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鞭炮的日子
2006-01-31 17:26:10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特稿/作者:红蚂蚁)除夕之夜,给远在大陆的母亲拨去了电话,正是我的兄弟姐妹几个家庭欢聚在母亲家里吃年宵团圆饭的时候。话筒中,伴随着母亲的亲切话语传入了一阵阵鞭炮的声响。母亲说:今年又可以放鞭炮了,你听,到处都象开了锅一样热闹。

是啊,终于又可以放鞭炮了,在禁止了十三年之后,这一老祖宗留下的习俗又回到了老百姓中间。俗话说:爆竹除旧岁,新桃换旧符。没有鞭炮的年还有什么滋味?所以,这些年来无论政府怎样宣传和禁止在城市燃放鞭炮,罚也罢抓也罢,人们顽固地坚持这一民间习俗的行为从来没有停止过。其实,穷也好富也好,老百姓在辞旧迎新之际祈求幸福平安风调雨顺的愿望是一致的。

在海外游荡了十几年,已经记不清最后一次在大陆放鞭炮是什么时候了。只是每逢春节来临,都会情不自禁地回想起小时候时节日期间燃放鞭炮的情景。那时候最盼望的就是过年了,因为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过一下鞭炮瘾。尽管当时生活很贫困,不可能有许多钱去买鞭炮,但我们可以把平时节省下来的零花钱和收集废铜烂铁及旧牙膏皮换来的钱,仔仔细细地攒到年底,然后到集市上去挑选一些自己喜爱的鞭炮。将鞭炮珍宝似地买回家后爱不释手,不到年三十还不舍得放。只有等到了年三十晚上,待饺子下锅时,才能尊爸爸一声命令,冲出房门,急不可待地点上第一挂鞭炮。此时,远远近近,整个城市的夜空,早已沉浸在一片“霹雳啪啦”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和满天闪亮的礼花之中,孩子们欢呼雀跃,享受着新年的喜悦。

那时老家的鞭炮不象如今的“浏阳鞭炮”那样有精美的包装和装璜,而是产自附近的农村,用旧报纸或其他印刷纸包装着,但物美价廉。用当地人的俗话说是“个顶个”地响和亮。常见的鞭炮小的细如竹筷,长约一寸,俗称“小鞭”,响起来脆如炒豆;大的粗如茶杯,高越半尺,谓之“老牛”,先放礼花再爆响,炸起来地动山摇。还有的用烘干的泥巴做壳,叫做“泥垛子”,点燃后彩花喷出十几米高,夜色里燃放最为壮观。最让大人孩子们喜爱的当数俗称“二踢脚”或“两响”的鞭炮;它拇指般粗,十几公分长,燃放时用左手二手指轻轻捏着顶端,右手点燃引信,只听它一声闷响,利箭般直冲云霄,几秒钟后第二声炸响在半空,声音很脆,传的很远,碎纸天女撒花般飘飘而下,令人非常暇意。

年龄小的孩子不敢自己放鞭炮,只好躲的远远地看着哥哥姐姐或大人们放。也可以放一种俗称“滴滴叽”的礼花。这种“滴滴叽”是状如竹签或筷子的彩色纸筒,一尺来长,内中卷有火药,点燃后发出“滴滴滴滴”的响声和彩色的火花,黑暗中煞是好看。孩子们一边燃放口里还不住念叨着:“滴滴叽,滴滴叽,一年放一根。” 然而,放一根怎么能过瘾?一放就欲止不能,非把手里的放完才罢休。这种礼花既便宜又安全,深受小孩子们喜爱。

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的乐趣却消失了。尤其是现在的孩子们,被过重的作业和课外学习捆绑着,享受不到我们那时候的许多童趣。过年过节燃放鞭炮有它的积极意义,当然也有一定的危险性,我认为只要引导得当还是很安全的,不一定就非要取缔和禁止不可。我赞赏大陆政府顺民心合民意重新解禁的这一做法,更为大陆居住在城市里的人们再次获得了燃放鞭炮的自由而欢呼。

身居海外的华人,既不能将春节作为假期享受,更不能燃放鞭炮,我们深为不能以自己民族的习俗欢渡我们的传统节日而感到遗憾。什么时候,华人才能真正地在这块土地上挺起腰杆,我们的文化才能得到切实的尊重?什么时候中国的鞭炮才能在北美春节到来的时候炸响,我们华人才能在这块土地上以自己的方式张灯结彩红红火火地热闹一番?

收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