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散记:又见英国和英国人
2013-10-31 06:00:03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特稿/作者:玮仁)周作人说:“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对此,我是深有体会的。

我从国内的大学毕业一年后,便自费留学英国,在那里学习生活了4年。虽然这在几十年的人生中并不算长,但是,这里留下我很多的回忆:第一次远离父母,学会独立生活;完全靠自己打工挣得学费,完成我想要的学业,获得了我今生最高的学位;也是在这里结识人生伴侣,并走进婚姻殿堂;还是在这里,和英国人住在一起,与老房东结下忘年之交,并且近距离地感受西方文化,为自己后来移民加拿大打下很好的基础……

英国的4年生活是自己人生中最难忘的经历,也是人生重要的转折点,是一段特别的生活,是永远不能忘记的岁月。把英国说成是我的第二故乡应该并不为过。

1994年,和玮先生一起从英国移民加拿大后不久,两个女儿相继出生,后来常常给她们看我们在英国时的照片,给她们讲述在那里的留学生活奋斗史,也一直计划着重返英国,重温我们那段难忘的岁月,看看那里熟识的人和景,看看以前住过的房子,上课坐过的教室,逛一下以前常去的商场,走一走曾经走过的路,也让孩子们目睹一下我们曾经生活学习过的地方。

当然,也还有见识一下英国的新变化,更新一下我们对英国的记忆。今年(2013年)夏天,我们全家欧洲之旅的第一站毫不犹豫地就定在了阔别19年的英国。

1.初回英国

飞抵大洋彼岸伦敦Heathrow机场的航班比预定时间提前了大约半个小时。飞机里的最后一次广播报告说当时外面的天气情况为晴朗,地面温度为摄氏22度。透过飞机的舷窗,看到外面的天空并不很蓝,阳光也并不充足,和多伦多的蓝天白云明媚阳光真是无法媲美。但是,这在多雨的英国已经算是不折不扣的好天气了。

过完海关取了托运行李,刚出大厅,我的居住在英国的哥哥也正好赶到。看来,一切按部就班。

“爸爸,你错了,应该坐左边。”上车时,玮先生虽然很明白自己今天不是司机,却忘了英国开车是左行,司机坐右边,自己该坐左边,还是孩子们反应快。

车一驶出机场,孩子们便开始用眼睛来印证从我们嘴里听来的英国。左行,车道窄。这是高速公路上的印象。

等下了高速公路,孩子们更是忙不停:“我看见了红色的巴士!是英国红,还是双层的!”“还有红色的信筒,红色的电话亭,都是英国红!”很快,两个孩子就发现了这些英国最具特色的标志。只是不知在当今这个电子时代,立在路边的信筒和电话亭的使用率还有多高,好在巴士上的乘客还不少。

关于“英国红”,看到过这样的介绍:英国人把红色看作是民族的精神所在,因为红色最能体现积极向上和锲而不舍。如果你问一个英国人看到红色首先联想到什么,回答很可能是“皇家的”。因为与英国皇室有关的标志往往是红色。

有历史记载说,从罗马时代起,欧洲的皇室就喜欢紫红色。因为当时印染技术尚不发达,紫红色的布不好染,因此布匹稀少,价格昂贵,穿紫红色的衣服就成了皇家表示自己高贵身份的一个象征。由此,留下了一个历史传统,将红色与尊贵联系了起来。

还有一种说法是:英国的天气大多数时候是阴冷潮湿的,四下看去都是冷色调。而红色这种温暖、积极的颜色,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中显得特别鲜明有力,引人注目。

到了哥哥家,两家孩子凑到一起,一边是北美的美式英语,另一边是浓重的英式英语。

午餐后,小女儿自告奋勇,想在晚餐时显示自己的厨艺。为此,哥哥特意开车带我们去超市Tesco购物。Tesco是英国一家大型超市连锁店,是仅次于美国沃尔玛和法国家乐福的全球第三大超市集团,我们当年在英国时也是经常去这个超市购物的。表面上看,超市购物和加拿大没什么区别。但是,稍一留心,便被我等发现可以书写的素材。

小女儿要拌的沙拉需要香菜,可是,我们在蔬菜部找来找去就是看不到香菜的影子,两个孩子向正在上菜的超市工作人员询问“Cilantro在哪里?”对方被问的答不上。玮先生赶忙凑上前去问“Coriander在哪里?”那人便笑逐颜开地一边用手指着一边带他们找到了。

小女儿撇了下嘴,朝我做了个鬼脸儿。以前她们听说过我和玮先生初到多伦多找不到地铁,就是因为我们沿用英国的“Underground”,而多伦多的地铁叫“Subway”。闹了半天,英国的香菜和加拿大的叫法也不同。

美式和英式英语不仅在发音上存在差异,在个别用词上也不尽相同,在这里得到印证。其实,还有很多用词不一样呢。

英国的超市一般都设有加油站,而且通常价钱较为便宜,特别是当天还有购物超过50镑钱便有每升5p(0.05镑)的优惠,所以,加油站排了很长的车队。看看价格牌显示的价钱,数字和多伦多差不多,1.30多一升,可这是英镑,不是加元。看来,目前全球油价都不便宜。

2.又见伦敦

在英国伦敦出行,四通八达的地铁是最方便的交通工具了。记得我当年在伦敦打工时,就被告知:在伦敦一旦丢了,就下到地铁站,一看地铁图,马上就能找到想要去的地方。我也是在那个时候被训练出了看地图识路的本领。

现在,用我的侄子的话说:“在伦敦,想丢都丢不了。”进到地铁站,我们赫然发现以前灰一色的地铁车厢都已淘汰,换成了红白蓝三色(英国国旗的颜色)的新型车厢,车厢内部也更舒适明亮。坐在地铁车厢内,环顾四周,发现乘客们仍然喜爱阅读。

伦敦地铁乘客读报读书被称为是伦敦一景,每天下午4-5点钟,地铁口就开始有当晚的免费报纸Evening Standard发放,在伦敦的上班族下班乘坐地铁回家时,习惯顺手拿上一份,等车和坐车时阅读了解当天发生的新闻。乘客下车时,一般都会将报纸放在座位上,留给下一位乘客继续阅读。现在这个报纸有60个版面,装订成本。

不过,在当今电子时代,已经有相当一部分人的手里换成了手机。上下班时,乘客很多,大家都自动排成一队队,站在那里阅读,待车来停稳后,才不紧不慢地上车。没有人来专门维持秩序,也没有任何拥挤现象。因为多数人都在阅读,少有人讲话,所以,也显得十分安静。

伦敦眼(The British Airways London Eye),又称千禧轮(Millennium Wheel),是我们1994年离开英国以后伦敦建造的一座新设施,是英国为了迎接千禧年的到来在泰晤士河畔而建造的高达135米的摩天轮,原定5年后拆卸。后来,因为极受英国人及游客欢迎,截至2002年7月,伦敦眼已累积总乘坐人次达850万,于是当地市议会(Lambeth Council)决定长期保留伦敦眼。如今,伦敦眼已经成了伦敦城新的标志性景观。

我们全然不顾5个小时的时差,趁着难得的好天气,到达英国后的第二天就在侄子的陪同下来了个“伦敦自助一日游”。当来到伦敦眼下,看到那里排队等候的弯来拐去的长龙,以及售票处前的另一条长龙,庆幸我们是在前一天晚上在网上订购好的票,不仅每人票价便宜10%,还省去了排队买票的时间。

伦敦眼一共有32只全封闭的透明眼,每个眼里空间很大,可以承载几十名乘客,所以,别看排队很长,但等候时间并不太久。登眼前的安检时,工作人员见到我们突然改口用中文“打开包”,让我们都愣了一下,尤其是两个孩子。别看她们出生在加拿大,讲着一口流利的英文,但是,事实证明:无论走到哪里,还是把她们当成中国人看待的。

通常一个眼里安放不到20名乘客,工作人员便关门了,为的是眼内有足够空间让人们来回走动,以便在逐渐升空时,从不同角度不同高度欣赏俯瞰伦敦景色。大笨钟,白金汉宫,伦敦塔桥等等都可一览无余。

空中赏完,再近距离欣赏,才能满足孩子们到此一游的心愿。虽然对我来说这些并不陌生,但也有新发现:

1992年,我在伦敦打工时,用挣来的钱买了一个相机,这是我所买的唯一一件非生活必需品。这个相机拍的第一张照片便是伦敦塔桥,后来几次来伦敦塔桥,竟然不知这个桥是可以上去的,也不知道这个桥是可以从中间打开的。不过,一年里也只有几次因为有大船通过,或者有重大活动时才会打开。侄子告诉我们:去年英国女王登基60周年庆典时,他们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活动,在塔桥对面的泰晤士河上的另一座桥上等了7个小时,那一次,是他唯一一次看到塔桥打开,下面的巨轮通过。

俗称鸽子广场的Trafalgar Square已经名不符实。昔日广场上随处可见鸽子与游客亲密接触,落在游客的手上、肩上或者头上。我那时也曾经试着把手平伸出去,虽然手上并无任何食物,但仍然有鸽子落上,令我心惊胆战,至今记忆犹新。可如今在广场上几乎见不到鸽子,据说是因为人们嫌鸽子到处大小便,影响卫生,便不再为鸽子提供食物,于是,鸽子们就逐渐迁徙了。

广场的左侧有一幢飘着加拿大枫叶旗的建筑,吸引了我们的视线。这是加拿大使馆,那年我们就是在这里办理移民加拿大手续的。看到这幢建筑,孩子们和我们的心情显然是不一样的。

泰晤士河畔,游人明显比我记忆中要多得多,而且不断有跑步健身的人从身边掠过,时值中午,又非周末,实在有些意外。

“fish & Chips”(炸鱼和薯条)是英国特色食品,孩子们虽然在北美吃过,但是还没吃过正宗的英国的。吃后的感想是:英国的炸鱼外面裹的面薄而且酥脆,里面的鱼肉很嫩,是真正的外焦里嫩。

3.回乡

回访玮先生曾经学习生活过6年的大学,是我们此行重要内容之一。我初到英国时,曾经在这里做了半年旁听生,便移居伦敦打工一年半,然后去英国中部一所大学攻读MBA一年,最后又回到这里与玮先生一起租住在英国老房东家里。所以,在我的4年英国的生活里,只有一年半时间是在这里。

无亲无故的老房东已于2000年去世,现在的房子看上去还有人住,门前小花坛改成了停车道,上面停放着一辆车。孩子们无法想象我们当年租住的房子竟是如此狭小。

大学的校园也还在,正值暑假,校园里很冷清。玮先生过去学习和工作的办公室已经改做它用,随着时代变迁,校园里多了不少商业设施和味道,图书馆正在扩建,里面的那个特色电梯拦着“停止使用”的胶带。

这个电梯是由几个开放式的木箱循环运作,每个木箱里最多可承载两个人,当某个空木箱运行到适当位置,搭乘的人立即跳上去,待木箱运行到想要去的楼层,再自己跳下来。工作原理和摩天轮类似,只是循环运行没有停顿。十分遗憾,孩子们无法亲身体会一下。

4.感受英国的辉煌

说起英国的大学,通常人们马上就会想到牛津和剑桥这两所为求学者向往的世界闻名的高等学府。我们当年都没有机会和条件进入这两所学校深造,如今我们的孩子都到了要上大学的年龄。告别了玮先生曾经学习工作过的大学,我们前往距离大约一个小时车程的剑桥大学参观。

剑桥大学位于风景秀丽的剑桥镇,有著名的剑河(River Cam,也译作“康河”)横贯其间。在学校8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曾涌现出牛顿、达尔文等一批引领时代的科学巨匠;造就了培根、凯恩斯等贡献突出的文史学者;培养了弥尔顿、拜伦等开创纪元的艺术大师,从这里走出了7位英国首相以及7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这些都为剑桥大学奠定了世界近现代学术文化中心的伟大地位。剑桥大学本身没有一个指定的校园,没有围墙,也没有校牌。绝大多数的学院、研究所、图书馆和实验室都建在剑河两岸,以及镇内的不同地点。

穿过熙熙攘攘的商业区,我们来到剑河边,和众多游客一起排队买票坐船游览。剑河很浅,清澈见底,除了游船之外,还有许多学生和老师都泛舟其上。据介绍,划船是剑桥学生中最流行的体育运动。诗人徐志摩是这样形容这项活动的:“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我们坐在船上,欣赏着河岸两边大片的草坪中坐落着的古香古色的教堂和建筑,每个学院都各具特色,船夫手握金属长篙,一边撑船,一边给我们讲着剑桥大学独特的文化以及传说。

在剑河上众多设计精巧造型美观的桥梁中,以数学桥最为著名。相传这原本是由牛顿经过精密的计算建造而成,整座桥没用任何螺丝钉和螺栓,却能牢固地架在剑河上。多年以后,好奇的学生们因为很想研究一下桥的构造而拆了这座桥,遗憾的是,他们无论如何都不能将其原样重新组建,致使我们现在看到的数学桥上布满了螺丝钉。

我们都知道在水城威尼斯有座著名的桥“叹息桥”,在剑河上也有一座叹息桥,有关剑河上的叹息桥的故事,流传着不同版本。有人说,剑桥大学的毕业考试很严格,平时不努力学习的学生,考试通不过,拿不到文凭,常常来到这里叹息流泪,后悔莫及。校方便把它定名为叹息桥,以此来警示学生要勤奋学习,不可懈怠。

离开英国的前一天,我们从伦敦的威斯敏斯特(Westminster)乘游船去格林威治天文台。游船在泰晤士河上航行约一个小时,看着河两岸的新旧建筑,听着船上的解说,粗线条地感受英国曾经辉煌的历史。

格林威治天文台是在1675年,迅速发展的航海事业需要在海上测定船只位置和经过时间而兴建的。天文学家埃里(George Biddell Airy)首创利用“子午环”测定格林尼治平太阳时,从而成为当时世界上测时手段较先进的天文台。后来,国际上为了协调时间的计量和确定地理经度,决定以通过当时格林尼治天文台埃里中星仪所在的经线,作为全球时间和经度计量的标准参考经线,称为0°经线或本初子午线。此后,不仅各国出版的地图以这条线作为地理经度的起点,而且也都以格林尼治天文台作为“世界时区”的起点,用格林尼治的计时仪器来校准时间。

如今,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在格林威治天文台的本初子午线前排队等候拍照,留下左右脚分别站在东西两个半球上的特殊纪念。此外,每天下午1点, 格林尼治天文台顶端风向标上的一个红色皮球升起又落下,泰晤士河上的航船就是根据这个“时间球”来调整时钟。这是世界最早的公共标准时间服务项目之一,也成为吸引游客的一大景观。

我当年在英国做学生时来天文台居然没注意到这个“时间球”,这回算是补课了。天文台的博物馆内陈列着大量的展品及文字说明,所有这些都令人不禁赞叹英国曾经在世界航海史上的卓越贡献。

一向以阴雨天气为多的英国,在我们逗留的四天里,每天都以罕见的从早到晚的晴天欢迎我们的回访。我们离开的那天早上终于撑不住,下起了小雨,为我们送行。

此番以游客身份回访英国,给我的最大感触就是:大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小到我们个人,即使辉煌是一时的,但是永远都不会磨灾,保留自己的本色,并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就会被世人敬佩和传颂。

收藏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