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新闻博物馆-历史的初稿
2012-12-28 10:58:41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专稿/作者:玮仁)“新闻是历史的初稿”,这是参观美国新闻博物馆(Newseum)时被告知先到地下室观看的一个短片中给新闻下的定义,在这个定义之下,新近发生的事实是新闻,爱是新闻,恨是新闻;战争是新闻,和平是新闻;生命是新闻,死亡是新闻。而新闻工作者们既是新闻的报道者,也是历史的记录者。

坐落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国家广场(National Mall)宾夕法尼亚大道(Pennsylvania Ave)上,号称是世界上互动能力最强,耗资最昂贵的博物馆之一的美国新闻博物馆,是于2008年4月正式对外开放的。

我们去的那天是2011年8月27日,前一天,飓风艾琳抵达美国东海岸,先后有10个州宣布进入紧急状态,数百万居民紧急疏散。值得庆幸的是华盛顿的博物馆还都照常开馆。我们住宿的旅馆距离华盛顿国家广场步行半小时左右即可达到,因此,公共交通的停运,对我们也没有影响。

早饭后,看还没开始下雨刮风,我们赶紧出发。一路上看到路边的信报箱和垃圾桶全部被放倒,有的用绳子捆绑在一起,以防止大风把它们吹得到处都是。

途经白宫后门,见那里有几辆警车和几个警察,另有很多游人在隔着铁栏杆拍照,我们也匆匆拍了几张。听说若想进到白宫里面参观,需要提前至少半年申请。

美国新闻博物馆,是一幢方方正正的超现代主义玻璃建筑,从外观上看,好像一台电视机,在它的正面有一块与建筑高度相当的灰色大理石外墙,上面赫然刻着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全文:联邦议会不得立法建立宗教,不得立法禁止宗教活动自由,不得立法剥夺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不得剥夺人民和平集会,向政府请愿,表达不满,要求申冤的权利。

博物馆门外面是一排“今日头版”玻璃展览窗,从说明上得知:每天早上6点以前,新闻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便把当天包括美国50个州的报纸在内的世界上800多份报纸的头版的电子版打印出来,在这里展出。每天早上8点半以后在新闻博物馆的网站上也可阅览这些报纸。我们去的那天的报纸头版几乎都是关于飓风艾琳的报道。

已经开始下雨了,我们进入博物馆时,工作人员递上一个细长的塑料袋为我们装雨伞,这既方便了游客,也可保持博物馆干净。

在华盛顿众多的博物馆中,新闻博物馆是少有的几个需要买门票的博物馆之一,成人票价23.75美元,有效期为两天,今年暑假优惠,一个成人可以带一个小孩免费。

门厅正中是个大型电视屏幕,滚动播出飓风艾琳登陆的新闻。悬空挂着一架当年国家广播电视公司(NBC) 用作新闻航拍的直升飞机。我们按照售票员的指示,先去地下室参观。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8块“柏林墙”,站在一旁的工作人员向我们介绍说:这是从柏林运来的真正的柏林墙的一部分。这些在1961年由混凝土浇铸形成的大石块,每块都有3吨重。

墙的一面被涂写的花里胡哨是西德一面。另一面干干净净的,是东德一面。展区里,有3个视频循环播放着1989年柏林墙倒掉,两德统一的史实。还有很多图片文字展板,在向人们展示那段历史的同时,也在告诉人们“坚固的柏林墙可以抵挡坦克,但是抵挡不了以广播电视或是口口相传等各种形式的新闻信息进入东德”,以及“媒体是如何推倒了象征封闭和压迫社会的门”。

展区内的工作人员建议我们到播放厅去看一段8分钟的短片,那便是本文开始时提到的,短片用一个个记录历史的新闻图片告诉每一个参观者“什么是新闻”。看了那个短片,便理解了为什么售票员指示我们先去地下室参观,短片中给新闻下的定义,可说是整个新闻博物馆的提纲挈领,就像我们写新闻要先写个导语,写长篇特稿要先写个引文。而且后来我们在博物馆里所看到的每一个展区,都是在记录描述和诠释战争与和平,爱与恨,生命和死亡,以及新闻工作者“为新闻而来,为新闻而死”的极致工作状态。

这个展层还有一个四维(4D)电影院,带上专用眼镜,坐在观众席间,在感受吹出的狂风和喷出的水流的同时,体验历史上的新闻事件:美国广播新闻界一代宗师,著名新闻主播爱德华・R・莫罗(Edward R Morrow)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从伦敦发回的现场报道。爱德华・莫罗曾在德军进占维也纳的同时,向美国听众广播了他的第一篇战争报道,那次报道被视为广播史上的第一次“现场直播”。

此外,还有卧底采访女奇人娜丽・布莱(Nelly Brian)于1887年为了揭露一家女精神病院的真实状况,而接受精神病患的待遇,并且暴露在病院的可怕环境下进行采访。后来,正是因为她的采访报道,促使病院改善其管理和对病人的待遇。

地下室展层当时正在举办“年度摄影展”,除了获奖摄影作品和文字说明的展板以外,还有一个视频,重复播放着“摄影记者就是一手是艺术,一手是告诉人们发生了什么和怎么发生的”短片,也有几位摄影记者介绍自己的拍摄过程,其宗旨就是“离被摄物体和事件近些再近些。”

地下室的餐厅是一定要光顾的,因为博物馆规定禁止饮食外部食物。所以,午饭只有去餐厅买来吃。我们吃饱喝足之后,便按照买票时售票员的指示乘坐大型玻璃电梯直达博物馆顶层6楼,然后再一层一层地走下去参观。

时值8月末,6楼的展厅是与之相配合的2005年8月底飓风Katrina袭击美国东南岸的图片和文字,以及当时美国各州及世界各国报纸头版的报道。那次飓风登陆时,我们刚好于上午在狂风中离开佛罗里达,回到多伦多以后的数天,一直关注着这个飓风,后来它对佛罗里达影响不大,却对新奥尔良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看着照片上的满目苍夷,再联想到6年后的现在,我们又在美国面临着另一个飓风艾琳的威胁,都不免有些担忧起来。

透过6楼的玻璃门窗,可以清楚地看到新闻博物馆左侧的国会山(Capitol Hill),紧挨着博物馆的一座建筑物上飘扬着数面加拿大国旗,楼顶上的一面是半旗。身边的工作人员解释说:“那座建筑是加拿大领事馆。”想起当时正是加拿大联邦新民主党党魁杰克・林顿(Jack Layton)去世,他的葬礼就在8月27日,因此那个半旗便在情理之中了。

博物馆的正面是宾夕法尼亚大街,当年林肯总统的葬礼,和2009年奥巴马的就职礼,都是从这条街经过,美国有线新闻网(CNN)就是抢占了这个露台得天独厚的位置直播奥巴马就职礼的。露台上也有一个“今日头版”展区,因为外面下着大雨,我们的雨伞都寄存在了地下室,不方便出去。工作人员便向我们介绍说:你们在博物馆门前看到的今日头版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多数是美国各个州的报纸头版,这里展出的则是其余报纸的今日头版。她还特别告诉我们:“这里也有来自中国的报纸!”

新闻博物馆的5楼是新闻历史展区。这里陈列着从1451年危地马拉大地震直到现在的500多年里发生的重大事件的媒体报道,可以抽拉的玻璃展板下,是一张张发黄的报纸和照片,随意抽出来一个,都是一段历史的记载。除此之外,这个展区也有媒体变迁史,在报纸之后,19世纪末20世纪初又有了可以传播声音和跨越国界的无线广播,随后是声像并茂的电视的普及,如今互联网和移动通讯设施的出现,为信息传播带来了更广阔的天空。

4楼的911展区正中央摆放着的是在2001年9月11日震惊世界的911事件中扭曲变形的原来在双子星座,世贸大厦北楼楼顶上的巨大的电视天线,四周是一些图片及文字说明。工作人员迎上来对我们说:“今年是911十周年,一个星期以后,便可以看到更多911的实物在这里展出。”

展区设有报纸头版墙,这里有当时全世界100多家报纸的头版对911事件的报道,其中也包括中国的《人民日报》。白岩松曾经在参观完这里以后感慨道:“当你站在这个展板面前时,你立即会产生一个瞬间感觉,中国必须要成为世界的一部分,我们要有一个共同的价值判断。” (摘自《白岩松感叹“央视一哥不好当”我愿意触碰底线 》一文)。他之所以有如此感慨是因为《人民日报》的头版没有像其它国家报纸的头版那样,以醒目的标题,大量 的篇幅和图片报道911事件。

报纸头版墙的后面是个放映厅,放映厅的墙上刻着几行醒目的字句,中文意思是:面对灾难,有三种人选择靠近它,而不是逃离,他们是:警察,消防员和记者。放映厅的屏幕上反复播放着一个大约10分钟的短片,向人们真实地再现了记者在911现场冒着生命危险详细及时地向世人报道当时发生的灾难。短片的结尾处,列出了在911事件的报道中不幸遇难的新闻工作者,其中一位是摄影记者Bill Biggart,后来我们在实物展柜里找到了他留在911现场的身份证相机等遗物。

刚刚看过911事件报道中遇难的新闻记者们,来到3楼看到的是更多为新闻报道而殉职的新闻工作者们。他们为了报道活生生的事实,在天灾人祸中勇敢地奔赴使命,出生入死地担当值得世人信任的耳目喉舌。在这里有枪痕累累的防弹背心,生锈的贝雷帽,满是弹孔的汽车,死者的照片。还有在越南战争中遇难的著名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Robert Capa)的名言:“如果你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炮火不够近。”

新闻博物馆的互动能力在2楼可以充分体会到,这里设有“当一名节目主持人”区域,任何人都可以在这里过一把当电视节目主持人的瘾。我们去到那里的时候已经是近4点钟,博物馆是5点关门,加上飓风影响,当时参观者很少,所以,只有一个新闻演播厅开放,天气预报等几个演播厅都关闭着。

大女儿很想一试身手,她毫无拘束地拿着话筒,站在摄像机前,照着面前一个小屏幕上面的一段文字,流利地念起来,还蛮有新闻主持人的范儿呢!当然,也可以自己选择讲话内容,时限是45秒。画面被合成为以国会山为背景,好像真的是在那里做新闻报道。后来,她花5美元买下了自己做主持人的照片和录像网址留作纪念。

小女儿则对设计电子明信片更感兴趣,展区设有多台电脑,既可以玩儿很多新闻采访报道的游戏,还可以用博物馆提供的几个不同图案制作出风格各异的明信片电邮给朋友,当然,我们也没忘给自己发一个。

其实,新闻博物馆的互动不仅仅体现在和参观游客之间的这种互动,还体现在与新闻媒体的互动上。以前看过有说:在2009年1月20日奥巴马就职礼的媒体报道中,新闻博物馆就充当了其他媒体机构的播报平台。那天,新闻博物馆的过道和走廊上,聚集了美国广播公司(ABC),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美国有线新闻网(CNN),福克斯(Fox),布隆博格(Bloomberg),MSNBC,国家广播电视公司(NBC),可说是美国广播电视媒体的群英会。新闻博物馆利用自己特殊的地理位置,抓住时机,为各家广播公司提供最精良的广播技术设施,成为一个场所的提供者和媒体事件发生地与合作者。

这时,博物馆的广播里传出“还有半小时闭馆”的提醒。我和两个女儿赶紧去2楼礼品店挑选纪念品,玮先生则独自在2楼的一个特殊的展区“第一狗”阅览,他后来告诉我们说那里的图片和文字展示了22位美国总统的宠物狗。

最后我们下到一楼,这里是普利策新闻摄影展。匆匆看过这些历届荣获“普利策新闻摄影奖”的经典图片之后,对墙上的题字印象很深:“如果它让你笑,如果它让你哭,如果它牵动你的心,那就是一张好照片。”

离开博物馆前,经过大厅中央,那里巨大的电视屏幕上仍然在播放着飓风艾琳的消息,画面上,记者穿着雨衣,举着话筒,被狂风暴雨吹打得左摇右晃,声音忽大忽小地报道着飓风艾琳登陆的实况。

在工作人员的催促下,我们流连忘返地走出了新闻博物馆,理解了门票为什么是两天有效,因为如果仔细参观的话,一天时间真的不够。外面已是风雨交加,我们拦了一辆出租车顺利回到旅馆。

在新闻博物馆里大约7个小时的参观,不仅让我们对每天生活都离不开的媒体有了更深更全面的理解和认识,还对一些史实有了详尽了解,更对新闻工作者们为报道现实,提供史料,满足民众的知情权,所付出的艰辛和承担的危险再一次肃然起敬。

收藏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