坟已了无影踪。

**一幅神容神秘的记忆匣子

古老的民族,必然会有古老的传统和习俗。村支书耶群智说,由来已久的民族风俗,现在更多停留在人的记忆中。“记得小时候,每年大年初一早上就被家中长者领着去村里的寺庙里去祭拜,参加祭拜的清一色全是男性耶姓人。有些村民至今还保留着老祖宗留下来的几幅古画,逢年过节,就会把画挂在屋中间供奉,本族人会按辈分前来祭拜,节后再小心地把神容收起来。”

在记者坚持下,耶群智终于答应将保存在家里阁楼上的神容拿出来展示。扫掉塑料纸上厚厚一层灰尘之后,他小心翼翼地拆开了神容的带子,宽幅的神容被一点点展开,逐渐显露出原貌:一位身着清朝官服、头戴红缨官帽的老者呈现于发黄破损的古画上。仔细端倪,画像虽然年代久远,形象却逼真,惟妙惟肖,神容右上方书写着“皇清邑痒生显考译光显府君主神”字样。耶群智说,内中字意他曾请教多人,但无人知晓。

展开另外一幅神容,则是一位身着凤冠霞帔的女像。女神容右上方同样有一行字,但无法辨清。

“没有人能告诉我,老祖宗生前具体身份,和契丹族又有着怎样联系,可是从这两幅神容上应该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耶律复姓有着一个不同寻常的历史背景,作为复姓的拥有者,我们希望能够尽早揭开这个谜。”耶群智的说法在耶姓村民中有着一定代表性,耶登魁老人的小儿子在此间表示,希望能够借助更多外力,来还原他们的身世,因为“我们有权知道我们该属于哪个民族”。

**一块牌匾 耶律复姓显露

在村民耶大明家里,至今还保留着一方民国时期的牌匾。从阁楼上将满布灰尘长约2米、宽1米多的牌匾抬下来,让他和另一村邻费了不少气力,“受这点累算什么,如果能搞清我们的真实民族,那才是件让人高兴的事情。”

1落款为民国24年的牌匾,原来的黑色已经破损,依稀可见的是右侧一行“恭送耶律昆仲”字样,下面署名则是耶律世、登、天字辈的数十位村民名姓。“从‘热心公益’上不难看出,这是当时村邻对你爷爷从教的褒奖。”一位上年纪的村民推测说。对此,牌匾的拥有者耶大明却不做表态,“家里长者的事情,我很少了解,父亲40多岁就过世了,很多事情他也没有给我交代过。”

耶登魁似乎很在意这块牌匾上书写的“耶律”字样,在他看来,村里有关此的文字记载几乎没有。当这一信息传递给耶大明时,这位三十多岁憨厚的中年村民显得有些不好意思,“在这以前,牌匾在家里的用途是用来做床板。”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耶柿村人按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取名字按辈分依次排列为子、学、文、世、登、天、运、荣、华、富、贵、保、平、安等,目前登字辈以前的村人几乎都已经离开人世。“荣字辈以前的排序还比较正规,之后就很难说了,毕竟隔的年代越久,对历史的记忆偏差就会越大,不少年轻人甚至不再依照排序取名。”耶智峰说。

**资料:契丹族的起源与消逝

关于契丹族的起源,有一个古老传说:有男子乘白马自湟河(今西拉木伦河)而来,女子乘青牛自土河(今老哈河)而来,二者相遇,结为配偶,生八子。他们的子孙繁衍成为八个部落,逐渐发展成为以后的契丹族。

契丹原来是东部鲜卑的一支。344年,由鲜卑慕容部建立的前燕攻破宇文部,契丹遂从鲜卑族中分裂出来。后游牧湟河与土河一带。契丹在北朝时,分八部。隋唐时期分十部(一说唐时为八部)。在唐朝初年,契丹人中形成了统一的大贺氏联盟。当时北方草原突厥称雄,契丹酋长就辗转臣服于唐朝和突厥之间。唐太宗贞观以后,酋长窟哥率部内属,唐置松漠都督府,其各部分置十州,授窟哥为使持节十州诸军事松漠都督,赐姓李。大贺氏联盟瓦解后,契丹人又建立了遥辇氏部落联盟,首领称可汗,依附于后突厥汗国。745年,后突厥汗国为回纥所灭,此后百年间,契丹人一直为回纥汗国所统治。

唐末,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日渐强大,于907年即可汗位,公元916年称皇帝,年号神册,国号契丹,民间或称大蕃。太宗大同元年(947)改国号为辽,983年又改称契丹;道宗咸雍二年(1066)复号大辽。人们习惯上把契丹人建立的王朝统称为辽。

1115年,女真首领完颜阿骨打称帝,建立金朝。在金军的进攻下,辽朝于1125年灭亡。在辽朝即将灭亡之际,契丹贵族耶律大石率领一部分人向北进入漠北地区,后向西发展,征服了今天中亚的广大地区。1132年,耶律大石称帝,史称“西辽”,又称“哈喇契丹”,成为当时中亚地区的强国。西辽1218年为蒙古所灭。后契丹人多同化于汉人、蒙古人中。契丹民族从此消逝。

契丹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有深远影响的民族。“契丹”本意为镔铁,表示坚固。然而,自元末明初以来,曾经创建了持续219年之久的辽王朝的契丹民族,却从史籍中突然消失。此前,中国医学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部分专家利用DNA技术解开了契丹族消失之谜:达斡尔族与契丹有最近的遗传关系,为契丹人后裔。云南的阿、莽、蒋氏“本人”与达斡尔族有相似的父系起源,也是契丹族后裔。

专家们做出这样的结论和比喻:元代蒙古人建立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大帝国时,连年征战,频繁用兵,契丹人被征服,分散到各地,有的保持较大的族群,如达斡尔族作为民族续存保留下来,有的则被当地人同化了。后者是最难寻找的,因为,契丹族1000多年来一直保持着“外婚制”,所以纯粹意义上的契丹人已不复存在了。经过不断地迁徙、隔离和融合,多数契丹人如扔在大海中的冰一样融化了,用一个专业术语命名即“分子意义上的后裔”。

(选摘自三秦都市报)

收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