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情万种的多伦多门户开放日
2013-05-27 16:37:27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专稿/作者:心仪)我最喜欢多伦多的就是门户开放日。上百个古建筑同时免费参观,还包括市长办公室等“神秘”场所。今年,俺选的这几个点可能都比较冷门,连排队都没有遭遇。

一清早,就赶到了Bathurst街上的Central Technical School。门口十分冷清,连个标志都没有。俺意识到自己想看的艺术中心可能另有入口。于是,围着学校开始转圈,总算看到了网上显示的那幢形状怪异的楼。更让我惊喜的是,说好10点开始,9点45分门就开了。推开门,我大吃一惊。这附近的建筑,都十分古典优雅,没想到里面的摆设都那么后现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橱窗里两个不知什么材料做的人形模型,闪烁着光芒。随后,又是学生们的画作和照片。

照理说,俺也是见过世面的,AGO和ROM都去过N多次,却觉得这个小小的学校文艺可爱。首先,教室的门就艺术的可以,绝对不象一般的学校那样乏善可陈,而是被漆成漂亮的紫色。门口不是几张椅子,而是别有风味的几个树墩。其次,连学生储物柜的正面小空间都做了玻璃窗,摆放艺术品。最让俺惊喜的是厕所。一进门的镜子旁写着,You are beautiful。想必,对着这样的镜子梳妆,心情一定超靓。厕所隔间的门被漆成可爱的粉红色,加上卡通人物头像。真是俺去过的最有意思的厕所了,只是不知道男厕如何?

俺又跑去参观教室,分类特别齐全,有画画的,做陶艺的,设计的,照片的。由于教室里都空空如也,没有人,俺就尽情欣赏了。画画的那间,里面挂着一个类似马面人身的图。俺几乎可以肯定这是毕加索的风格。猛一回头,果然黑板上用英文写着,毕加索的style。暗自庆幸,看来去ROM的门票钱没白花。隔壁就是做陶艺的。俺最喜欢的电影《人鬼情未了》中有大量的浪漫镜头都是在做陶器。总算今天有机会近距离观察机器了。外面是方形的,而里面有圆形的框框,可以把泥放上,配合脚踩转动,一边用手捏成形。别看我说得热闹,千万别让俺上手。纵观整个建筑物,每个角落都是艺术品,收藏不亚于小型美术馆。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俺有点依依不舍,向下一个目标进发。

我的第二站Imgram 画廊在Yorkville,这是一个时尚名区。从Victoria 街转过来的时候,老远就看见闻名于世的Vera Wang,渐渐走近,品牌店更是络绎不绝。总算找到了布置很特别的Ingram Gallery。店面不大,却有两扇大大的圆形橱窗,很象游轮上的海景房。

走进去,工作人员很热情的招呼我。我很快留意到两面墙上的作品。一面墙上,是一系列的类似素描的作品。而其中所有的人物都是拳击者,赤裸上身,挥舞拳头。当然,除了一位女拳手,她也英姿飒爽。仔细一看,旁边有一行小字,她打败了男人,真是巾帼英雄啊!另一面墙上的作品极为不同,每一个人,都有古怪的发型伴之以寂寥的眼神。在比俺家客厅还小的空间里,有这么两个系列同时展出,真是不一般。此时,时候尚早,没有太多人来访,工作人员热情的为我介绍起来。

拳击系列的作者叫Alain Bonder,蒙特利尔市人,40多岁。他的作品着重反应人过去的历史。而迷幻眼神系列的艺术家叫Andrew Bell,渥太华人士,也过了不惑之年。更喜欢用作品表现人对未来的期盼。很有意思的是,他们两位都是临时起意,办的这次画展。原来,里面还有这样前世今生的故事啊!当听说我是从中国移民过来的时候,工作人员又那出一幅华裔女画家的画让我观赏。这是一幅静物油画,最让我感兴趣的是画中央的椅子。一看就是明清的实木椅子,侧面还雕着花,却没有靠背。在画的一角,矗立着一个老式的热水汀。所有的这些东西,都承载着历史,让人动容。

这时,又有其他人来了。工作人员去招呼,我便随意逛了起来。瞥见另一油画,正中一个妇人端坐,却眯着眼看镜子。随着她的目光,我看到另一侧的绅士,对着镜子,正在整理自己的西服。这个有趣的场景都从小小的镜子中表现出来,功力不俗。记得,在中国时,俺实习公司的老板爱收藏画。他看画的时候,特别注重背景。我颇为认同,所有的大师,都是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画廊的后院是连着一个餐厅,此时,正是花团锦簇。想起画廊里一幅60年代的老照片,同样是这个街口,叹一声,沧海桑田。

我有点沉重得离开了画廊,向下一站进发。绕过Victoria和Bloor 转角时,发现有个教堂也在开放之列。虽然不在我的行程上,但是既然路过就不想错过。从外面看,建筑高大宏伟,门口的牌子显示是长老会。进去以后,发现很多彩色玻璃煞是好看,都是圣经故事。我开始疑惑,一般这种窗户都出现在天主教的教会中。经过介绍才知道,这幢楼建于19世纪末,当时大家都觉得需要一个传统式的建筑,所以花窗才被保留。我浏览了一下,就赶往了日本基金会(Japan Foundation)。这个地方更象图书馆,日语书不少。更有许多漫画小册子,只可惜,我不是漫画迷,因此匆匆离去。

下一站,来到了Native kids and Family service。我对原着民了解不多,本无意此行。但是网上他们的会议室是原木色的,且有一股说不出的情调,让人难以拒绝。进门之后,发现正好赶上有讲解的一拨,真是天助我也。这幢4层的大楼,前几年才装修完。到处都有迷人的自然气息,墙上有绿色的盆栽,办公家具都是原木色,而且都是开放式。终于参观那间怪异的会议室了,原来他们叫它Long room。椭圆的外形,不规则的切割十分特别。会议室中间,放上了印第安式的手鼓。原来是原住民的风范啊!

随着工作人员的带领,来到了孩子的学习区,五彩的颜色映入眼帘。这里每周都有一个晚上对所有孩子和家长开放,没有厚此薄彼的感觉。之后,我们被带上了屋顶。惊喜的是,屋顶居然是个小花园。我一踏进去,就觉得似乎有点不同。询问之下,才知道,那不是石子,而是橡胶。因此,一年四季都保持常温,让孩子在冬季也可以在此间漫步。花园中间,是个小帐篷,旁边还有类似野外取火,实为用气的火炉。透过围栏,才意识到自己身处都市之中。

终于知道什么是人文关怀,是在丁点大的事情上,都考虑别人的感受,为他们着想。我匆忙享用了午餐,继续征程。

穿过了热闹的Yonge和Dundas 街口,来到了寂静的后街。那里的希腊式东正教堂是我的目的地。很可惜他们不允许照相,所以只能在门口照上几张。外面的建筑用了马赛克的表面。两边的结构则是两个不伦不类的方型顶。工作人员给我看了以前的照片,很雷人的是以前居然是两个洋葱顶。那不成了清真寺了嘛?

一问之下,才知道,这是为了提醒信徒,伊斯兰教徒在圣地逐渐增多。如果新教的教堂简单大方,那这里的则可是华丽繁复。拜占庭式的大圆顶用四根梁支撑。墙上都是画像,四周都有雕刻。圆顶中间是被天使围绕的耶稣,外面一层则是旧约中的先贤。四角上坠着新约四福音书的作者,墙上是各位使徒的像。教堂中间用木制的建筑将前后分开。我瞥了一眼,后面是准备圣餐的地方,前面则是大片空地。这个木制的结构像个大型的屏风,有6小扇门组成。上面画着圣母玛丽亚和圣乔治。

台上右侧是个木雕的座位,据说是主教来参观时的座位。左侧则是圣母抱着耶稣的银饰。虽然整座教堂装饰精美,但我却并不喜欢那些画像。因为画中的神都头顶光圈,表情严肃,一点也不可亲。大家若参照文艺复兴晚期的作品,如“最后的晚餐”中的耶稣,就能体会了。讲解结束后,我直奔工作人员,请她解释为何在19世纪的晚期还采取这种中世纪的表现手法?她赞许得看了我一眼,说这是东正教会的传统。俺只得接受,临走之时,再次感叹,如此的教会却缺乏信众,可悲可叹。

紧走几步,穿过小街,我已经置身于Ryerson 大学中。他们的Image Center是我的最后一站。与众不同的是,这楼去年才完工,并无悠久历史。闲逛一圈之后,我被其中一面墙上的作品吸引。这模特既不青春,也不靓丽,是个年长的男性。摄影师从不同角度拍摄了他超过150多种表情神态。同样的衣着,黑白分明,集中呈现,还真有一种震撼。

在这个城市里兜兜转转一天之后,真想大声疾呼,这里虽然没有几千年的历史,可一样风情万种。

收藏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