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在加拿大感受圣诞节
2008-12-09 02:32:18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特稿/作者:叶元凯) 我2001年第一次来到加拿大,到现在已经多次体验过圣诞的盛况了。中国人过节,端午、中秋就是那么一天,春节把前后的周末挪到一起,便于返乡和旅游,也就是紧巴巴的一周时间。加拿大的圣诞庆祝活动可是前前后后几乎延续一个来月,这是一个欢乐的时节,高潮迭起的时节。起初我感到很意外,感到和中国老法子过年差不多,从腊八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时间愈长,我对圣诞的了解愈深,我也溶入这西方“过年”的欢乐之中。

圣诞是个美丽的节日。人们从圣诞节前4个星期的星期日,即降临节起,就进入迎接耶稣诞生和复临的时期。人们兴致勃勃地美化环境,屋檐、廊柱都用彩灯围绕。门前的松柏仍然绿意盎然,围上几圈小彩灯,挂上铃铛,就是现成的圣诞树。那些树叶凋落的树上就扎上红花,挂起彩球,水晶的挂件闪闪发光。屋前白雪皑皑的草地上,背着大包的圣诞老人造像和红萝卜鼻子的雪人相映成趣。夜幕降临,华灯齐放,流光溢彩,一片童话世界,昭示欢乐的圣诞之月来了。

圣诞也是全民欢聚的节日。我和老伴在2001年11月24日到达Kitchener,才过了几天,时差刚刚倒过来,孩子的朋友Pache老先生夫妇就邀请我们一起去参加Senior Dinner,这是教会里年轻人专门招待退休老人的宴会,是整个Christmas Gathering的一部分。这是我们第一次和上百位老外相聚一起。他们中许多人来自世界各地。大家亲切问好,交谈融洽。餐饮时乐队演奏了优美的圣诞歌曲,像Silent Night, Jingle Bells 等我们都耳熟能详,随和合拍。会上还赠送礼物,老伴得到的礼物上还附有一张卡片,上面写着:With youthful hearts we wish you a joyful Christmas.我们体会到年轻人敬老的盛意,圣诞给我们带来了温暖。

学校也在圣诞期间举办Winter Concert招待家长,各班的节目都是学生全体参加,家长都能看到自己孩子的表演。有的孩子一面表演,一面向家长招手,有的还跑过来和妈妈爸爸亲一亲,拍照、录像忙成一片。有时音乐会要收门票费2元,全捐作救济,爱心洋溢。有一次,晚会快结束时,校长请大家检查座椅下是否贴着奖卷,凭卷可领取比萨饼一个,于是全场轰动,我们家竟然出了个幸运儿。

儿子有5个大学同学分散在多伦多周围,平日工作忙,难得见面,他们习惯在圣诞期间聚会,回忆大学生活,交流在加拿大奋斗的经历,给孩子送礼物,大人孩子都兴高采烈。

儿子媳妇在K-W地区生活多年,有一次在候诊时互相议论,他们的陕西口音引起旁边一位先生的注意,他曾在西安度过大学4年。就这样他们慢慢成为知己。媳妇怀孕时在孕妇班上也结识了朋友。人在他乡,偶然的相识,有可能就结成了知交,同样的华夏之根,心是相近的。大家同在一个城市,可以守望相助,经常往来。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现在,他们几家朋友真是亲如家人。搬家时大家一起来出力,学校临时放假,两口子都上班,就把孩子放到朋友家里一天,我到澳大利亚旅游,你就相帮照看门户。圣诞时是几家人欢聚的大好时机。你家包饺子,我家就吃火锅,大家轮着来,整个圣诞期间充满欢乐。

圣诞也是孩子们增长见识的欢乐节日。小孙女Rachel才上学前班,活动就很多。每天学字母和相关的词,C就和Christmas连上了。前几天她带回了当天的手工,一条长长的纸环链,每一环都写着一个数字,从1到25。老师要她把纸环挂在墙上,每天撕去最下一环,读一下环上的数字,看看离开圣诞节还留下多少天。老师还要求她,数数自家的街上有多少家安装了圣诞彩灯。学校教学和圣诞的庆祝活动很自然地结合了!

每年这时候,小孙女还要和妈妈一起在家里装配圣诞树,树身一节一节地升高,一圈圈地绕上彩带,挂上五星、铃铛、雪花、小彩灯等装饰品,树下有树裙,摆着礼物盒。孩子从中学到了布局、对称、审美的知识。她特别喜欢把一只红红的长袜挂在壁炉边,期待着圣诞老人给她带来她向往的礼物。她很关心圣诞老人怎么能从烟囱进来,还有多少天才来。儿子和媳妇就鼓励她给圣诞老爷爷写信,表示自己要什么礼物。写信其实就是让她在纸上随便画,这样她父母就知道她最想要什么了,准备好到时候塞在袜子里。这种教育方法是很巧妙的。

在儿童活动中心,孩子们迎圣诞的活动很丰富。他们练习做糖饼,一人发一块饼干,孩子自己在上面涂糖浆,做好装袋带回去。有的孩子穿着罩衫,蘸着大桶颜料在彩纸挥毫作画,自由发挥想象,他年新的毕加索可能就在他们中涌现。有的做铃铛,在上面贴花纸。完成手工,圣诞老人背着大袋礼物进来了,他戴着红帽子,胡子白花花一大片,一路ho,ho地叫着,和大家招呼,向孩子们问好,且歌且舞,全场欢声雷动。大家排队和圣诞老人合影,领取礼物。

圣诞节前几周,教会的Sunday School就组织孩子加紧排练。4岁的小孙女也有自己的角色。记得有一年,舞台布置成牛栏,摆着一些稻草堆,孩子们用歌舞的形式表演The Christmas story。邻居的孩子Daniel那时才读初中,他担任提琴手,显得还有些稚嫩。现在他已经上了大学,演奏老练了,不久前还被选为加拿大代表,去美国参加青年精英会议。孩子们就是这样在实践中成长,提高多方面的才能。

圣诞节也是移民们了解西方文化的大好机会。大家互赠礼物,发贺卡,要学会用英文写祝贺的字句。要上台唱圣诞歌曲,和圣诞老人合影,和众多老外祝贺圣诞,互道Merry Christmas and happy New Year,新鲜事一件接一件。

加拿大人到了圣诞期间,家家要自己做cookie,好像我们中国农村春节时给孩子炸薯片。媳妇来加拿大7年了,对此地的风俗也习惯了,但是,cookie她还不会做。去年她到本地朋友Susan 家里专门学习了一天。她学会了配料和制作方法。她说,最后要使用模子(cookie cutter),将配料压成特定形状,如圣诞树,星星,心形,铃铛,雪花,袜子,小人,动物……。也可做成小圆球形,内置樱桃,或薄饼形,上置杏仁、核桃等,再嵌入珍珠形的糖粒, 还可以写上名字……。cookie种类很多,有一种叫ginger cookie, 里面掺入姜粉,我们中国人有点吃不惯。Susan说,这种cookie还大有来头。可以追溯到十字军东征时。当时姜为昂贵佐料,只在圣诞等重大节日用,增加风味,且能御寒,成为圣诞应景糕点,风行全欧。英国传说,姑娘吃姜粉,能遇心上人。看来各民族的历史和节日、食物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里有学不完的知识。老外要了解我们端午包粽子,挂菖蒲,涂雄黄,划龙舟,看来也得费点脑筋。

Susan是德裔,K-W地区德裔人士特别多。节日期间她特地请我们到她家品尝德国风味的火鸡宴。Susan说:It’s really German。火鸡体形肥大,事先要烤6-7个小时。她先生将鸡肉片下装了两大盘,另一盘是肚里的填充物,Susan说别看是肚里的东西,味道挺好的。吃火鸡肉还要倒一点肉汁才入味。

圣诞的聚会就是这样一波接一波。过了几天,我们又请Susan一家去离我们Waterloo不远的海德堡(Heidelberg,一个名闻遐迩的德国地名)吃他们自己的德国风味的薰猪蹄,还有猪小排、猪尾巴和熏肘子。那家小馆据说在大多伦多地区还颇有点名气。那晚,店内高朋满座,一片节日气氛。这是我第一次品尝德国猪蹄和猪尾以及德国啤酒。我原来以为只有我们老中爱吃猪蹄,这种食品难登西方的大雅之堂,想不到古老的德意志民族和我们也有同好。看来各民族的饮食文化是相通的,对此我深为满意。

圣诞也是一个促进消费、有利国内外贸易、提高国民生活水平的节日。在此期间,人们大量购物,准备充分的礼物送给上辈、下辈和同辈,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因此圣诞的购物消费是商家一年中盈利最丰的时节。而且加拿大人习惯收到礼物立即当面拆开,连声道谢和赞美,所以礼物的需求量就很大。不像中国礼物可以循环使用,二锅头、红塔山、包装豪华的月饼,张三送给李四,李四再转送给王五,转一圈有可能还回到张三手里。因此,一些头脑转得快的人看准时机开设礼品回收商店,杀价回收,提价卖出,生意也还不错。

圣诞期间,我曾漫步Wal-Mart超市,欣赏形形色色、大大小小、构思精巧、风格各异的礼品,我惊讶地发现,虽说不是百分之百,至少是绝大多数,都在物品隐蔽的一处印着小小的Made in China。不少圣诞礼物的内容、趣味、造型都是道地的西方风格,中国制但在中国买不到,它们大约都是在广东、浙江、上海等省市的地方小厂出品。几乎所有的圣诞树、彩灯都来自我们的故国,中国人几乎包揽了全世界的圣诞树,真是匪夷所思。真了不起啊,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大发展,主宰了西方市场,美国人感到日常生活中没有中国货日子不好过了,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得到了世界的承认,也惹起西方一些人无可奈何的不快。圣诞礼品这一侧面反映出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回想过去洋钉、洋火、洋蜡的时代,我们为中国的进步深感自豪。

加拿大人的Boxing Day也很有意思,其实它是商家在节后的一种促销手段。店家只是拿出部分商品,以超低的价格为号召,吸引大量顾客来购买,出清存货。我孩子曾经在Boxing Day以80加元买到平时要价300加元的一对音箱。因此,在这一天,一些有心人清晨4、5点不惧严寒在商场门口排队,门一开就冲进去搜索一番,满载而归。我们老两口到9点多去看热闹,只见不少货架已空空如也,可以想象当日的盛况。这也是圣诞文化的一方面,是一种节日的乐趣。

圣诞节是教徒们的重大节日,也是全民欢乐的节日。人们欣赏它的历史文化意味和它带来的岁末年初迎新除旧的希望,一种充满亲情友谊,又是品尝美味佳肴的美好心情。

收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