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香格里拉
2013-06-12 09:08:03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专稿/作者:浚含)中国云南省西北部,有一个美丽的地方:香格里拉。

香格里拉源于藏语的方言“香巴拉”(Shambala)这个古老词汇,在一千多年以前藏文献资料中就有记载,意为“心中的日月”。后来,香格里拉这一概念或者说这一名词又在一部小说中出现。

1933年,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出版了一部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书中描写了一个人类的理想王国“香格里拉(Shang rila)”。11年后,美国好莱坞将《消失的地平线》搬上银幕,随着电影主题歌《这美丽的香格里拉》风靡全球,从此,香格里拉成了人们追求寻觅的理想境地,成了“伊甸园”、“世外桃源”的代名词。

中国自古便不缺世外桃源,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历代文人骚客所吟咏的“江南”,但这些地方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香格里拉”。

真正意义上的香格里拉是什么?是指与现代工业社会相对立的一种理想王国,是人们对工业社会的逃离,是现代都市人的梦想,那里有美丽的风光; 田园式的宁静;有金字塔般的雪山;有银河般的冰川。在清幽的峡谷中,雪水汩汩;花木繁茂;在广阔的沃野里,阳光灿烂,禾苗茁壮;在碧绿的牧场上,白云朵朵、牛羊成群…..人们追求适度的物质生活。那里是一个秘境,经过艰难的跋涉,方可揭开令人向往的神秘。

“香格里拉”并不存在于这个人世,而是存在于心灵之中,深藏于内心最深处,是心中的最后一片净土,值得用一生去追寻。

根据《消失的地平线》书中的描述,这个理想王国的位置在喜马拉雅山东侧中国的横断山脉的藏区。横断山脉是中国四川、云南两省西部和西藏东部一系列南北向平行山脉的总称,那里山高谷深,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三江并流,一泻千里,是举世无双的世界文化遗产;梅里、贡嘎、哈巴等数座雪山矗立其间,峰峦峻拔,冰雪嵯峨,直插蓝天;雅鲁藏布大峡谷、怒江大峡谷、梅里大峡谷,江水如飞箭离弦,狂奔乱跳,滔声如雷。

“香格里拉”作为一个知名概念,有着巨大的含金量,因此人们争夺它,世界上印度、尼泊尔,纷纷宣布他们找到了香格里拉。在中国云南的丽江,怒江洲的丙中洛,四川的稻城的等都在争取,最终还是云南把中甸县更名为香格里拉县。

我躲避了都市的尔虞我诈,逃离了升迁之争,来到了云南西北部的香格里拉县,我需要在这里,净化心灵,享受自然,唤醒心中的“香格里拉”。

印象大龟山

高原上天亮得早,刚才还漆黑,一瞬间就亮了,我的心也一下爽起来。今天我们要去大龟山。大龟山是中甸(香格里拉)县城中的最高点,因此很好找。

山角下有一小广场,广场上的游人熙熙攘攘,他们大多忙着换上藏族服装,摆好姿式与大自然合影呢,我们则保持本色,选好角度与在这里服务的藏民同胞亲密合影。所有人都把幸福写在了脸上。一块刻有“茶马古道重镇”的石雕,静静地坐在草坪边,守护着这些欢声笑语的人们。

我们往山顶走去,上了几层台阶,满天飞扬的五色经幡让我驻足,仔细观察,蓝、白、红、绿、黄五种颜色排列得非常有规律。导游说这五个颜色分别代表了天空、白云、火焰、绿水、黄土。它们依大自然的顺序而排列,如天地不容颠倒一样,这五种颜色也不容错位。

生活在高原上的人们真是太聪明了,用五种不同颜色表示自然界。导游接着介绍说,经幡随风飘动一下,就是一次诵经,可以向神传达一个愿望,祈求神的护佑。漫天飞扬的经幡可以把人们无尽的祈祷,送往遍布十方虚空的诸佛耳中。我听着导游的讲解,又凝望着这些飞舞的经幡,不知它是否也可以转达我的梦想呢?

我们继续往上走,其实这山并不是很高,很快就到达了大龟山的山顶了。山顶上的大转经筒在太阳的照耀下,通体明亮,耀耀生辉,令人有一种敬仰、一种崇拜。导游向游客介绍说,这个转经筒是世界上最大的,高21米,总重60吨,筒身为纯铜镀金,筒壁浮雕是四大菩萨。筒内藏有经咒,真言124万条和多种佛宝16吨。

这么高大的转经筒我还头一回见,据说大的转经筒上面的经咒多,转一圈划过的轨迹多,因而转一圈大的转经筒,积累的功德也高得多,与佛的沟通也畅快得多。

我随着大家一起转起转经筒,旁边的几位藏民,他们边转还边小声叨念,那十分虔诚的样子,使我自己的灵魂也好象被超度了。

一位藏民告诉我,转经桶只能转1、3、5等单数圈,每顺转一周,相当于默念佛号124万声,转满三周,就可以消灾祈福,吉祥如意。于是我足足转满三周,愿此举可以令所有我爱的人,及爱我的人,幸福,健康!

太阳越升越高,我站在山顶向四下望,独客宗古城中的藏式民居,来往行人,尽收眼底。转经筒在人们的推动下,一刻不停地转着,它倾听着人们的美好祝愿,庇护着古城无灾无祸,天下众生一切安好!这也是香格里拉的一种美。

古城“独克宗”

距今一千多年的独客宗古城,是茶马古道进入藏区的第一站,也是中国保存得最好、最大的藏民居群。

传说当时在建城时,有一活佛在古城对面山头遥望古城,发现大龟山犹如大师坐在莲花上一般,故古城建设布局形似八瓣莲花。

在古城的兴建中,工匠们发现当地出产的一种白色粘土,可用作房屋外墙的涂料,于是古城民居外墙皆涂成白色,这种风格一直沿用至今。白色的建筑与银色月光相媲美,所以这个小城也称月亮城。

这座古城与丽江古城一样是茶马古道上的重镇,马帮们到达这里休整后就进入西藏了,接受更艰险路途的挑战,因而他们在这小城里要尽情放松,小说里曾有这段描写:住进藏人温暖的木板房;喝一碗喷香热乎的酥油茶;和自己看上的女人嬉笑怒骂。

走进古城已是下午,没想到游人不多,因此我感觉这里离天更近,离闲事更远。斑驳冰凉的青石板路寂寞地伸展着,路边的店铺显然没有太多生意,多彩而神秘的藏式风情也被关在一家家的藏式民居里。丽江古城的喧闹和温润在这里被平静和粗旷所代替。本色和古朴大概应该就是这个样子。

我们沿着石板路往古城中心走,由于古城很小,很快就到了,这里也叫“四方街”,它连接了通往古城的各条小路,名字和结构与丽江古城有几分像,只是多了一份傲视的漠然。小广场上,摆满了经营各色带有雪域特色的小商摊,绿松石,藏珠,藏刀几乎满视野,摊主们悠闲地坐在自家的摊位前,有的织毛线,有的看书,有的与小孩嬉戏。在这里逛摊的游人,绝不会受到拉客推销的骚扰。大概摊主人相信,有神的庇护,生意自来。

我们走进一家装修考究的餐馆,一份牦牛肉,一盘松茸,一壶酥油茶,一杯青稞酒,几份小吃,由开始的怀疑能吃吗?到最后全吃一空,可见这正宗的藏饭藏味还是很和我们胃口的。

酒足饭饱,从饭馆出来,发现太阳落山了,由于高原空气稀薄,散热很快。一转眼天空变为深蓝,大龟山也模糊的只剩了一个轮廓,只有它上面的转经筒在射灯下熠熠生辉通体透亮。又圆又大的月亮挂在头顶,月光把白色的古城打扮得分外妖娆,也把脚下的石板路照得发出光彩。

我们漫无目的地在曲折蜿蜒的小道上逛着,似乎永远也看不到尽头,让我一时仿佛迷失飘忽了。石板路上面布满的凹凸马蹄印痕,让我仿佛回到一千多年前的茶马古道,听到了马帮们浑厚悲怆,高旷苍凉的吟唱…..

独客宗古城表面看没有丽江古城漂亮,但是当你了解它以后,你会觉得它的美一点不输给丽江古城。

品味唐卡

在香格里拉独客宗古城里,有许多带有藏族特色的店铺,唐卡店便是其一。

唐卡,至今已有1300年历史了,是藏族一种独特的绘画方式,代代相传、世世承袭,千百年来唐卡的画师们是它最直接的守护者。

我们走进一家经营唐卡的店铺,店里的画师在静静地工作,他正用明亮的色彩描绘神圣的佛的世界。站在边上跟他学艺的学生告诉我们,这些颜料全部从金、银、绿松石、玛瑙等珍贵的矿物石和藏红花、蓝靛等植物中提炼出来的,天然的原料保证了所绘制的唐卡色泽鲜艳,璀璨夺目,经几百年,色泽仍艳丽明亮。

墙上挂着的成品,大多是我看不大懂的宗教画,一般主要人物在中心,从上面一角顺时针,把与中心人物有关的故事布满一周。看样子每张唐卡描绘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故事,所有画面都统一在一个大的基调里。小唐卡如手掌大,大的占据了半面墙足有四、五平方米。

墙的最高处挂的一大张唐卡在闪闪发光,我为标价十几万而吃惊,学生说绘制唐卡的程序十分复杂,先在选择好的白色棉布上涂一层胶,胶干后再涂上一层浆糊,干后再用贝壳反复磨擦,直到看不见布纹为止。这才可在画布上白描线条,然后填色。这张唐卡描上的是金线,还要用玛瑙笔反复摩擦,令其金光闪现出来。而且由于尺幅很大,用一块画布根本不够,这样只好把好几块画布,用非常细密的针脚缝合在一起,缝好的两块布的接缝不能有碍于唐卡画面的完整,师徒3人用了一年多时间才完成。

这时他递过一个放大镜,让我细看唐卡。放大镜下,繁杂细密的笔道十分清晰,鸟的羽毛,人物皮肤上的皱纹,植物的叶脉,笔笔都细致入微,道道都极其见工夫。

他又告诉我画唐卡最难的是“开眼” 佛像及人物的神态是否传神全靠画眼睛了。开眼开不好,等于毁了整幅画,一幅唐卡上如果有100个人物,那么100双眼晴的眼神都是不一样的。我都听得如醉如痴。

唐卡构图严谨、均衡、丰满,画法工笔重彩。我看要想画好一幅唐卡首先具备清净心,与恭敬心。

老公说像我这样浮澡的人,应该留在这里跟师付学画唐卡,改变一下才好。我也有这想法。

走出唐卡店,我想起一句话“工艺有区别,唐卡无贵贱。”说得太好了,每幅唐卡都是佛菩萨,保佑人们一生平安。

唐卡,又是香格里拉的一种美。

收藏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