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多伦多的城市记忆碎片
2013-12-03 06:01:43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专稿/作者:马强)Sam The Record Man(简称Sam店)是多伦多的一家老式唱片连锁店,1937年成立,最辉煌的时候在全加拿大有140多家连锁店,可谓风光一时,但后来随着MP3以及互联网下载音乐的兴起,这家店就日渐式微,最后于2007年即便那家位于多伦多市中心的旗舰店也不得不宣布倒闭了。

70年的经营历史,对于很多音乐爱好者来说,这家店更多地承载了这些乐迷们对于音乐的追寻和梦想。我的一个朋友和我说,他之前几乎所有的唱片都是从这家店购买的,尤其令他不能忘怀地是每年BOXING DAY那天那长长的抢购队伍。

但这家店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其实还是它门口的那块大招牌,招牌是由两个模拟唱片的霓虹灯组成,这两张昼夜不停旋转的霓虹灯招牌在很多的电影和电视节目中都露过脸,所以它后-来也就成为了多伦多的地标之一。

既然是地标,那么把它保留下来似乎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于是当怀雅逊大学于2008年准备购买这块地皮的时候,双方的协议当中其中有一条就是要怀雅逊大学将这块招牌继续悬挂。

不过怀雅逊大学后来却反悔了,理由一是这个招牌不安全,二是招牌的翻新及后续的维护费用也很庞大。其实明眼人一眼就看得出来,安全只是个借口,挂了那么多年都没事,你一挂就出事了?关键还是费用的问题,说白了,都是钱惹的祸,钱花出去了,可对学校又没什么好处,这不是费力不讨好吗?

可有的人对怀雅逊大学的理由并不感冒,而且这部分人还不少,他们认为这块招牌就是文化遗产,也应该受到保护,于是他们就向政府发起了大约有1000个人签名的保留招牌的请愿信。

这件事情也引起了很多音乐人的关注,像那个叫莱斯利·菲斯特(Leslie Feist)的加拿大著名民谣歌手。就在头两天,她还在她的脸书上写了一封致怀雅逊大学的公开信,信中呼吁怀雅逊能够信守承诺,将这块招牌保留下来。由于多伦多市政府尚未就此事进行讨论,所以这块招牌眼下只能暂时被弃放在一个货柜车厢里,至于这块招牌最终能否重见天日目前还不得而知。

关于如何保护这些地标一直是我们这个城市比较头疼的问题。因为既然是地标,就表明它们具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而地理上的优势又令它们具有着极高的商业价值,于是就总会有那么一些财大气粗的土豪将掘金的目光投向这些猎物,但这些商业利益又显然和我们的文化保护观念相冲突,于是争议就不可避免。

这其中比较著名的一个例子就是马维殊家族的三层楼折扣店(Honest Ed’s)的出售。提起马维殊家族,在多伦多可谓声名赫赫。秉承了犹太人精明的生意头脑,这个家族的生意也做得风声水起,除了零售之外,还经营着地产和剧院,其中就包括那个被华人称为“三层搂”的折扣店。

这个折扣店至今也有着65年的历史了。以前在市中心住的时候,曾经去过这家店几次,除了特点鲜明的外墙,感觉店铺里面的货物品种也比较丰富,价格也还好,不算太贵但也不能说是太便宜,毕竟地理位置在那里摆着,但比起很多地方来已经是相当优惠了。

但马维殊家族最让多伦多人铭记的其实是他们的慈善行为,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就是每年圣诞节的免费派发火鸡活动。虽然对于很多人来说,这一只火鸡并不能代表着什么,可对于那些生活在贫困线上的人来说,这一只只火鸡无疑就是大雪中那丝丝暖烘烘的炭火。凭借着其悠久的历史,独具特色的外墙灯饰和琳琅满目的货品,再加上这个常年不懈的慈善举动,这家折扣店就成为了多伦多的一个特色地标。

但这家店也要出售了,店铺的出售引起了很多市民的担忧。担忧领不到火鸡只是一个方面,更大的担忧是和火鸡一起散去的这个社区独具的文化特色。于是就有市民上书政府,要求后来者将这些特色保留。

尽管潜在的买家表示将会尽量尊重并保留该社区的传统,但其实我们都心知肚明,商人毕竟是商人,买家出巨资买下这块地皮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为了获利,不可能是为了保护,所以一旦地产易手之后,主动权也就随之旁落,结果如何只有天知道了。

在经济至上的今天,商业利益和文化保护的冲突始终是无法回避无法避免的,这样有的时候可能就会要求双方各自做一些让步,以某种折中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比如我的家门口的那处遗产房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妥协案例。

我住在士嘉堡的南部,这里以前是一片老城区,这里的很多房子都有着百年以上的历史。后来随着地产开发商的入驻,这些老房子都被一排排的扒掉而盖起了一座座崭新的房子。只是在这中间有一座房子很惹人注目,因为它显然还是一座老房子,而且看来开发商并没有要将它拆掉的意愿。

我很好奇,就到开发商的网站上去搜索,然后才知道这其实是一座文化遗产房,这座房子最早是由Thornbeck一家于1830年建成的,至今已经有着180多年的历史。这座二层楼后来被卖给了贝尔(Bell)一家。这座房子曾经历过一场大火,但好在房屋结构未遭受太大的影响。

这个贝尔家族后来出了一个生意人叫约翰·贝尔(John・Bell),他和他的兄弟们合伙开了一个奶制品厂,这个奶制品厂的生意做得还挺红火,上个世纪3、40年代,士嘉堡南部大部分居民的奶制品都来自于这家奶制品厂,所以现在这里有一条路叫奶制品路(Dairy)。

约翰有两个女儿埃拉和埃塞尔(Ella 和Ethel),他的这两个女儿终生未嫁。埃塞尔去世于1988年,她在遗嘱里要求在她去世的25年之内不得对房屋进行任何的改造。今年刚好是埃塞尔去世第25年,所以开发商才刚刚开始有权利改造这座房子。

但开发商在改造的时候也尽可能的保留着房子的原有特色,房子的外部结构基本不动,内部的壁炉和地下室嵌入式烤箱的石头墙壁也都还保留着,而房子前面的停车棚也尽量采用石头结构,这样就会和原有房子的特色尽量保持一致。同时开发商还把其中的两条路以约翰(John・Bell)和埃塞尔(Ethel・Bell)的名字命名。总的来讲,在照顾商业利益的基础上,这个开发商做得还算是不错的了。

历史不仅仅是晨昏日落,它总会以某种方式留在我们的记忆里,而建筑古迹大概是后人能够了解一个城市最为直接的方式了。这些散落在大街或者小巷的地标式建筑虽然大多并不起眼,但他们却经常会在不经意之间带给我们一些对这个城市的美好或者伤感的追忆。

它们的零零落落构成了我们记忆中的一个个碎片,只有这些碎片的融合才能让我们对这个城市的过往清晰如眼前,所以如果我们还想让后人对我们这个城市有个完整记忆的话,那么就请尽可能多的把这些地标式建筑保留下来吧。

收藏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