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不该给孩子立规矩?
2012-02-14 22:44:36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专稿/作者:晓红)去图书馆借书,正巧赶上那里在举办一个图书馆与本社区儿童的互动活动。组织者向大家分发了一些书面资料,还准备了许多气球和一个很大的蛋糕。为了能让尽可能多的孩子分享到蛋糕和气球,组织者特意声明,每人只能领一个气球和一小块蛋糕,谢绝重复排队。

别的孩子都照章办事,唯独几个华人小朋友,吃完自己那份蛋糕马上又跑回去重新排队。不仅如此,还拿着气球在那里相互追逐打闹。刺耳的喧哗声招来旁人侧目,也引起了图书馆雇员的注意。

经过提醒,孩子们终于安静下来,回到了各自大人身边。有位讲普通话的老太太见状,却大声问自己的孙子:“你怎么回来了,吃饱了没有?”孩子说:“人家不让领两次。”老人厉声斥责说:“你怎么这么傻呢?别人都去领了,你要不去一会儿人家可都领光了。”旁边的几位中国老人也随声附和,鼓励他们的孙子孙女接着去领蛋糕。

孩子们一听,赶紧又都跑回去排队。就这样,几个小朋友来来回回领了好几次,活动的组织者终于忍无可忍,毫不留情地把他们“清除”出了队伍,并“押送”到大人身边。众目睽睽之下,几位中国老人不仅毫无尴尬之意,反而还若无其事地一个劲儿追问孩子“吃饱了吗”。

也许有人会说,这些老人年纪大了,或者文化不高,才会导致孩子们出现不当行为。那么,跟着父母出门的孩子表现又怎么样呢?

上次去一家服装店买衣服,见到两个七八岁的中国小孩,好像是兄妹俩。他们拿着店里的一个玩具皮球扔来扔去,根本就不管旁边有没有人。我正在专心选衣服,被球砸到了后背,回头一看,两个孩子捡起球就接着扔,连句“对不起”都没有。孩子的父母就站在一旁,见自己孩子玩得这么高兴,他们乐得脸上都开了花,哪还管别人感受?

我对这种情形早已经见怪不怪,自然不会说什么。可是不一会儿,球又砸到了我旁边另一位顾客头上。这是一位年轻的白人少妇,被砸后皱了皱眉,小声问我:“请问这是你的小孩吗?”我说:“我不认识他们。”

正好一个店员过来整理货物,被砸的女顾客马上走过去对她说了些什么。店员听后立即走向那两个孩子,告诉他们停止扔球。小孩的父母也赶紧凑了过来,但什么话也没说。

店员把球拿走了,可这俩孩子还是不安生,竟又在店里相互追打起来。一打我一拳,我拍你一掌,一边跑还一边尖叫,时不时地撞到别人身上,令人躲闪不及。店员见状,一再耸肩摇头,满脸的无奈。

也不知是什么原因,在公共场所只要有两个以上的华人孩子凑到一起,往往就要相互追逐打闹,而且不分时间和场合,仿佛把整个世界都当成是自己的游乐场,想怎么闹就怎么闹。而其他族裔的孩子,却较少有这种“扰民”行为。

都说我们华人重视教育,确切点说,应该是中国家长普遍重视 “智育”。至于孩子如何做人,如何与人相处,许多人似乎并没有放在心上。

要是在中国倒也罢了。在通常情况下,孩子只要学习好,就可以“一白遮百丑”。加拿大却不同。孩子无法仗着自己聪明、学习好就不遵守纪律或者胡打乱闹,更别指望单纯用高分来换取他人的尊重。

有礼貌、守规则、能与其他同学合作,是加拿大学校的基本行为准则。不想遵守也没关系,老师和学校自有办法让孩子遵守的。所以,再顽皮的小孩在学校也不敢太胡来,因为他知道他必须得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而一旦回到家,或者是和父母到公共场所,有些孩子的表现就与在学校大相径庭。喧哗吵闹,不守规矩,或者对其他孩子动手动脚。说到底,这还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不一致造成的结果。

有些父母不太敢给孩子立规矩,甚至以为守规矩的小孩长大后一定会缩手缩脚,会和在他人的竞争中“吃亏”。我倒觉得有点多虑了。

认识不少有规矩懂礼貌的小朋友,其中既有华人,也有西人。他们平素规矩有礼,但在公共场合说话、表演或者比赛,都表现得落落大方,丝毫也不胆怯。倒是有些喜欢“窝里反”的小孩,在私下里胆子好像比谁都大,厉害的不得了,可要真让他在人前发个言或者表演个什么节目,却吓得直往大人身后躲。

教育孩子纯属私人行为。可如果自家小朋友在公共场所的举动叨扰了别人,人家就有说话的权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了孩子的将来,是否该适当地给他们立点规矩?

收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