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宫廷紫砂的风彩
2013-02-27 10:32:56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专稿/作者:潘春芳)2007年4月27日,为期半年的“紫泥清韵—故宫博物院藏宜兴紫砂展”在北京开幕。这是故宫博物院建院80多年以来首次举办的宜兴紫砂专题展览。故宫从其400余件宜兴紫砂藏品中,精选出110多件(套)珍品,集中展示了明清时期皇室使用的茗壶、文房清供等实用及陈设的紫砂器具。展品之精、品位之高及数量之多均是空前的,对于中国现代紫砂陶艺的发展与中国紫砂工艺史的研究产生了不可限量的深刻影响。

对于故宫博物院的某些紫砂藏品,早在1963年上半年我就有过零距离的接触,当时我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美术系求学,学制五年的本科再有一年就要毕业了。三月的一天,时任我们“陶器工作室”的专业教师张守智老师找到我,要我协助他进行“宜兴紫砂造型”的专题研究。具体工作就是利用课余及假期对紫砂藏品较多的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及画家唐云等私人收藏家的紫砂藏品进行测绘,并对作者印款及有刻画装饰的字画做拓片,收集足够的造型资料,以便对紫砂造型风格作较系统深入的研究。虽然当时要准备毕业设计及毕业论文,学业负担很重,我还是欣然应允了张老师的邀请,愉快的投入了这一工作。

据故宫权威人士近年透露,博物院直到1998年才对所藏紫砂进行系统的整理,1963年要开展此工作的难度可想而知。当年上半年,张守智老师与故宫有关部门联系,已故著名古陶瓷研究专家冯显铭先生当年正是年富力壮之时,他对这件事情很支持,认为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方便。工作正式开始之后只要在双方都方便的时候,每周约有两三个下午均跟随老师去故宫博物院陶瓷组进行测绘,记得当年的陶瓷组办公室就在故宫后门神武门东边的一排平房里,因为这些紫砂藏品都收藏在库房内,每天到达后必需由专人凭主管人的单子到库房去提出来。面对那些曾经明清帝王摩沙把玩的古董紫砂,刚开始工作时我们不免怀著诚惶诚恐的心情,十二万分小心逐一对遴选出的紫砂茗壶进行测绘。

几个月的时间里我们测绘了故宫紫砂藏品约三十个品种。除部分作品无名款外,看到了宜兴紫砂历史上的众多名家的精彩作品,这些名人有时大彬、惠孟臣、陈覲候、陈殷尚、陈鸣远、项圣思、王南林、陈曼生、杨彭年、程寿珍等人。著名的作品有时大彬雕漆天圆地方壶,乾隆御诗描金四方壶,殷尚款菱花式壶,陈曼生的小汉扁壶,程寿珍的掇球壶、仿鼓壶、汉扁壶,俞国良的提梁石瓢壶等。因为张守智老师的研究课题是紫砂茶壶造型,因此有些釉彩砂壶、砂胎漆壶及文房雅玩等就没有进行测绘。

明清是宜兴紫砂的繁荣期,其最根本的原因是饮茶风尚的改变。茶作为中国人的国饮有着悠久的历史,各朝代也有着不同的茶俗茶礼。唐代就有皇帝清明节设御茶宴,宴请群臣的习俗,宜兴在唐朝称为“阳羡”,是出产“贡茶”的著名茶乡,每年阳羡的地方官必须将当年采制的新茶,用快马在清明节前送到长安,因此留下了“天子未嘗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的诗句。唐宋时制茶都要添加香料制成团饼状,饮茶时都要烹煮,因此只是用茶碗来品评。明朝开国君主朱元璋倡导制散茶,用茶壶冲泡品尝茶叶的真滋味,导致了茶壶得到快速发展的新局面。一时瓷器、漆器、金属器的茶壶纷纷登上茶桌,宜兴紫砂茶壶却以天然透气的宜茶特性后来居上,从此“壶废银锡及闽豫瓷”,宜兴紫砂壶成为茶人首选之茶具。

从故宫博物院藏明清紫砂实物来看,进入宫廷最早的茗壶是明万历年间时大彬制的雕漆天圆地方壶。这个时期也是宜兴紫砂作为一个独立的陶窑品种得到成熟的时期,时大彬是这个时期的领军人士,他完善了宜兴紫砂的工艺流程,发明了整套的专用工具,创作了众多完美的砂壶造型,将普通的民间实用品提昇到赏用相结合的高度。时大彬的紫砂壶进入宫廷是顺理成章的事,“宫中艳说大彬壶、海外竞求鸣远碟”确为当时的真实写照。

自明朝中叶至今近六百年以来,从宜兴紫砂发展过程中的整体风格来分析,可以很明显的看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是由三种不同风格共同构成的:即平民风格、文人风格及宫廷风格。

平民风格:宜兴紫砂植根于宜兴日用陶器的土壤中,据考古发掘,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宜兴地区就有制陶活动,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宜兴成为南方青瓷和几何印纹硬陶的主要产地之一。唐宋时宜兴生产的青瓷及日用陶器满足了人们生产生活各方面的需要。1976年出土的宜兴羊角山南宋小龙窑里的砂器残片,在胎土色泽,造型手法等方面巳具有紫砂器雏形。明清的紫砂产品中百分之九十以上是普通平民日常用的壶罐类、瓶盆类、歺具、文具等。平民风格的紫砂用料普通,造型简洁实用功能强,而且价格低廉。

文人风格:中国文人对茶文化有着深入的研究,自宋代以后,曾出现许多有素养且想做仕官的读书人,这些名仕爱好琴棋书画,沉浸于文房清玩之美的趣味中。文人们在书斋悬掛能带给他们寂静的书画与古琴,桌上摆放自巳喜爱的文房四宝,文人们也以佛像、盆石、铜器、陶瓷器为饰物,而鉴赏这些物品的眼光就成为文人应有的修养之一。文人趣味以简朴素净为特色,于明末清初最为隆盛,其间饮茶品茗也是文人们聚会时的一件大事,因此文人便将他们的审美情趣投注到紫砂壶上。像时大彬等制壶名工也常常会到文人处作客,听取文人们对茗壶的要求和修改意见。

最著名的是清嘉道年间以金石书画家陈曼生为首的一批文人,直接与制壶高手楊彭年合作,进行茗壶的设计和制作。很可能受到文房四宝上装饰手法的启发,在传统紫砂器作者落款形式的基础上,发展成集诗书画印融为一体的紫砂陶艺新风格。文人风格的茶壶用料讲究,造型简洁、雅而不俗,铭文借物寄情,或切壶切茶,体现文人的崇尚和爱好,有着极高的文化艺术内含。

宫廷风格:明清皇室御用宫廷紫砂的来源有两个途径,首先是地方官史选择民间优秀工匠制作的精品进献朝廷,供皇室使用。第二是皇帝本人经使用后,发现不合自己的审美标准或是使用习惯,遂提出构想,由宫廷造办处画好图样甚至做好木模,交有关官员到宜兴定制。因此凡是送进宫廷去的紫砂,必定是精选优质陶土,由最出色的工匠费尽心血制成。风格上宫廷紫砂茗壶造型端庄,体现古典厚重的艺术风格。其主要成就是在装饰上,开创了多种全新的手法,呈现了一派富丽堂皇、精致高贵、显现皇室帝胄之气的宫廷风尚。

此三种不同风格并不互相排斥,它们有着各自不同的服务对象,反而是互相影响相得益彰。比如,在服务于广大平民的紫砂茶壶品种中,曾广泛流行一种被称为“什锦贡壶”的低档商品,它们分别称作“莲子贡壶”、“灯笼贡壶”、“样桶贡壶”、“凹肩贡壶”等等,究其来源均是清代进献宫廷的茗壶样式,只是作为民用后选料普通,制作工艺简陋而已,但并不影响泡茶功能。这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前的江南乡镇茶馆中及平常百姓家都可以看到。在这类茶壶上均有刻画装饰,正背面分别刻上简洁的梅兰竹菊及诗文。这是清代文人壶的遗风。

服务于至高无上的皇帝本人及皇室的宜兴窑品种繁多,有茶具类:茶壶、茶叶罐;文具类:砚台、茟筒、水丞、茟洗、臂搁、镇纸、墨床等;文房清供(陈设观赏品)类:各式炉、杯、瓶、陶塑等;以及盆栽盆景盆、鱼缸等。明清时的宜兴窑主要代表品种是宜均与紫砂,这是两类差别很大的陶艺制品。宜均是一种挂釉陶器,其胎土主要有两种:缸泥及白泥,缸泥呈浅红棕色,白泥呈灰白色,缸泥是由几种不同的矿土配制而成,颗粒较粗质地疏松,如不挂釉很可能渗水。不同于紫砂结构緻密、单一矿泥即可成陶,因此历来讲到宜兴窑都是把宜均与紫砂区分开来论述的。在故宫博物院藏的宜兴窑制品中以紫砂器为主,明清宫廷藏宜均制品数量虽少,但各式造型及烧制的釉色却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在中国陶瓷史上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表面不施釉彩的紫砂器在明清开始进入宫廷时,其材质的特殊气孔结构带来的可葆茶汁更为香淳的宜茶特性,受到帝王们的肯定。但开始时宜兴紫砂砂粗质古的表面肌理并不被帝王们看好,帝王们整日锦衣玉食,平常所用的生活用品其材质无不高贵精美,金、银、玉、象牙、犀角、玛瑙、水晶等,瓷器也是专门出自有钦定督陶官督造的官窑的珍稀之物。因此皇帝命令内务府工匠给裸胎的紫砂穿上各色漂亮的外衣,从而形成了特有的紫砂宫廷装饰风格。

一,髹漆:最有代表性的是时大杉款雕漆天圆地方壶。此壶通高13.2公分,由明代紫砂巨匠时大彬制,按中国人“天圆地方”的覌念造壶,壶身为四方形,壶盖、壶颈为圆形,壶嘴壶把舒出自然,整体比例恰当。此壶进入宫廷后,由内廷造办处漆作工匠于砂壶的表面髹十几层朱漆,漆厚约3毫米。采用锦底开光的装饰手法:腹部四面开光,正面饰松荫品茶图,背面雕高士对谈图,左右两侧及肩部、盖面雕杂宝纹,嘴把上为流云飞鹤纹,通体雕饰的锦底囬纹衬托主题纹样更为突出,给人以精緻高贵、完美典雅的艺术享受。此是紫砂工艺与髹漆工艺的完美组合,代表了明代宫廷艺术的水准。
除雕漆手法外,还有通体髹漆后再在漆面上彩绘描金的,不细看一定会当作是一件漆器。

二,珐琅彩:珐琅彩是清代吸取了西洋铜胎珐琅工艺,用于官窑瓷器的一种装饰技法。据清宫档案记载,康熙皇帝特别喜爱洋人的珐琅彩,因此他授意在紫砂器的表面,用瓷器珐琅彩的工艺进行装饰,纹样精緻,金碧辉煌。几乎看不出是紫砂陶胎。紫砂珐琅彩需要很珍贵的珐琅彩颜料及高超的技法,制作成本高昂,非一般人士能为。故宫所藏的完好的紫砂珐琅彩作品,现存台湾故宫博物院。

三,粉彩描金:也是移植瓷器的装饰手法,比起珐琅彩工艺的要求简便些,手法也更自由。完成后仍然可以看到基本的紫砂胎质,清乾隆皇帝喜好富丽堂皇的装饰风格,他除了喜爱紫砂胎彩漆描金壶外,曾作有紫砂胎上描金御题诗的茶壶六款。这几件茶壶,基本上保留了大面积的紫砂素胎,有的正面作本色泥绘浮雕烹茶图装饰,背面用描金手法书写乾隆御诗。一首作于乾隆七年(1742年)的《雨中烹茶泛卧游书室有作》的诗云:“溪烟山雨相空濛,生衣独坐楊柳凤。竹炉茗椀泛清濑,米家书画将无同。松风泻处生鱼眼,中冷三峡何须辨。清香仙露沁诗脾,座间不觉芳隄转。”句末壶身上分别有“乾”“隆”二圆、方篆书印款。另外还有一些茶叶罐上也能见到描金或刻画的此类诗文。需要特别提示的是,这些御用茶壶、茶叶罐上的泥绘手法达到了炉火纯青的极至,不仅宫廷画家的画稿好,泥绘技法也是超一流的,最后的效果如薄浮雕,有立体的感受。

四,炉钧釉:炉钧釉是一种低温乳浊釉,是在已烧制成陶的紫砂胎上満掛釉汁,再二次用烘炉低温(约摄氏800度)烧成,釉色呈天青、月白等宋钧瓷色泽,因此称为“炉钧”。此釉因是用低温烧成,因此釉面常见细碎裂纹。

受明清宫廷风格的影响,宜兴紫砂装饰手法得到空前的大发展,呈现万花似锦的局面,除前面提到的四种手法外,还有泥绘、印贴、镂空、包锡、包金、镶玉、嵌螺钿、浮雕、刻画等等。在造型上宫廷风格的典范、严谨、雅致、多变不仅深刻影响了宜兴紫砂独特艺术风格的形成,对中国瓷器造型也产生了不容置疑的影响。据清宫内务府档案记载,雍正皇帝由于喜欢宜兴紫砂壶的造型,曾多次命景德镇官窑照紫砂壶样烧制瓷壶。我还记得当年在北京读书时到故宫陶瓷舘参观,看到一些霁蓝釉、粉彩等瓷壶,其原型即是来自宜兴紫砂壶。

在评价和鉴赏明清宫廷紫砂的特殊艺术成就时,必须重视除茗壶外的文具及文房雅玩类藏品,因为其中有很多精美绝论的佳作。

紫砂收藏界对紫砂大类中除茗壶之外,诸如文具餐具盆瓶及陈设类作品统称为“杂项”。故宫博物院里的紫砂“杂项”,均出自名工巨匠之手。如雍正乾隆朝的描金彩绘笔筒,均由宜兴名工如楊季初等人先用紫砂本山录泥制成素胎,然后送至清宫造办处,由宫廷画师进行书画装饰。画面有春山访友、秋江待渡、祖孙打棗等富有生活情趣的题材,画面构图疏朗,人物形象生动,色泽雅致。这些米黄色的笔筒经彩绘,再在口沿及底足处髹漆描金,更显非凡的宫廷风采。

其余如水丞、笔洗、笔架以及炉瓶等陈设摆件均制作精致小巧,肖形类更是塑造毕真,设色奇妙。如桃式砚滴,主体桃形水丞直径不过六、七公分,通体以极富生态的桃枝、桃叶、桃花组成,最奇妙的是桃形水盂内还有一枚玲珑的桃核,显示了作者的奇思妙想及精湛的技艺。另一件项圣思款的梅花杯也是难得一见的紫砂精品,人们知道项圣思,是由于南京博物院的一件项圣思款桃杯,整件器皿玲珑剔透,由桃实、桃枝、桃叶、桃花组成,极富勃勃生机,因而项圣思被誉为“桃圣”。故宫博物院的这件“梅杯”,以花形为杯体,以梅根为柄、梅枝为托,通体有一种旋转律动之感。杯口沿处刻有行书“远声霜后树”,下有“项圣思制”四字印章款,“南桃北梅”是紫砂“圣手”项圣思鬼斧神工的杰作,这些小巧可爱的文玩精品显示了宫廷紫砂的无窮魅力。

2007,8,23初稿 2013,1,26改定于多伦多

(本文作者系中国紫砂文化资深学者,中国南京艺术学院教授,中国陶瓷艺术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1、明万历时大彬制“天圆地方雕漆紫砂壶”)


(2、清雍正“黑漆彩绘描金紫砂方壶”)


(3、清乾隆“宝蓝漆地彩绘描金紫砂菊蕾壶”)


(4、清陈殷尚制“菱花式紫砂壶”)


(5、清嘉庆楊彭年“描金山水诗文双线直筒壶”)


(6、清乾隆“粉彩四方则角笔筒”)


(7、清乾隆“梅桩式大笔筒”)


(8、清“紫砂菱花漂口大花盆”)

收藏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