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知道”变为“做到”
2013-01-14 12:30:38
来源:星星生活

——家教中的自我参照效应

每个人都曾经有这样的经验,每天无论从哪里接触到多少信息,大部分的信息都很快会遗忘,只有在接触到与自己有关的信息或者事情的时候,才更不容易忽视或遗忘。这在心理学上就叫做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

有一个实验证明了这个效应,实验者让被试者看一则照相机的图片广告,然后分别问他们三个问题,:“这张图片有没有红色”?“这是什么”?“你用过这种产品吗”?过后,让被试者回忆照相机的牌子。结果被问过第三个问题的人回忆得最好。这是因为第三个问题与我们自身有直接的联系。

家庭教育中父母们常常会忽视这个问题,在孩子的学习上强调越多越快的掌握更多的信息,比别人拥有更多的特长和技能。但是这样学来的很多知识和技能,却不一定扎实,也不一定是孩子真正喜欢的。因为如果孩子所学的很多东西没有和他自己的真正的需要有关系的话,就不大容易引起他们的重视,知识仅仅是知道,并不代表能够做到。

因此,做父母亲的要想使孩子掌握某种知识和技能,就要尽量让他们把知识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使孩子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变成自己的能力,进而产生令他们兴奋的结果。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

生活中有这样一位父亲,他生性喜欢收藏,然而他除了把它当作自己的业余爱好,可以从中获得很多乐趣和知识以外,还从中总结出一套如何让孩子也从他的爱好中受益妙招。

为了培养孩子有条理的做事习惯他有意识的引导孩子对收藏的兴趣,鼓励他收藏自己喜欢的画片,并且教孩子有关分类收藏的知识和方法,把各种题材和样式的画片,分门别类装在不同的信封里,并注明编号、写清目录。

孩子渐渐长大了,不光在自己的收藏中得到了很多乐趣,还学会了有条理的做事。从此他总是把自己的事情安排的有条不紊。书包里的东西放得整整齐齐,早晨按时起床,按时完成作业。然而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太多孩子的书包乱得一塌糊涂,每次都要翻个底朝上才能找到东西,完成每日必须的作业,家长不知要费多少口舌……这是一个多么鲜明的对比。

这个孩子之所以养成了有条理做事的习惯,是因为他是在从事自己感兴趣的活动时自然养成的。就是因为和自己密切相关,才会积极主动的去学习一项知识或技能。

孩子的学习是多方面的,“自我参照效应”起作用也是多方面的。

在对孩子数学课的学习上,也可以应用这个原理。数学是一门十分抽象的学科,对很多孩子来说比较枯燥。但是父母要让孩子感觉到,数学有非常实际的用处。比如要想使孩子真正理解课本中数学的定义和概念,就可以亲自带孩子去商店选购各种商品,让他计算需要多少钱,应该找回多少钱。这会让孩子感到学有所用,从而激起对学习数学的兴趣。父母还可以在搬动家具或做其他家务劳动能用得上量度的时候,让孩子拿尺子进行丈量,以学会量度并产生兴趣。

在家长孩子希望做的任何事情上,一个有心、用心的父母,都能够想办法找出与孩子的需求点,再加以引导。

本文专栏由雨露情商训练中心雨露老师主持,有任何问题探讨欢迎免费询问:[email protected]

收藏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