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铁卢的老伙计们
2009-02-05 21:39:55
来源:星星生活

(图说:1、LINC班华人老学员的potluck;2、YMCA介绍朋友帮老人练英语;3、老人们参观白求恩故居。)

(星星生活专稿/作者:叶元凯)我在相隔6年后第二次来到安省的滑铁卢(Waterloo),发现这里的华人愈来愈多了。老人们跟着子女,或探亲,或移民,人数也相当不少。不论在哪里,相逢不必曾相识,只要是黄面孔、黑头发,一声“你好”便确认是同胞。中华儿女在万里之外的第一世界相遇,油然而生一种亲切感。来的老人60来岁居多,70、80的也有,大多数是来为儿女发挥余热。

老人们碰面的地点大多是在小区孩子们的游乐场(Playground),小学的门口(天天接送孙子),中国菜店,华人教会等等场所。

老人们见面的话题很广泛,新来的处处感到新奇,问题很多,老移民细心解答,谈心得体会。谈得最多的几个方面是:

探亲和移民的有关问题,如移民有什么好处,申请父母移民有什么要求,要准备什么材料,审批要多长时间,枫叶卡有效期的计算方法,移民有什么福利,医药费的计算,怎样从中国带钱过来,怎样办理去美国旅游的签证,怎样办理借书证,等等。

老人们在加拿大的家庭际遇是另一个常见话题。“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老人见面,虽然交情不深,有的人也会情不自禁地大倒苦水。

老人们都说,女儿是贴心的小棉袄,住到女儿家,应该是最窝心了,而且,女婿通常都是顺着女儿,事情好办。但也不是绝对,有位女婿经常这里那里检查工作抓得很紧,时不时生气地告诉老婆:你爸你妈偷吃巧克力啦!饼干又少了!老人们听了气得半死,恨不得立即返回中国。

如果和媳妇在一起,亲亲热热的也有,冷冷淡淡的是多数。有位老太来照料媳妇做月子,过后帮着看孩子。一天忙到晚,炒菜做饭,换洗衣服,整理房间,里里外外,什么都干,感到很劳累。人累一点也不要紧,奇怪的是,媳妇竟然从来不跟她开口说一句话。

老太说,媳妇给别人打电话兴高采烈,能说上几十分钟,就是不跟婆婆说一个字。老太又不懂英文,也不会开车,也没有地方可去,成天呆在家里,感到很孤独,心情很压抑。老太太说,几个月下来,好像都忘了怎么说话了,眼泪只好向肚流。

还有一对老夫妻几乎天天有情况,他们的独子移民到加拿大,两老把毕生存款资助儿子在加买房,他们也打算在儿子家里度晚年。他们辛苦8、9年帮着把几个孙女带大。现在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媳妇开始处处刁难他们,终日不得安宁,逼两老按月交生活费,数额一提再提,要两老滚出去。

听了这些“故事”,老人们个个不胜唏嘘,感叹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老人的老、病、死也是经常的话题。有位老人第二天就要回中国,前天晚上小辈给他们饯行,可是出了饭店老太就开始呕吐,半夜送急诊,确诊是脑溢血,马上转到伦敦(London)的脑外科医院。大夫从大腿根处注入药物,直通脑部,把老太抢救过来,一周后出院,即可同老伴遛弯。

听了这个“故事”,大家感叹加拿大医疗技术的高超,对自己的未来增加了信心。有朋友告诉大家,这里的老人院对老人的临终关怀特别周到,可以迁入特等房间,在人生的最后几天享受豪华待遇(费用听说很高),满意地离开人世。

大家感到真是闻所未闻,考虑自己将来要不要体验一番。也有人说,这里的坟地、埋葬费比中国低廉,因为加拿大土地资源丰富,而且采取深埋,节省了费用。对此老人们感到宽慰。

是长住此地,还是返回中国,要不要申请老人公寓,这也是聊天的话题。一旦孙儿们长大,老人“用处”不大,成了“累赘”,不如回归故里。所以,国内的老窝不能丢,空着就让它空着,这样才能进退两便。个别老人卖了国内的房子,想当然地来依附这里的子女,没有多久,关系很僵,进退两难。住进了老人公寓的朋友说,制度规定,离开不能超过两个月。大家以为这也有所不便,回国无法多住一段时间。

总之,聊天的话题五花八门,都和老人息息相关,大家兴味盎然。说来有点不可思议,这些白发苍苍的老人学英语的劲头还很大,每天准时参加LINC班的学习,雪雨无阻。

老师对这些老学员特别满意,因为年轻学员事情多,不能保持出席率。有的老夫妻要照顾孙辈,就采取隔天轮换的方式,坚持有一人去上课,把学习资料带回来,把笔记抄回来,做到家务和学习两不误。

老人们认为,老闷在家里不好,听听课,学点基本英语,上街、问路、去看家庭医生就不必事事要子女陪着。再说,多用脑,还可以推迟老年痴呆症,何乐而不为?LINC班还给没有固定收入的老人免费发车票,不用开口向子女要买车票的钱,给老人创造了好条件。

这些老年人很多原来是文教、科技工作者,年轻时学过俄语、英语,有一定的语言基础,只是以前学的都是哑巴英语。现在到了LINC班,仿佛又回到青春时代,大脑中的学习潜能受到激发,心情愉快,学习兴趣很高。他们互相切磋,交流心得体会,谈谈家常,说说笑笑,每天同车来去,互相关心,结成好友,心情比一个人闷在家里好得多。

子女们老说,你们七老八十的,有什么好学的,不如呆在家里。他们真是不了解老人们的心情啊!我们社区在LINC班学习的老人大约有十七、八人,不久前大家相约在一位老人家里聚会,搞一次potluck,一起动手包饺子,又录像,又拍照,把照片通过e-mail发来发去。一位懂电脑的老朋友把照片加以美化,大家看起来都年轻了,老伙计们看了高兴得合不拢嘴。

老人们就这样时不时地相聚,时间长了,就感到应该成立一个组织,有个适合的活动地点,于是部分人发起成立俱乐部,依据成员的年龄和精神状态以及所在国的特征,大家议决取名为“枫叶正红老年俱乐部”,并且找到了活动场所,固定每星期日下午活动。

一传十,十传百,年轻人都知道有了这么一个老年人活动的地方,纷纷把家里的老人送来,给他们放半天假,轻松轻松。俱乐部特辟一间聊天室,供大家摆龙门阵,交流信息。那里总是高朋满座,谈笑风生。另外,打太极拳,跳舞,唱歌,麻将,下棋,英语会话,编织,大家各取所爱,而且是能者为师,互教互学。俱乐部每年还安排一次一日游,白求恩故居,尼亚加拉,湖心岛,植物园,这些地方都去过了。老人们虽然身在加拿大,对华夏祖国仍是拳拳情深。四川大地震时,俱乐部发动义卖和捐款,老人们都积极参与,和灾区人民心连心。

K-W地区的YMCA(基督教青年会)对中国老人也很关心。他们根据LINC班中老人的人数,分片进行辅导,请有关方面的人来做报告,介绍加拿大的文化、医疗系统、怎样去见医生、老人福利措施、如何爱护自己,等等。报告时,配备中文翻译,可当场提问答疑。他们还组织老人听音乐会,参观老人屋和养老院,教大家上网和发电子邮件。

老人们对这些活动都很感兴趣,踊跃参加。一些老人很想有机会多练习口语,YMCA除开展会话活动外,还给老人们介绍当地的老人志愿者做朋友,双方定期见面,一次谈上个把钟头,这样的熏陶当然效果更好。YMCA为老人新移民的服务项目很多,但是他们的宣传资料都是英文的,多数老人看不懂,有困难不知道怎样寻求帮助。有老人看到这种情况,愿充当志愿者,义务把有关资料译中文。YMCA的工作人员感到很高兴,这样就把多方面的力量调动起来,共同为老人新移民服务。

老伙计们体会,老闷在家里会闷出病来,出去和大家交流交流,活动活动,谈谈心,学点新东西,看看加国风光,对身心都有好处。

收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