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入为主”与“首因效应”
2013-03-02 10:50:54
来源:星星生活

心理学家做过一个这样的实验:给被试着呈现一连串的无关联的字词,然后让他们以任意的顺序回忆。结果表明,位于开始部分和末尾部分的,比中间部分的字词更容易回忆。在心理学上,前一种现象叫“首因效应”。

一、什么是首因效应?

“首因”是指最初的印象,她会给人的认知活动造成强烈的影响。

这是为什么呢?生活中有很多时候我们发现一篇文章、一套数据,开始的内容比后面的部分记得清楚,这是因为新的刺激能引起兴奋,在大脑皮层留下较深的痕迹,以后回顾起来比较容易。思维的过程也表明:人思考问题时容易产生“定势”,即“先入为主”。初次印象是思考问题的起点,人们分析问题、判断问题是从这个起点向后延续的。

首因效应使人类有一种特性,就是对堪称“第一”的事物有天然的兴趣和较强的记忆。比如你能列出很多第一,如世界第一高峰,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第一个获诺贝尔奖的人等等,可是紧随其后的第二个人,你能说出几个呢?

同样,由于首因效应,人们往往对“第一次”情有独钟:你会记住第一任老师,第一次恋爱,第一次上班,等等,但对第二可能就没那么深的印象了。

二、高度重视生命中的许多“第一次”

人的生命过程中,会出现无数个“第一次”,无数个第一次的重复出现就变成了人的习惯,而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就决定了人的不同的命运。所以,生活中的许多第一次,会给今后的生活打下烙印。由于首因效应,在你教会孩子第一次该怎么做的时候,就会给他打下烙印,从此开始形成习惯。因此父母要高度重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第一次”,给他们打下良好习惯的基础。

比如,一个刚刚上幼儿园大班的孩子,老师通常都会要求孩子回家向爸爸妈妈复述上课时老师讲的故事,然而总有一些孩子的家长事务繁忙,下班急急忙忙把孩子接回家,吃完饭又忙着去加班,或者忙着做家务,接听电话,处理杂事,孩子听老师的话要给家长讲故事,家长却说,等妈妈忙完了就听你讲故事,等他忙完了,孩子该睡觉了,大人、孩子都忘记了老师要孩子做的事。第一次就这样不了了之了。

有这样一位孩子的家长,他不论工作、家务多忙,都是认认真真地抽出时间听孩子讲故事,还特别用心把孩子复述的故事工工整整的写在本子上,连标点符号都不放过。孩子每讲完一个故事,就在本子上帖一朵小花作为奖励。上小学了,孩子的第一次作业得到了老师奖励的一面小红旗,成了班里最好的作业。孩子受到了鼓励,就把这种严谨认真的态度用到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不论做什么事都要求自己做到最好,经常拿到学校的各种奖励。

三、充分利用好“先入为主”的第一次感受

现在很多孩子自立能力差。多半的原因是父母没有利用好“先入为主”的第一次感受或经验。懒惰、趋利避害可谓是人的天性,如果父母没有这方面的敏感,就很容易由包办代替而使孩子丧失独立、自主学习和处事的能力。

比如,孩子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字典,但不知道怎么查,他就想让爸爸教他查字典,爸爸没有马上答应他,而是让他自己查,不懂的地方爸爸再教他,但他必须先自己查。爸爸的原则是:自己的事,只要动脑筋能解决就自己解决,实在不懂才去问父母和其他人。在这之前父母绝不参与。原则定了,结果孩子不光学会了查字典,还养成了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大大的提升了孩子的学习能力。

事实说明,“第一次”会对孩子打下多么深刻的烙印,多么深远的影响他今后的生活。

作为父母,要重视孩子生活中的很多第一次。比如:孩子第一次在学校受老师的表扬,父母在勉励孩子的同时,要告诫孩子珍惜荣誉;孩子在学校第一次受到了批评,父母不要盲目责怪孩子或说老师的坏话,而要鼓励孩子把事情经过讲清楚,帮助孩子分析原因;孩子第一次与同学发生矛盾,父母不要护短,要教育孩子正确处理与同学的关系,饶恕别人的过错,培养孩子宽阔的心胸;相反,父母如果不重视孩子的第一次,就可能给孩子造成意想不到的伤害。比如孩子帮忙做家务,一定会有越帮越忙甚至是忙里出错的现象,但一定要耐住性子,让孩子从“第一次”中获得快乐、成就感和满足感。

本文专栏由雨露情商训练中心雨露老师主持,有任何问题探讨欢迎免费询问: [email protected]

收藏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