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宽恕效应”提醒父母的教养责任
2012-08-06 20:07:21
来源:星星生活

人不容易看到自己的错误,一当遇到问题和麻烦时,总是本能地寻找客观原因,或者把问题归咎于环境,或者把责任推卸到别人身上。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做“自我宽恕效应”。

孩子更是如此。这是人的本性使然。因此,父母在平时的教导中,一方面要充分的认识到人性中的这些弱点,另一方面要有意识的强化培养孩子明辨是非,敢于认错,敢于纠错的责任感。

比如,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生孩子蛮横顶撞父母的情况,家长会说:“你怎么这么不尊重父母,你以为父母的钱是大风刮来的啊!”孩子则叫道:“谁叫你整天逼着我学这学那,你们愿意花钱我还不领情呢!”

诚如孔子所说:“人苦于不自知”。人的很多迷惑和苦难都是不自知的结果。比如人的眼睛演化的结果只能朝外看,看得见别人的错误却看不到自己的错误,看得见别人眼中的刺,却看不到自己眼中的梁木。

古圣先贤常告诉我们:发现自己的错误并予以承认,是一种可贵的品质。

那么在成长中的孩子身上,自我宽恕效应的表现都有哪些特点,需要家长具备哪些相应的教养责任呢?

一、关于自我中心的问题

孩子尤其是儿童还不具备社会性,比较以自我为中心。由于他们不能比较客观、严肃地看待自己,所以,一旦惹上麻烦或与小朋友发生冲突打架,总是习惯于逃避责任。当真的发生了上述情况,孩子通常会说:“是小宇的责任,与他没有关系……”这时候父母该怎么办呢?

首先,父母应该坐下来,先接纳孩子当下的情绪,但并不是认同他的观点和看法;其次,当孩子情绪稳定下来之后,父母要想办法引导孩子认识自己的问题,同时引导孩子换位思考。比如父母可以反问他:“那么你看小宇对这件事会怎么说呢?这时孩子会不由自主的设想一下对方会怎么说,也就更容易意识到尽管自己有理,可是自己也有一部分责任。再次,当然有时责任真的全在对方,但即使这样,父母也应该在弄清情况之前,让孩子站在对方的立场设想一下,至少能够理解对方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错事。这样做的结果,会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之间吸取了别人的教训,自己今后也会少犯这样的错误。

二、关于执拗、不肯认错的问题

孩子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如果在成人的帮助下能认错并改正就好了。可是有些孩子做了错事就是执拗、不肯认错,这就容易惹家长或老师生气。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首先,出现孩子死活认错的情况,可能是与父母的教育有关,比如,孩子自己不小心摔倒了,头撞到了桌子,父母不首先教导孩子走路当心,反而去拍打桌子安慰孩子,说:“这个桌子真坏,撞了宝宝的头”。这样做的结果是:在孩子建立是非观念的重要时期,模糊了孩子的是非观,强化了孩子遇事归咎客观,逃避责任的不良习惯。

其次,孩子之间发生纠纷,父母总是爱袒护自己的孩子,偏听偏信,说别人的不是。这样做的结果仍然会助长孩子侥幸过关,逃避责任的坏习惯。

再次,家庭成员之间教育方法的不一致,没有让孩子养成反省和负责任的习惯。孩子最善于在父母和长辈、老师的意见不一致中寻找逃避责任的理由,并且一旦得手,就会反复的重演。

第四、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简单、粗暴。有时候孩子做错事不敢认错,是因为害怕受惩罚,为了逃避父母的惩罚,很自然就会用说谎来掩饰。

那么,一旦出现了上述这些情况家长又该怎么办呢?

1、父母要改变这些不正确的做法,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是谁的错就是谁的错,不怨天、不怨地,不混淆孩子的是非观念。而且要鼓励孩子说实话,以亲切的态度告诉孩子:“做错了事没关系,只要勇敢地承认错误并改正,就是好孩子。同时严肃地指出:“做了错事又不肯承认,是错上加错!爸爸妈妈不喜欢这样的孩子。”

2、孩子承认了错误后,父母就要肯定她的进步,要帮助他分析错在什么地方,严重程度、不良后果等等。教孩子应该怎样做,该吸取怎样的教训。

3、父母要改掉家长制的作风,当孩子做错了事,要以冷静的态度,本着“重动机,轻后果”的原则,来分析孩子犯错的原因,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就是要在不断的犯错误的过程中长大。但是对于行为、品德上的错误,父母则要毫不客气地进行批评,不能姑息迁就,以使孩子明辨是非,增强道德判断力。

4、如果父母发现批评过当甚至冤枉了孩子,父母也要像孩子道歉。如果孩子虽然嘴上不爱认错,在行动上却有所改正、变化,父母就应表扬他的进步,而不必非逼着他马上认错,但也要抓住时机,一步步引导他敢于认错,建立责任感。

父母只有这样做,才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形成更好的个性品质和较高的情商技能,来迎接未来社会的挑战。

本文专栏由雨露情商训练中心雨露老师主持,有任何问题探讨欢迎免费询问:[email protected]

收藏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