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瞻多伦多的约克要塞
2010-06-01 20:08:57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专稿/作者:星学)住在大多市的人,若是想了解昔日加国的军事堡垒,大可不必跋涉出外寻觅,有一要塞就在跟前,那便是位于下城区靠湖边的约克古堡(Fort York)博物馆。

约克古堡坐落在QEW高速公路和多伦多铁路线之间、Bathurst街的近南端,属于多市的十大观光景点之一。军堡的占地面积并不算大,比起哈利法斯的Citadel古堡要小巧低矮得多,所以只列为市一级的文物古迹。维多利亚日那天阳光灿烂,市民大都远足郊野,人去城空,我们则乘虚而入,进深闹市腹地,特来凭吊这战争遗址重地。

首先见到的是馆内的工作人员,男女个个都穿戴着维多利亚时代的衣裳头饰,持毛瑟枪站岗的士兵们,也身着不同款式的老式军服装,引得游人合影,一下子觉得回到了两个世纪前的岁月氛围,倘若不是附近的高速路上穿梭车流和高耸的CN 塔在提醒着的话,真仿佛是时光倒流了。

要塞周边以一圈不算高的石墙圈起来,故有点像是土围子似的,几个拐角上开有楔形的豁口,架设着几尊古旧的重炮。院子内的大片草坪上,散布着幢幢兵营式的翻新房屋,当年它们都有着不同的用途,我们进去逐一参观,大开眼界。

据解说员介绍,这座营区驻地建于1793年,是当年的代理总督约翰・希姆科(John G. Simcoe)始建的,他一直担心未来美英之间可能会打仗,不但要在此建立一个海军基地可以控制安大略湖,防御美国的水上进攻,而且还趁机将上加拿大领地upper Canada(即今日的安大略省)的首府,从边境城市尼亚加拉,挪到这新的据点来。住民们均随之迁来,在兵营以东两公里的地方定居下来,也即相当于差不多CN塔附近的地带。

他给这一区域起了个名叫约克(York),以纪念英王乔治三世的儿子约克公爵。后来在1834年又更名为多伦多,援引本来此处的印第安人部落名字,意思是“人们相会之地”。再往后的多市城区的划分,例如东约克、北约克等地的得名,无不起源于以此处为坐标纵横扩展的结果。当然,与此同时这位代总督的姓氏Simcoe,也被后来人用来作市区街道及湖泊等的名字。

世事的发展正如代总督所料,果然在廿年之后战争爆发了,美国军队2500多人乘坐14艘战舰、携着85门加农炮,进攻约克地区。仅有750名英国守军和少数民兵的卫戍部队顽强抗击,激战6个小时,以157人的牺牲换来歼敌320人的战果,但最后寡不敌众、被迫撤离至京士顿。美国人进占以后,放火烧毁了所有的一切,包括政府办公楼、议会大楼等在内。作为以牙还牙报复,在1814年英军反攻到美国首都华盛顿的时候,同样也焚尽了他们的国会大厦和白宫等公共建筑物。

英国人在美军后撤出了约克堡之后,重新返回这里、构筑了更加坚固的防守工事,以至于后来在美军再次派遣海军中队来犯时,于湖边的港湾遭到了迎头痛击、无功而返。在战争结束之后,约克堡也一直被用作屯兵处和训练场地,最多时里面曾经驻军650人。直到1930年,才交还给多伦多市政府。

民政部门遂斥资大力修整古堡,花了三年的时间重建,辟为历史遗址场所,于1934年的维多利亚日那天正式向公众开放,成为全加拿大最大而齐全的1812年与美战争的原始纪念馆地,七十多年来吸引着众多的国内外游客前来观瞻。如今它也外出租供民办活动用,人们可以在这里举办各种集会,草坪场地足够容纳五千人之多,系寸土寸金的多伦多市中心少有的宽敞聚会之所。

我们亦步亦趋地挨着浏览那些营房宿舍、厨房餐厅、弹药库、长官官邸,一幅幅军风民俗展现在眼前,给人印象极深的还是那些洋枪洋炮,各式各样。在二百多年前科技就已经发展到这种水平了,那时我们华人还在关门闷头练拳脚习武艺呢。就是这些个玩意儿,改变了人类有史以来辄靠舞刀弄箭征战取胜的战争形态,让列强纷纷崛起,掠地扩张,古文明强国个个中招倒下,羞愤地吞咽下落后就只好挨打的苦果涩水。

重温这出无数战争中的一个小小缩影,让我深感人类在自相杀戮中的残忍罪性的一面,又备感自己生未逢上兵荒马乱之时的万幸。

站在垛口高坡上南眺,湖滨已经被矗立的幢幢公寓楼挡得无踪影了,完全失去了当初自此一目了然炮击抢滩来犯者的那种空旷磅礴的气势。近在咫尺的QEW路桥像玉带一般蜿蜒架设着伸向远方,上行的大小车都可以俯瞰这座军事要塞。东边的摩天塔和巨壳大体育馆下,拔地而起的楼群正在向这边蔓延逼来,北面铁路的那边也是复层建筑鳞次栉比相望、在建。

用不了多久,这处著名的英美约克战役(Battle of York)的主场,恐怕就会变成像四合院里的天井了。和平建设的景色早就取代了战火的硝烟,枪炮入库只作为壁上观了,真是此一时彼一时也,历史原本就是这样周而复始地循环着。

收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