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都是感恩节
2012-10-15 11:10:00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专稿/作者:晓红)去我们喜欢的一家中餐馆就餐,不巧客人爆满,上菜速度也因此而比平时慢了不少。厨师忙中出错,把我们要的一个素菜忘记了。好不容易等到最后一个菜上来,全家人却都已经酒足饭饱,也只能原封打包了。

临走的时候,两个孩子照例和老板娘道别,大声说着“谢谢”。老板娘却一再道歉:“真不好意思,今天让你们等了这么久,你们却连一点怨言都没有,应该谢谢你们才是!”

回家的路上,孩子们一直在说笑聊天,都说今天的几道菜味道很好。我听后,却不禁有些感慨。

我的两个儿子,脾气性格确实比我自己年轻的时候要好上很多,不仅乐观随和,而且懂得感恩,遇事也极少发牢骚。在这方面,他们确实令我很放心。

就说今天的事情,尽管我们等候了很长时间,孩子们却不急不躁,对服务员说话也总是和风细雨,“谢”字不离口。全家人一起说说笑笑,还真没觉得时间过得特别慢。倒是服务员心怀歉意,几次跑来向我们解释,孩子们只一句“没有关系”,也就轻轻带过了。他们真心感谢厨师奉献的美味菜肴,而没有去纠结对方一点无心的小疏忽。

设身处地想一下,做餐馆这一行压力其实也很大。客人多的时候,忙不过来出点小差错在所难免。不停地催促和抱怨,只会增加对方的压力,令其更加手忙脚乱,反而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用大儿子的话说,不就是多等了一会儿嘛,没什么大不了的。外出就餐本来就是为了轻松开心,如果因为一点小小的不如意就抱怨、发脾气,最终影响的还是自己的心情。

相对于孩子们的淡定,我在同年龄时的表现就逊色了很多。从小生活在那种嘈杂紧张的竞争环境里,当年的我对别人的要求总是比较高,却很少主动站在对方的角度换位思考。

真得要感谢生活,让我做出了移民加拿大的选择。有了移民生活的磨砺,加上大环境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人到中年的我才逐渐学会了知足感恩。

回国探亲的时候,发现国内同等档次的餐馆,无论是菜品口味,还是服务意识和工作效率,都比这边的更强。而顾客对餐馆工作人员的态度,却要比这里差了不少。服务员们辛辛苦苦提供服务,许多食客连最起码的尊重都吝于表达,更别提感谢人家了。

在不少国人的认知里,有钱就是“大爷”。你把人家金主伺候好是应该的,根本就没必要感谢你。反之,如果你不小心得罪了“大爷”,或者是对方觉得你得罪了他,他无论怎么对待你,都是你活该。在这种极端利己的思维方式影响下,人与人之间很难会相互理解和宽容,就更奢谈感恩了。

于是,食客们只要有一点不如意,就可以随意训斥服务员;患者和家属只要自以为“有理”,就可以肆无忌惮地追打医生,甚至砸医院;飞机由于恶劣天气晚点了几小时,乘客们就可以围堵在候机室,理直气壮地要求“精神赔偿”……

从什么时候开始,那个生我们、养我们的家园,已经变成了一触即发的火药桶?每个人都有一肚子的牢骚和委屈,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最倒霉的“受害者”,每个人却又都不肯轻易放过任何一个可以耍耍威风、苛待别人一下的机会。

移民多年,已经逐渐习惯了加拿大宽容平和的社会大环境。回国探亲时,竟开始对国内那种浮躁暴戾的社会氛围有点不适应了。我深知,自己其实没有任何资格评判或指责他人。如果一直留在国内,我现在所做的也一点都不会比别人更好。

曾经,我对加拿大学校的感恩教育并不感冒,甚至觉得加拿大人成天把“谢谢”和“对不起”挂在嘴边显得有些虚伪和做作。但从两个孩子身上,我看到了感恩教育的确必不可少。人与人相处,那层“温情脉脉”的面纱真的太重要了。

往年感恩节这个时候,我和丈夫总会特意安排个短期旅行,或是其他的家庭日活动。今年因为日程不好安排,只能一切从简,倒让我有些兴味索然。

大儿子安慰我说:“妈妈,其实过节的形式并不重要,最关键的是要了解感恩节的意义。我觉得只要有颗感恩的心,我们天天都像是在过感恩节。”

孩子的话语深深地感动了我。是啊,感恩节的意义就是彰显人性的美好。在一个感恩知足、包容接纳的国度里,每天都是感恩节。

收藏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