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年恢复高考首届考生数字知多少?
2013-08-08 12:48:38
来源:星星生活


(恢复高考后,在北京考点外的标语)


(恢复高考后,12月7、8、9日三天的北京考场)

1977年8月8日,正式复出工作不久的邓小平召开了一个为期5天的会议,这是会议最后一天。与会者来自中科院和教育部。清华党委负责人抱怨:现在清华的新生文化程度太差,许多学生只有小学水平,还得补习中学课程,根本没法安排大学应该学习的课程。

邓小平一锤定音:“今年要下决心恢复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考学生,不要再搞群众推荐。从高中直接招生,我看可能是早出人才、早出成果的一个好办法。”这个决策后来被成为“八八决策”。

1966年至1969年,中国大陆所有高等院校陆续停止招生。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学教师下放到“五七干校”劳动,高等教育全面瘫痪,高等院校名存实亡。文革中后期,毛泽东指示“大学还是要办的,要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生,到学校学几年以后,又回到生产实践中去。”于是,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规定:高等学校恢复招收新生,招收初中毕业经过两年以上劳动锻炼的工农兵学员。此后6年中,按照“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方针,招收了7届工农兵学员94万人。

这个招收标准,重点就是“领导批准”,这就造成了大量工农兵学员其实就是领导的亲戚子弟。那个时候是明目张胆地“拼爹”了,“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的说法流传甚广。

招生改革牵动千万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和600万应届高中毕业生的命运。10月,国务院批转教育部第二次招生工作会议形成的“招生工作的意见”,决定从当年起,高校招生制度改革,恢复统一考试。

凡是工人、农民、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均可报考,采取自愿报名,统一考试、地市初选,学校录取,省、市、自治区批准的办法;对于实践经验比较丰富,并钻研有成绩或确有专长的,年龄可放宽到30岁,婚否不限。

政治审查是文革时高校招收工农兵大学生的重要依据,主要审查家庭出身是否所谓“根红苗正”,社会关系是否“清白”。这一审查,使无数优秀学生断送了大学梦。根据邓小平的意见,招生主抓两条就行,一是本人表现要好,第二是择优录取,这两条成为此后多年高校招生的重要原则。

邓小平曾讲过:对上山下乡知青中通过自学达到了较高水平的人,要研究用什么办法、经过什么途径选拔回来。这种人成千上万,要把他们招回来上大学或当研究生,大学可以直接从高中招生,也包括从社会上招收好的青年。因此,年龄放宽至30岁,婚否不限等规定,其实是专门为“老三届”学生特别是大龄下乡知青制定的特殊政策。77、78、79几届大学生中,夫妻带着孩子上学,年龄相差十几岁,师生同班的情况随处可见。

恢复高考的消息震动了全国!时年28岁的孟晓苏,在北京汽车制造厂工作,文革10年,他从钳工、车工、刨工一直干到分厂党办副主任。他得到消息时悲喜交加:学业中断了10多年,28岁还能报名吗?还能考上吗?

1977年,那个冬天,570万名考生,带着积聚了10年的饥渴和梦想,从四面八方涌进久违的考场……..

1978年2月22日,北大开学。孟晓苏等77级学子,在燕园里改变了人生轨迹。孟晓苏毕业后曾任万里的秘书。

收藏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