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东海洋省七日游散记
2008-09-16 23:28:47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特稿/作者:叶元凯)到了加拿大,我们就想做的事情之一就是对她的春夏秋冬和风土人情尽可能多地作些了解。每逢周末和节假日,儿子就带我们到周边的城市游览,开开眼界。几个月下来,周围200公里范围、当天能来回的地方都去过了,生活丰富多彩,增加了很多见闻。

加拿大是个幅员辽阔的国度,从大西洋到太平洋,我们的眼光不能仅限于周围一带,于是就产生了长途旅游的念头。多伦多的旅行社有坐长途大巴旅游的项目,开开停停,夜晚住下,一路看过去、游过去,很符合我们的需要,也适合我们老年人的体力状况,就登记了加东游。

行前我们作了适当准备,地图、资料、笔记本、相机、常备药和水壶都带好了。出发那天一大早,儿子送我们到多伦多集合地。

**第一天(6月29日)
苹果楼造型奇特 国会山历经沧桑

开大巴的是一位法裔老司机,说话幽默风趣,导游是一来自浙江的年青人,能用普通话、广东话和英语作解说。全车58人,中老年人是多数。我们后排是6个印度人,他们说自己年年出游,每年换个地方。这种生活方式大家深为期许。

这一天天气良好,路上出游的车辆很多。不少车上架着自行车,拉着游艇,有的开着房车全家出游。加拿大人周末不愿加班加点赚钱,喜欢外出休闲,生活潇洒,这种人生态度值得我们好好去体会。

大巴沿着401高速公路向东飞驰。401东起温莎,直到安省东部与魁北克省接壤处,全长820公里,它是横贯安省的主干线,把安省的精华所在连成一线。公路两边的景色非常优美,宁静的市镇,大片的枫林,使我们目不暇接。

修建这样一条东西大动脉是加拿大人多年的梦想。从上一世纪30年代开始分段陆续开工,1965年全线贯通时,当时的加拿大总理Roberts宣布,为了缅怀前辈对国家建设的贡献,将401高速公路又命名为Macdonald- Cartier Freeway, 以纪念加拿大建国史上国父级的人物John A Macdonald (1815-1891) 和 George E Cartier (1814-1873),所以401公路又称为MC公路。

不久,车窗外看见一个有四、五层楼房高的红通通的大“苹果”,旁边的招牌上大书“The Big Apple”, 大巴在此暂停。这个地方叫Colborne,是个只有两千人口的小镇,周围一带盛产苹果,老乡们就用苹果做文章,每年5月举办苹果丰收节,热热闹闹,招引四方游客。据说一年有几十万人来游。十多年前他们创造性地在公路边修建起这座苹果形的大楼作为博物馆,这个”大苹果”也就成了该地的地标,可以肯定这是世界上最大的“苹果”,很引人注目。博物馆内上下几层,陈列早期种植苹果的器具和数据。登上顶部观景平台,周围大片果园历历在目。

http://www.newstarnet.com/news_pictures/16/78816/1.jpg

旁边附设的苹果餐厅,宽敞明亮。它也兼有餐厅和展览馆的双重作用。橱柜里陈列各种以苹果为原料的糕点、糖果。隔着玻璃窗人们可以看到由苹果烤制成苹果派(Apple Pie)的全过程。游客蜂拥而至,大家都要品尝他们的苹果派,他们也能从容应对,一会儿,苹果派就送上来了。又高又宽大的苹果博物馆也是游客拍照的场景之一,但只有在远处才能拍全。

在Angelo,大巴由401转接416高速公路,直奔加拿大首都渥太华(Ottawa)。渥太华城市不大,不如多伦多、魁北克、蒙特利尔繁华,她成为首都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16-18世纪英、法在这块土地上争斗,1756年爆发“七年战争”,最后法国落败,英国取得了控制权。但法国人在魁北克、蒙特利尔一带已打下了根基,仍保持多方面的影响。19 世纪初美国又插了进来,1812-14年英、美持续在加东地区争斗。

19世纪中叶,加拿大东部省份首先酝酿自治。1867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皇指定在渥太华建都。当时渥太华人口仅万人,是个木材、皮毛交易的小镇,而蒙特利尔、魁北克、多伦多均已有相当规模。说法语者更希望定都蒙特利尔。女皇最后决定在法语区、英语区接壤之地渥太华定都,这是政治上的调和与平衡,也是出于安全考虑,渥太华离美国较远。

渥太华位于渥太华河自西向东北流去的转折处,在河的东南侧,地势居高临下,与魁北克省隔河相望。经一百多年的精心建设,已成为一个颇有气派的现代城市,虽然人口只有30来万,远少于其他一些大城市,但和美国首都华盛顿一样,是全国的政治中心。

大巴穿越市街方便我们领略首都的风采,游客都感到布局别具匠心,绿化良好。最后大巴停在国会大厦附近,这一带是全城的精华所在。举目四望,各种风格的建筑物壮丽巍峨,令人目不暇接。国会大厦所在处地形隆起,使国会大厦更显得气度不凡,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国会山”。大厦背后河岸陡峭,下望对岸,气象万千。国会山东面,连通安大略湖的里多运河(Rideau Canal)从南而来,流经闹市,更增添了首都的风采。夏日运河里处处游艇欢歌,冬季她成了世界最大的溜冰场,是渥太华人的最爱。

国会大厦是一座英国风格的哥特式建筑,它由三座互相连接的四层大楼构成,成品字形排列,中间耸立多个高出楼房、造型各异的塔楼,使整个楼群错落有致。东西两边是国会参、众两院开会、办公所在,中央是主楼,它的后面部分是国会图书馆,保存着大量历史档和资料,前面是一伟然耸立、高达92公尺的钟楼,里面有53座铜钟,每日中午1时,群钟齐鸣,昭示国人纪念为国牺牲者。钟声悠扬,宛如琴声,人们因而称之为“钟琴”。国会大厦入口处有喷水池,中间有长燃之火炬――称“永不熄灭之火”, 是1967年加拿大建国100周年时所建,周围是12座石刻的各省省徽。在国会大厦里面参观,我们还看了一场介绍加拿大概况的小电影。

国会大厦前面是开阔的绿莹莹草地,更加衬托出赭黄色国会大厦的古朴典雅。我们发现大厦的墙体上,不少地方斑驳、乌黑,显得不太谐调,心想加拿大人怎么不下点功夫,把他们的“人民大会堂”弄得更加美观一些,心中有些纳闷。后来听讲解员说明,原来1916年国会大厦主楼失火,楼房大部分烧毁,由于外墙为火山岩砌造,没有很大影响。后来大厦按原样重建,保持原貌,而墙上的火烧痕迹,不作粉刷或油漆,以警示国人,要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他们的这种思维方式也是很可取的。

国会大厦周围的其他建筑也都多彩多姿,各具特色。东面的劳雷尔宾馆,是法式古典建筑,再过去一点是国家艺术中心,呈现一派现代风格。各种类型的博物馆、展览馆、影剧院也都布设在国会大厦的周围。从总体上看,这一建筑群融古典与现代于一体,多姿多彩,体现了加拿大的西方传统和现代精神。

在国会大厦背后,可看到河对岸的赫尔市(Hull),它原属于魁省,是法语区。 1969年,魁省提出抗议,认为首都全在以英裔为主的安省,有失公平,于是政府将赫尔并入渥太华,使首都地跨两语区,并在当地兴建加拿大现代文明博物馆,规模宏大。

http://www.newstarnet.com/news_pictures/17/78817/1.jpg

渥太华处处绿树掩映,总理府、各国大使馆都是林木环绕,芳草茵茵,仿佛人间仙境。每年5月的郁金香节,全城一片花海,满城都是看花人。据说二战时荷兰公主朱丽安娜带着3个女儿在此避难,受到加人热情接待,1945起她每年给渥太华送大量郁金香花种致谢,1951年达到20万株,目前渥太华的郁金香已达到300万株,每年举行世界最大的郁金香节,这正是:流离岁月识真情,国花回报表知恩。

稍后我们又到造币厂参观,观看造币的流程。傍晚离开渥太华,投宿蒙特利尔。

**第二天(6月30日)
大河原野辽阔广大 林业水产资源丰富

今天准备要走900公里的长路,早起在市中心的一家餐馆早餐。对面公园的草地上躺着不少流浪汉,有的坐着发呆,懒洋洋的,看样子他们昨晚在此过了一夜。导游说他经常见到这种景象。看来,加拿大虽富,贫无立锥之地的穷人依然存在。

车经圣罗伦斯河上的大桥离开蒙特利尔,沿20号高速公路往东,河上桥多,岸边高楼成群。这一带地域辽阔,平原一望无际。高速公路也很气派,当中的隔离带宽大,种满花草,两边的车道相隔较远,但土地里种植不多。这里人口稀少,住家星星点点,放眼望去,草地、树林,一片绿的世界。

到了魁北克附近,20号高速公路就一直沿着圣罗伦斯河东岸向东北方向行驶,而且河面越来越宽阔。几百年前,欧洲殖民者就是沿着这条水道登堂入室,深入加拿大腹地。从她的起点,即安大略湖流出处算起,至大西洋岸河口,圣罗伦斯河全长1197公里,其中一段是美加界河。她的水量很大,是加东一条黄金水道。50年代经过整治,开通运河,现在两万吨级的海轮可直达5大湖各地,草原省的小麦可经圣罗伦斯河转运出口。她的作用和中国的长江相仿,在经济生活中起着重大作用。

中午时分在里维耶尔杜卢(Riviere-du- Loup)打尖,这是个交通枢纽,185号高速公路由此向南往内陆伸延。市区沿山坡修建,远处的尖塔历历在目。饭店里的人说,这里冬天很冷,商店关门,生意全无。之后途径里穆斯基(Rimouski),蒙若利(Mont-Joli),离开宽阔的圣罗伦斯河,沿132号公路转向东南,进入丘陵地带,车开了约150公里,经Amque,跨过雷斯蒂古切河(Restiguoche River)上的大桥,就到了坎贝尔顿(Campbellton,华人旅行社喜欢把它叫做金宝顿市),也就离开了魁北克省,进入新不伦瑞克省(New Brunswick)。

坎贝尔顿东临圣劳伦斯湾,是一个海港城市,人口一万,在加拿大就算有规模了。据说英法的7年战争最后的海战即在此地进行。现在是纸浆、原料的出口处,远洋巨轮可进入港口。路边的资讯中心(Information Centre) 内有电脑,门外还有小火车,印第安人石雕像。旁边的大水池里有一条银光闪闪的三文鱼巨像,它尾巴卷起,4片鱼鳍张开,冲天直跃,表达三文鱼逆水飞腾的形象。像高约4、5米,据说是世界最大的三文鱼造像。坎贝尔顿以产三文鱼著名,所以立此像为地标。就像昨天见的大苹果,加拿大此类人造景观比比皆是。这也难怪,人家立国只有一百来年,从最初来的殖民者算起,也就3、4百年,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遗迹找不出多少,不可能和中国一样,“黄帝手植柏”“孔子登泰山处”“汉武帝挂甲处”,几千年的历史遗迹哪个省都有。

http://www.newstarnet.com/news_pictures/17/78817/2.jpg

巴士行驶在新不伦瑞克省的土地上,景观和前面有些不同。该省面积7.3440万方公里,比中国两个海南省还大,而人口只有75万,荒凉的程度可想而知,车过之处,许多地方几十里荒无人烟,地图上一无所注,路上也没有路标,路况也差。但该省的森林覆盖率很高,达到85%,满山遍野都是树木,盛产木材、纸浆,大量出口,造纸业发达。由于木头多,当地人擅长建造木船,现在该行业凋落,总体上说,该省已成为加拿大比较突出的经济欠发达省。

从Bathust改走8号路,前往米拉米奇(Miramimichi)。米拉米奇是个印第安语地名,是一新兴的旅游点。爱尔兰后裔多,被称为“爱尔兰首都”。米拉米奇小镇处于河口,是三文鱼回流的必经之地,是著名的三文鱼垂钓处,英国王子、克林顿都来钓过。接待钓客是当地旅游业一大收入。三文鱼是咸水鱼,6-7月产卵,现在是钓鱼的好时机。我在加西看过三文鱼回流,据说东西岸的三文鱼形态不同。夜宿当地旅馆并到城里唯一的中餐馆晚餐。老板娘告诉我们,在这里经营不容易,冬天大雪封路,天气奇冷,半年没有旅游团。年年如此,她也习惯了。

**第三天(7月1日)
磁力山牛顿定律失效 佩姬湾佳人遇险联姻

晨起,大巴沿11号路在荒凉景色的伴陪下,一路南下抵达希迪亚克(Shediac),该地别称“世界龙虾之都”。由于水温适合,所产龙虾肥美多汁。1977年曾捕获一只长达106厘米巨形龙虾,可以说是世界最大的龙虾。因此在车站旁边建成有一个篮球场大的龙虾塑像,作为地标,周围国旗、省旗高高飘扬,标志牌上大书:Shediac –Home of the World’s Largest Lobster。

http://www.newstarnet.com/news_pictures/18/78818/1.jpg

之后,前往蒙克顿市(Moncton),该城人口12万,华人200,是省内第三大城。蒙克顿的磁力山(Magnetic Hill)据说是加拿大一个热门景点:汽车停了发动机,好像会慢慢倒退上坡,路边水沟里的水似乎也向高处流。我们的大巴也参与试验。看起来的确如此,人们说牛顿定理被推翻了。

据说,该地的这一特异现象上一世纪30年代被发现,有人低价买下该地段,开设咖啡馆,建立旅游设施,吸引游客,发了大财。我们看见,周围都用几米高的U字形磁铁装饰,漆成红黑二色,仿佛处处有磁力。其实,这是因为当地的地形起伏,远近交融,造成视觉差异所形成。我在南韩济州岛旅游时也遇到类似情景,导游也是振振有词。

离开蒙克顿后,很快进入新斯科舍省。原文Nova Scotia是拉丁文,意思就是New Scotland,境内多苏格兰后裔,保留了一些苏格兰文化传统。该省有53338平方公里,人口90多万,其中三分之一集中在省城哈里发克斯。境内多丘陵,情况比新不伦瑞克省略好,但不少地方仍然无人烟。

新斯科舍省的地形比较奇特,它由一个三面环海的新斯科舍半岛和一个毗邻的布雷顿角岛构成,通过一条狭窄的地峡和大陆相连。我们的大巴经地峡直接南下向半岛中部沿海的圣玛格利特湾驶去,那里的佩姬湾(Peggy’s Cove)有一个名闻遐迩的灯塔。这是加东有名的旅行路线――“灯塔路线”(Lighthouse Route),可以看到许多濒临大西洋的海岸风光。大巴沿着海岸宾士,一边是苍翠欲滴的山边林地,一边是浩瀚无际的大西洋,路旁不时闪现一些美丽的海边人家。蓝天,白云,森林,大海,高速路,大自然的华丽乐章使我们陶醉了,终于望见了那闻名遐迩的灯塔。

佩姬湾灯塔在名城哈利法克斯以西45公里处,那是一个海难频发之地。灯塔建在一片突入海中的岩石滩上。灰白色的花岗岩高低起伏,但整体连成一片,面积比足球场还要大些,这么大块的岩石突兀地闯入我们的视线,心头不免感到惊愕。经千万年的风浪冲击,岩石表面都非常光滑,有些缝隙,但寸草不生。

灯塔建在岩层的高处,狂风巨浪不停地扑向岩石,卷起高高的浪花,发出阵阵轰鸣。灯塔的造型很美观,塔身高15米,8角形,通身白色,顶部是一平台,绿色灯光由一红色的小亭中射出,仿佛一身素白的美人头上戴着一顶红色的小帽。灯塔始建于1868年,原为木质,现在的塔身是1915年重建的。二战时曾在塔内建立无线电台,为加拿大海军服务。

http://www.newstarnet.com/news_pictures/18/78818/2.jpg

离灯塔百余米高处,有旅游资讯服务处。从展出的内容中得知,佩姬湾还留流传着一个凄美动人的故事。据说1840年10月,在一个浓雾之夜,一条帆船在海湾里触礁下沉。船员们爬上桅杆也没有逃脱被风浪卷走的命运,但是,船上的一位姑娘幸运地被海浪冲到了岸边,被渔村里的一位青年救起。他们后来产生了爱情。他们的婚礼吸引周围的许多乡亲来观看。人们把这位姑娘叫做Peggy,那多难的海湾就成了佩姬湾,而秀美的灯塔仿佛就是Peggy的化身,她日夜在守望着大海,防止发生新的灾难。后来加拿大一位作家就以这个故事为题材写了一本书,书名就叫《海湾中的佩姬》,佩姬湾的故事从而传遍了全国。

由于来访的游人日益众多,1973年有关部门想出一个点子:在灯塔底层开设一个邮局,里面只安排一名人员,结果营业出奇的好。柜台内的工作区占去了三分之二的空间,进去三、四个顾客就难以转身,人们只能在门外排队,门的宽度仅容一人出入,门上用英法两种语言写着:加拿大邮政。邮局出售一套5张的灯塔风景明信片,售价一加元(邮资另计)。游客如寄出信件,邮局将加盖他们特制的标明时间、地点的老式园形邮戳。

离灯塔不远有一个小港湾,两面的岩坡挡住了海浪,是个避风的好去处。岩坡上、星星点点地散布着十几幢房屋,形成一个小渔村,有的木屋已显得年代久远。港湾里大大小小的渔船、小艇五色缤纷,野渡无人舟自横,显得十分宁静,只有成群的海鸥在不停地上下翻飞、鸣叫。木头的栈桥上摆着一些捕龙虾的铁丝笼子,可能是里面的剩余物资引起海鸥的兴趣吧,鸟儿们成群地飞去又飞来,一个个肥大壮硕。这一切都倒影在水面上,构成一幅生动的图面。的确,这个港湾是艺术家很中意的写生、作画的地方,加拿大有一些名画就以这个港湾作背景。

因此,佩姬湾灯塔就以“有着美丽故事的最上镜的灯塔”“全世界唯一的一个人的灯塔邮局”“宁静的渔村”而驰名全加拿大,年年引来一批批的游客。

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我们离开美丽的佩姬湾抵达东面的哈里发克斯(Halifax),并参观英军古堡(Halifax Citadel National Historic Site & Army Museum)。这是一个八角星形要塞,建在哈里发克斯城北的山坡上。我心里怀疑美国的五角大楼是否从从这里获得建造的灵感。围墙用巨石垒成,高大坚固,墙的高度和西安的明代城墙相仿。城门洞有身穿古典苏格兰军装的士兵把守。他手持毛瑟枪,站在那里纹丝不动。城墙上的十几门要塞巨炮面向下方的海湾,视界很宽阔。

古堡很像一头猛虎雄踞于山坡,随时准备扑向目标。它初建于1749年,在当年的英、法之战中起过很大的作用。1956年起,古堡列入国家公园,对外开放。围墙内部有弹药库、兵器室,现在用作展室。古堡中部是一足球场大小的广场,想当年一定是兵来将往,处处刀光剑影,炮声隆隆,杀声震天。

要塞内的布置一如当年,士兵的卧室内有模拟蜡像,挂着煤油灯。每隔一小时,身穿红上衣、苏格兰裙,戴着高高耸起的羽毛帽的卫兵,背着上了刺刀的毛瑟枪像煞有介事地在要塞周围巡查、换岗,提醒人们他们还在警惕法国兵的来犯。每天中午12时还要依照传统鸣放“午炮”,这些都增添了旅游的趣味。

**第四天(7月2日)
哈里发克斯历史沧桑 蒙哥马利名著传后世

哈市位于大西洋岸,是美洲大陆距离欧洲最近的港口,巨轮驶向欧洲只要一周时间,加之受墨西哥湾暖流影响,冬季不封冻,是仅次于鹿特丹的世界第二天然良港。

哈市的地形比较特殊,全市是一突入大洋的半岛,南部面向大西洋,东部海边的6公里狭窄地段是港口区和繁荣的商业区,隔着一条约2公里宽的海峡和对岸的达特茅斯(Dartmouth)市相望,后者是海军基地。两市有两条悬索桥相连,人们也就把他们叫做双子城。商业区背后是30度的大山坡,汽车由上而下,让我们这些初来的人有点害怕。不少19世纪的建筑物就建在坡上。坡顶地形平坦,是全市的主体,公园、医院、博物馆、购物中心和5所大学都建在这里,从坡顶下望,港口区历历在目。一些中国学生也慕名到这里留学。

http://www.newstarnet.com/news_pictures/19/78819/1.jpg

哈利法克斯现有人口30多万,是加拿大第五大城市,是加拿大大西洋沿岸四个海洋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西方7大工业国曾经在此举行过会议。而300年前,这里还是印第安人的小渔村。法国殖民者首先来到这一带,随后,英国殖民者在1749年在现在的21号码头处上岸定居,海边可以看到多处纪念碑、纪念塔,叙述那些往事。英、法的矛盾导致爆发七年战争(1756-1763),昔日平静的渔村成了厮杀之地。法国战败,于是涌来大批苏格兰人。

同时,哈里发克斯也是一重要的军港,加拿大大西洋舰队司令部设在该地。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起了很大的作用,被称为“北美卫士”。二战时期,从哈利法克斯通向欧洲的北大西洋航线担负着运送战备物资的重要使命,希特勒看到这一点,先后派出一千多艘潜艇攻击盟国的运输舰船,盟国有2700多艘运输船被击沉。哈利法克斯当时风声鹤唳,战云密布。

的确,在历史的长河中哈利法克斯人经历了太多的灾难。1912年4月15日,当时世界上最豪华的游轮《泰坦尼克号》作处女航时,在离哈利法克斯不远的纽芬兰岛与冰山相撞沉没。当时主要的救援行动都由哈利法克斯市运作,700多人获救,1500多人遇难,其中150人埋葬在该市的墓园里,许多遗物被保留在该市的海洋博物馆内。获得第69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泰坦尼克号》也是在哈市拍摄外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一次更大的灾难降临哈市。1917年12月6日,比利时商船《永恒号》违规行驶,和满载40万磅炸药和300发炮弹的法国军火船《勃朗峰号》在港口相撞,引起火灾,当时观者云集,突然,军火船发生爆炸,顷刻之间,沿岸的1600多间房屋化为灰烬,12000多幢建筑物被毁,死亡2300多人,伤者近万,死伤者几近当时居民的半数,全城一片哀鸣。

这次事件被称为“哈利法克斯大爆炸”。政府当时四处调集救援力量,扑灭火灾,救护伤患。大战后,哈利法克斯重建,所以近海的商业区全是20世纪的新型建筑物,只有在半坡上才能见到二、三百年前古老的教堂等建筑物。

1998年9月2日,瑞士航空公司的一架客机从纽约飞瑞士途中在这里突然失事,坠落在哈市西郊的岩石海滩上,全机229人无一生还,原因至今不明。如果飞机坠落在城区,恐怕造成的破坏和1917年的大爆炸不相上下。加拿大政府在失事地点建立一块纪念碑。碑上刻着全体遇难者的姓名,其中一对年轻夫妇带着一岁的婴儿。每年忌日,常有死者亲友前来献花、凭吊。

我们在码头上还看到目前加拿大唯一的大型木帆船“蓝鼻子II世”号(Bluenose II),该船建造于1921年,在历年国际比赛中均获冠军,成为加拿大的骄傲,不幸1946年在海地沉没,1963年重建,常年来往于哈利法克斯等三个海港。现在加拿大通用的10分硬币背面有它的浮雕像。

中午大巴驶往加利保(Caribou)码头,通过渡轮去爱德华王子岛(Prince Edward Island)的林地港(Woodland)。渡轮很大,分成多层,可以装142辆大卡车、小汽车。行程22公里,约70分钟。游客活动区有上下两层 ,一层是小吃部,出售速食,餐厅宽大明亮。二层是娱乐部,有电视、乐队表演、游戏厅、礼品店等。人们还可以上甲板凭海临风,看海鸥飞翔,碧波万顷。

爱德华王子岛既是一个岛,也是一个省,这是加拿大最小的省,面积5660平方公里,人口仅13万。该省分为东、中、西三部分,又称“国王、皇后、王子”三个部分。全岛长约220公里,最宽处约50公里,是个迷你省。我们在东部登陆,向中部前进。先到省府夏洛特敦(Charlottetown)参观,这座全省首善之都范围大约和中国的一个小镇差不多。该省的议会大厦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物,一所18世纪的古老建筑。1864年东部4省的议员在此开会决定成立加拿大联邦。所以爱得华王子岛虽小,却是加拿大联邦的发祥地。现在会议室仍保持原样,陈列文物。还有人穿着当时的燕尾服,表演与会者发表激昂慷慨讲演的情景。

岛上水道纵横,牧草丰盛,满目苍翠,一片宁静,农户星星点点,奶牛在静静地咀嚼,小拖拉机在田里时隐时现。该岛为红色土壤,铁质多,是加拿大最佳土豆出产地,又盛产龙虾,别名龙虾省。随后我们去岛北部的小镇凯文迪许(Cavendish)参观,这里是女作家露西・莫德・蒙哥马利(Lucy Maud Montgomery) 及其名作《绿山墙的安妮》(Anne’s Green Gables)的诞生地。一年有几十万人来参观,其中半数是日本人,因为“阿信”的命运与Anne的故事相似。

《绿山墙的安妮》于1908年出版,已被译成50多种文字,发行5000多万册,是一部经典作品,被认为是加拿大的《大卫・科波菲尔》。这部作品又被改编成电影,在日本、台湾译成《清秀佳人》,风靡一时,使小说更加声名远扬。

http://www.newstarnet.com/news_pictures/21/78821/1.jpg

安妮是作者在书中塑造的人物,她幼年失去父母,在孤儿院里成长,后为一对相依为命的老兄妹收养。该书描述安妮成长过程中的种种遭遇,富有教育意义。作者把自己身边的环境,诸如村庄、森林、海滩、湖塘、房屋、仓库、教堂、林中小路等等作为安妮的成长环境写入小说,特别把村里一所白墙绿瓦的普通人家作为安妮和老兄妹的生活场所,描写入微。

现在那所房屋和周围反映农庄生活的建筑都作为展览馆开放。那所白墙绿瓦的房子是参观的重点,内部的一切布置都按书中的描述陈列。二楼安妮的小卧室,床头有她爱穿的长统袜,床边有她的小皮靴。世界各地的安妮迷们常来这里细致考证。

在蒙哥马利纪念馆,有介绍她生平的电影,旁边还有介绍19世纪农村的图片和农具实物。纪念品商店里出售作者各种版本的书籍、纪念章、土特产品。女售货员穿着安妮时代农村姑娘的长裙、花边浅绿衬衣,仿佛安妮仍在演绎她的故事。

之后去附近的餐厅吃龙虾,餐馆每人发一套吃龙虾的小餐具,披上画着龙虾的围裙。一个龙虾装满一大盘,据说,龙虾长到一磅重费时7年。我留下一个大钳作纪念。这个龙虾餐馆借助参观安妮小屋的游客人数众多,规模很大。

**第五天(7月3日)
芬迪湾岩石鬼斧神工 圣约翰河海潮起潮落

晨起到周围散步,按地图走一小圈,到了海边,渔人正解缆出海。看看陌生的城市和陌生的人们是如何生活,摄取新鲜的镜头,也是旅人的快乐。

离开王子岛,从联邦大桥(Confederation Bridge)跨越诺森伯兰海峡(Northumberland Strait)返回隔海相望的新不伦瑞克省。无论从桥和渡轮进入王子岛都不收费,离开都要收费,这个办法还真科学。联邦大桥的名称取自加拿大联邦是在王子岛奠基这一历史事件。桥长13公里,车行约12分钟。桥离海平面相当高,仅供车辆通行。人在车中,两边烟波浩渺,巨浪冲天,令人惊心动魄。为防海浪冲击,桥非笔直一线,而是微有曲度。

联邦大桥在90年代初开工,历时5年,1997年完工。以前无桥时,冬季王子岛上的人只能困守岛上,等待春季解冻,或动用破冰船来去,现在他们感到方便极了。他们说,该桥是世界第一跨海大桥,这一点未必如此。中国杭州湾跨海大桥全长36公里,其中桥长35.7公里,远远超过联邦大桥。

又回到新不伦瑞克省,下一个目的地是去该省南部海边看芬迪湾(Bay of Fundy)的海潮。大巴沿15号公路到好望角(Hopewell Cape)停靠。该地的省立岩石公园(The Rocks Province Park)是一大名胜,参观的人很多。此处河道为泥岸,水黄,景色优美,农居美观。

http://www.newstarnet.com/news_pictures/21/78821/2.jpg

观潮的最佳处在Flower Pot Rocks(花瓶石)。潮水一天2次,据说有4层楼那么高,排山倒海,非常壮观。我们到时已退潮,只能看看被潮水冲刷的岩石。我们沿阶梯转折向下,最后来到海滩。海滩上或乱石遍地,海草丛生,或巨石平整,水塘处处。那些四、五层楼房高的巨岩都被千百年来的海浪和潮水冲刷得奇形怪状,有的像直立的巨兽,有的上大下小像个大蘑菇,有的被潮水穿空,形成隧洞,巨石顶部海浪不及之处依然杂草丛生,生意盎然。

一些地方挂着“危险”的警告牌,可能是某些岩石下部被海水冲得细小或中空,有朝一日会崩塌。这些巨石孤零零地矗立在海滩上,东一个,西一个,像一盘国际象棋的残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实在令人惊叹!难怪公园的看板上写着:请来体验世界级的奇迹和难以想像的冒险之旅!

下一站行程是圣约翰(Saint John)。圣约翰是该省西南方的海滨城市,濒临芬迪湾,人口14万。该城位于圣约翰河注入芬迪湾的河口,海运、内河航运都很发达,是个重要的商业城市,建市已有200年,在加拿大已算得上是个比较古老的城市。19世纪中叶,圣约翰的造船业相当发达,在世界造船业中处于前列,现已凋落。市内的Old City Market,已有150年的历史,全封闭的市场里面非常大,还有天桥,形成许多区。商场门口有一群塑像很有意思。纪念碑座下有一多角形靠台,四边的坐凳上有几尊塑像,表达各民族的顾客手持所购商品在此休息。

圣约翰最著名的景色是观看河水倒流(Reversing Fall )。通常情况下,圣约翰河的河水由北向南流向入芬迪湾,水量也很大,因为圣约翰河是一条大河。同时芬迪湾的海潮每天中午定时由南向北冲入圣约翰河口,要持续半天时间,两者在河口相遇,海潮压过河水,形成倒流,交会的最佳观察点在一处大桥上。这种倒流在其他有内河流入大海的地方也可以看到。

随后我们到该地之Carleton Martello Tower炮楼参观,它是1812年英美交战时英方的工事,里面可据守十余人,陈列可折迭的铁床等生活用具。顶部,参观者可以自己看小电影,一按开关,电影自动开始,英、法语自选。还有高倍望远镜可看。墙上有一幅漫画,表达英、美对话,颇具幽默,英国老约翰对美国小子说:What? You young Yankee-doodle, strike your own father!(什么?你这个年轻的美国佬,还想打自己的老子!)

接着沿7号路向北去省府弗雷德里克顿(Fredericton)。由于经济凋敝,省府的机场也关闭了。我们穿城而过,看到很多古老的维多利亚式的建筑,布局优雅,花木扶疏,但是显得陈旧,缺少生气,街市营业萧条。

**第六天(7月4日)
廊桥大瀑布风光独特 魁市老城区浪漫典雅

离开弗雷德里克顿,向西北进发,经伍德斯托克(Woodstock)到哈特兰(Hartland),停车参观廊桥(Covered Bridge)。桥长390公尺,建于1901年,横跨圣约翰河,桥的顶部和两边都设计成谷仓模样,把桥全部包起来,最初的目的是避风雨,也便于牛马过河不受惊吓。

据说是加拿大唯一的廊桥,也自称是世界最长的有盖桥,为此还发行过特种邮票,奥运火炬队特别跑过该桥。桥的两端飘扬着加拿大枫叶旗、英国米字旗和省旗。进去走一段,可以体验一下廊桥的特色。

http://www.newstarnet.com/news_pictures/22/78822/1.jpg

下一个景点是去大瀑布(Grand Fall)镇参观。大瀑布同图片上的黄果树瀑布相似,但没有想像中的大 。该处河床狭窄,地形上有点落差,所以出现瀑布状的湍急水流。河上有一不大的拦河坝,对面就是美国缅因州。大巴继续返程路,目标直奔魁北克市。

魁北克(Quebec)在加拿大是个风情独特的地方,她处处洋溢着法兰西情调。魁北克原为印地安语,意为“河流狭窄处”,因为圣劳伦斯在该地河床突然变得狭窄。魁北克城依山而建,俯瞰圣罗伦斯河,地形险要。17世纪初,法国人登陆殖民,把魁北克地区称为“新法兰西”,面积是法国本土的三倍。经一个半世纪的经营,法兰西文化在此生根。18世纪中叶,法、英交恶,该地成了厮杀的战场,1759年英军得胜,魁北克地区易主,但允许保留法国的文化传统,议会大厦可不挂英国旗,并以法语为当地官方语言,成了除法国本土之外,这里是法裔人数最多的地方。

魁北克城分为上下两部分,下城位于圣罗伦斯河边,是商业、文教区,上城是老城,建在山坡顶上,是北美唯一有坚固城墙围绕的城市,当年战斗的遗迹犹存,堡垒、指向河面的炮台诉说往日的硝烟。从老城下望,圣罗伦斯河全收眼底。从下面的新城向上城走去,要经过几个大坡,类似重庆的朝天门码头,而且坡度较陡,七弯八拐的,大概是出于防守的需要吧。

老城是旅游的重点,300年前法国人修建的石城墙有一般的二层楼高,城区范围也不大,从圣路易斯门进城,步行两小时可游遍各主要景点。老城的各个遗址都保存得很好,狭窄的鹅卵石路和石板路,古老的街灯,厚重的砖石建筑,阳台、视窗的花草,来来往往的四轮马车卡雷修(caleches),随处可见的美伦美奂的古典雕塑,人们置身其间,仿佛回到18世纪法国的市街。商店的门面、招牌古色古香,据说这是北美最古老的商业街。

市中心的达木耳广场面积不大,广场中心和边上有多处纪念碑和纪念像,路易十四的铜像依然在傲视这块昔日的领土,显示出魁北克历史的沧桑。广场附近有一座建于1893年的城堡,她耸立在悬岩峭壁之上,现在已经成为举世闻名的弗龙特纳克城堡大酒店,她是魁北克引以自豪的象征。红墙青顶,房体结构有方有园,大大小小的歌特式尖塔直指蓝天。无论从什么角度看,她都像个俏美人,使人惊叹、赞美。

http://www.newstarnet.com/news_pictures/22/78822/2.jpg

广场旁边的持雷左尔街(rue du Tresor)是一条不太长的步行街,很窄,但名气很大,这是全城各种流派画家汇聚之地。街道两边墙上挂满大大小小的油画、水彩画、人物速写等等,从墙根一直挂到屋檐下。画家们就在自己的画作旁或坐或站,喝着咖啡,议论他们的画,给顾客介绍自己的作品。买画的,参观的,看热闹的,熙熙攘攘,这种活跃的艺术氛围肯定是巴黎的遗风。在一顶大遮阳伞下,一位老画家正在给一个年轻人画肖像,小伙子吐出舌头,故作怪状。

导游在车上就提醒大家:到了魁北克一定要吃法兰西大餐,以免事后终身遗憾。晚餐时我们特地点了导游一再介绍的法国蜗牛。端上来一看,原来和田螺差不多!并不是我们想像的只在潮湿的墙根爬行、背上背着他的住屋的小东西。“蜗牛”只有弹球那么大,放在特制的带凹孔的盘中,一盘6个,售价5加元。

街道上可以见到几个女郎走来走去,她们穿着18世纪的法国长裙,戴着优雅的小帽和白手套,别着胸针,撑着小阳伞,手腕上挂着一个小小的竹丝篮。她们大概是当地有关部门特地聘请的人士,以增添魁北克法兰西往日风情。广场四周的街头艺人表演也渲染了欢乐的气氛,吹拉弹唱,或表演杂技,人们围成一圈圈,时时笑声哄起。

马车游也是老城的一大景观。马车造型美观,色彩明亮,底座呈流线型,有相对的两排沙发座,带遮阳蓬,马儿也挂珠带彩,马尾上挂着一个也很精致的粪兜。老马识途,沿着鹅卵石老街,蹄声得得,铃儿叮当,坐车的游人慢悠悠仿佛置身香榭丽舍大街,为魁北克的风情赞叹,难怪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将她定为世界古迹。

魁北克居民85%是法国后裔,他们珍爱祖先的传统,珍爱法兰西文化,以法裔后代而自豪。魁北克城内,一切文字标识都用法语,在超市买东西,我们用英语问,她们看我们是中国人,会礼貌地用英语回答:No English! (这里不使用英语!)表达对英语的不屑和魁北克固有的庄严。魁北克雕塑多,街头表演多,临街咖啡座多,卡雷修多,教堂多,坡多,游客多,法国风浓,真是一个迷人的地方。

**第7天(7月5日)
千岛湖风光绮丽 爱心岛凄美绝世

离开魁北克前往北美重要的大都会城市蒙特利尔,蒙特利尔曾经是加拿大的金融、商业中心,法国人在这里曾经营三百多年,这座城市在70年代还是加拿大第一大城,但由于法语区的魁北克省闹独立,不少大公司外迁,经济发展走了下坡,多伦多的发展便超过了它。

蒙特利尔建在圣罗伦斯河的一个大岛上,四面环水,交通便利。进入该市要通过河上的许多大桥或隧道。环岛有140多个大小码头,停泊线长达22公里,每年来此停靠的远洋货轮、近海或内河的船只成千上万。因此,蒙特利尔是加拿大重要的港口城市,货运量在世界上也数得上。

http://www.newstarnet.com/news_pictures/23/78823/1.jpg

1976年,第21届夏季奥运会曾在这里举行。蒙特利尔的体育场馆以其独特的的设计在奥运的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有55147个座位的主体育馆的屋顶是由一斜度45度的吊塔吊住,吊塔长270米,高175米。它用许多粗大的钢索把屋顶悬空抓住,气势宏大,的确是建筑史上一大奇迹,参观者无不叹为观止。

魁北克省政府为了振兴经济,吸引新移民,设立了一些优惠条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该市现有华人6万,唐人街在市中心,范围不大,有牌楼。该市还有著名的“圣母院”但因时间仓促,未能入内参观,算是此行的一个缺陷。

离开蒙特利尔前往金斯顿(Kingston)并游览千岛湖,金斯顿市有14万人,位于圣罗伦斯河和千岛湖的相合处。加拿大五大湖的湖水最后都流入圣罗伦斯河,水量非常之大,过了河口的金斯顿城以后,在向东50英里的范围内,河面宽达20多公里,简直就像一个大湖。加之远古冰川时期的地壳变动,那时的山峰都变成现在的湖中岛,星罗棋布,洋洋大观。

据统计,这一线共有1865个岛,最大的长达十余哩,小者如桌,统称“千岛湖”(The Thousand Islands)。圣罗伦斯河也是美加两国的界河。根据协定,在千岛湖地区,国界线不划经岛上,美加按岛的总面积平分,结果加拿大获得三分之二的岛屿。上世纪初,美、加两国政府将这些岛屿统统卖给私人,当时各项条件差,地价很低,有的只有几十美元,现在都飙升至千百万。

于是,富商大贾、明星大腕趋之若鹜,纷纷在岛上兴建华居。有的建成古色古香的城堡,有的是现代亮丽的典雅别墅。房前屋后花木葱茏,绿草如茵,仿佛人间仙境,世外桃源。加之,设计争奇斗胜,力求不同凡俗。游客流连湖上,如同参观建筑艺术展览,美不胜收。政府又在湖底铺设管线,给各个岛提供水电、瓦斯和信件传送,保证岛上的生活品质,每周还有运污船定期往返,污物都运到岸上处理。因此,偌大的千岛湖处处湖水碧绿,水面上不见任何飘浮的垃圾,快艇飞驰,身后留下一条条白色的浪花,这真是一个欢快的水上乐园。

千岛湖离美、加的大城市都不远,每年游客众多。在50英里河道范围内,顺河有上、中、下3个登船点,都可做1-3小时的游览。中间的加纳诺奎镇(Gananoque)为最佳之处。镇上有千岛湖历史文化村,也就是一个博物馆,介绍千岛湖的成因和概况,镇上还有千岛湖剧场,每年夏秋旅游高峰时演出。

买票登船,但见湖上千帆竟发,碧波荡漾,令人心旷神怡。豪华游轮、快艇、家庭游船都在欢度快乐时光。扩音器用英、法、普通话、广东话轮流解说。我们凭栏远眺,湖光岛色,开阔壮丽,风光旖旎,美不胜收。

湖中一座座树木葱茏的岛屿连连出现,或左或右,或前或后,岛上的房屋颜色、大小、式样各不相同,令人目不暇接。忽然见一所房子飘浮水上,在迷惑中游轮到了跟前,原来是房子覆盖了小岛,使我们产生了错觉。在另一处,两岛相距很近,中间一桥相通。较大的岛上有一白色的三层别墅,回廊四绕,插着加拿大国旗,较小的岛上有平屋两间,门前矗立着一个高高的风向标,插着星条旗。因此,那条只有几米长的小桥就成为美、加界桥,被戏称为最短的国际桥。

http://www.newstarnet.com/news_pictures/23/78823/2.jpg

忽然,眼前出现一片仿佛只有安徒生童话里才有的巍峨宫殿,有的被湖水围绕,用石拱桥和岛上连通,一座歌德式的六层宫殿闪现在葱茏的密林之中,大大小小的塔楼伸向湛蓝的天空,洋红色的人字形屋顶在阳光下格外耀眼。这就是著名的博尔特堡(Boldt Castle),由美国富豪乔治・博尔特(George Boldt)所建。

博尔特1864年13岁时移民美国,从底层干起,经几十年努力成为旅馆业钜子。为感谢夫人路易丝对他的帮助,博尔特购买千岛湖上的一个岛屿,并将其改造成心形,取名Heart Island(爱心岛),于1897年开始兴建故乡莱茵河上中世纪城堡式的巨宅。他投入钜资,聘请名建筑师,采购名贵的建筑材料,务求美伦焕。建筑分8个部分,主楼中有房间120个,极尽华丽。他准备在夫人42岁生日时把这座美丽的宫殿作为礼物献给她。

1904年建筑基本完工,即将进行最后的装修,路易丝突然在生日前患肺炎瘁逝,年仅42岁。名姝先殒,断肠人痛不欲生,博尔特下令立即停工,任凭华居荒废,他从此终生不登该岛,免增哀思。“爱心岛”成了伤心地,只给世人留下一段不胜唏嘘的故事。

据说,由于这座华居中一切用料都十分名贵,又无人管理,在以后的年代里,不断遭人窃取。直到50年代末,才由其后人继续修建完工,60年代开放供人参观,部分建筑作为旅馆供有心人住宿和凭吊。我们的游轮绕岛环游,从多角度让游客观察古堡的风貌。该岛为美国领地,别国人上去还得事先办好签证。

游轮又回到码头,我们恋恋不舍地下了船。千岛湖是自然风光和人文艺术紧密结合的名胜地,她的水、岛和建筑给我们留下难忘的印象,我们期待着何日能重游。

全程5400公里的加东游就这样顺利完成,这是值得我们终生记忆的快事。

收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