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日常词汇赏析
2007-10-25 21:27:30
来源:星星生活

通过对佛经的编译,佛教语言占据了汉语外来语的90%以上。其新意、优美的词汇,极大提升了汉语的表现力,丰富了中国的语言宝库,并与中华文化完全融为一体,难以割裂。其中有很多佛教词汇,现在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用语,如吉祥、功德、施舍、皆大欢喜等,还如自然、实际、真理、境界、唯心、思议、觉悟、自觉、金刚、烦恼、清净、平等、和谐等等。

特别是一些成语典故,例如盲人摸象、井中捞月、隔靴搔痒、点铁成金、如猿捉影、牛头马面、见怪不怪、牛鬼蛇神等,既富有教育意义,又有丰富的艺术色彩,受到大众的喜爱,从古至今沿用。

据《后汉书・光武十王传》记载,早在汉代,汉明帝在给楚王英的一道诏书仅五十字,就用了浮屠、桑门(沙门)、伊蒲塞(优婆塞)等音译佛教名词。除官府外,文学家王维、白居易、柳宗元、杜牧、李贺等在思想、艺术上都大量引用、构造与佛教有关的汉语词汇。如王维仅在一则七韵中就用了青眼、青莲、香积、上人、锡杖、檀越、趺坐、焚香、法云地、净居天、因缘法、次第禅、一灯等词。

民间口语用词,如放生、施食、行善、救济、许愿、发愿、还愿等等均缘自佛经,最多用的时间词,如过去、现在、未来,刹那、一念、一瞬、弹指、须臾等等。其实,这些时间词在佛经里还有准确定量,今之科学不及。

类此双音节的意译佛词或佛化汉词有:方便、世间、世尊、地狱、地 藏、如来、忍辱、念佛、法性、法界、经生、真如、真言、真实、寂灭、无常、慈悲、精进、观 音、庄严、甘露、光明、自在、根本、神通、秘密、坚固、清凉、清净、智慧、变化、欢喜、思惟、自然等。

又由於佛教语言的影响,中国的音韵学也得到了发展,汉语的平、上、去、入四声和平仄的系统,就是受到了佛教音韵学的影响后才建立的。此外,中国僧人在翻译外来的佛教经典时,还总结了不少心得,奠定了中国翻译理论的基础。下面详解汉语最常用词的来缘因由。

世界

世,时间;界,空间。合称义同宇宙。《楞严经》说:“何名为众生世界?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 北、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世。”世界在空间上无边无际,在时间上无始无终。世界所显现的表相、因缘而起,变幻无常。

佛教认为任何事物只有在具备特定的条件时,才能产生和发展,称为“缘起”。只有证悟的人才脱离了业果的系缚,没有攀缘外境之心,便叫“无缘”。如隋朝《摩诃止观》卷一:“常境无相,常智无缘。”由此而发为度化一切众生的大心,称为“无缘大慈”。后亦以“无缘”泛指没有缘份。

开眼界

常用作开语、觉悟的代称。世人则意则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眼界”即“眼根”,为六根之一。《心经》云:“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楞严经》中有“开眼见明,名为见外”之句。为佛菩萨像画眼点睛,也称为“开眼”或“开光”(光、光明,指眼)。眼不但能传神,而且还是智慧的象征,如有慧眼、法眼、佛眼等说。

天花乱坠

传说佛说法时,诸天感动,撒下香花作为“供养”和皈教。如《心地观经•序分》云:“六欲诸天来供养,天花乱坠遍虚空。”又传说梁武帝时,云光法师讲经时感动上天,香花从空中纷纷落下。后多形容讲经说法,有声有色,极其动听。尘俗中亦指言谈虚妄,不切实际,或用甜言密语骗人。

无边  

意为广大而无边际,是佛家描述空间及数量概念的一个常用语。佛教认为,宇宙和生命是无边无际的。《起信论》:“虚空无边,故世界无边;世界无边,故众生无边;众生无边,故心行差别亦复无边。”

无事不登三宝殿

佛法僧合称“三宝”。三宝殿即佛殿,登入时必须恭敬肃穆,进行礼拜、诵经、供养等,不得随意。所以俗语中有“无事不登三宝殿”之说,用以表达某种尊重。

不可思议

《大智度论》指出:“不可思议”是大乘佛教的特征。“心思路绝”,故“不可思”;“言语道断”,故“不可议”。《五灯会元》卷十六载,光孝禅师临终时只说了“不可思议”四个字,便合掌而逝。一般认为, “佛力”是最“不可思议”。各部经对“不可思”的具体内容有不同说法。例如:《仁王经》说三种“不可思议”:“佛不可思议,众生身不可思议,乃至世界不可思议。”

不即不离

指物体若分若合或人际关系不亲热也不疏远。出于《圆觉经》卷上:“圆觉普照,寂灭无二不即不离,无缚无脱,始知众生本来成佛。”“不即不离”犹言不一不异,“即”谓融合,“离”谓分别。“圆觉”是真性。佛家好用否定式的表达方式,除此之外,还可举出“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去不来”等。

不看僧面看佛面

佛、僧都在“三宝”之列,都是世人敬重的对象。“僧”正在修行中,而“佛”已完成修行,“觉行圆满”。俗语“不看僧面看佛面”,谓要顾全大局,务请高抬贵手,给予帮助或宽恕。

五体投地

玄奘法师在《大唐西域记》中介绍说,西域致敬的仪式分为九等,“五体投地”是最恭敬的礼拜方式。“五体”又称“五轮”,指双肘、双膝和额顶。“五体投地”就是“五轮至地而作礼”(《地持论》)。其过程是:正立合十,屈膝屈肘至地,翻掌,顶礼。“五体投地”致敬的对象本指佛菩萨。但世人用之,亦表达某种极为的虔诚和景仰。

收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