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水都江堰
2014-01-25 06:00:25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专稿/作者:浚含)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鼻祖的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侧的岷江上,距成都56公里。都江堰建于公元前256年,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率众修建的一座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建堰两千多年来经久不衰,沿用至今,成世界历史上的奇迹,2000年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4届大会上,都江堰被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都江堰对于我来说是一个耳熟却又陌生的地方。小时候在历史课上老师曾说,成都平原正是因为有了都江堰才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那时我便闻其大名却从未亲临一顾。现在机会来了,我终于来到了这个久负胜名的地方,亲身体会了它的震撼。

如今这里以都江堰为中心,已建成一个国家5A级风景区。我穿过公园景区优美的林荫路,烟波浩淼的岷江水便出现在眼前,导游带着我们沿江而行,径直去参观都江堰工程的第一个景点:起“节制闸”作用的宝瓶口。

说起宝瓶口,不得不说一下当地的具体地形。岷江是长江的一条主要支流,自北向南从成都平原西侧出山后咆哮南下。成都平原则向东南倾斜,坡度很大,这样岷江对整个成都平原来说就是地上悬江,岷江水患长期祸及川西,鲸吞良田,侵扰民生。在岷江的东岸也就是成都平原西侧的是岷江的出山口玉垒山,这个山向西也就是向江心伸出来了一块,结果导致水流湍急且偏西,而却挡住了东面。造成下游西涝东旱。这个所谓东旱的东,就是东南方向的成都平原。

当时秦国的蜀地太守李冰立志治理此地水患,于是邀集了许多有治水经验的农民,对地形和水情作了实地勘察,决心凿穿玉垒山,引岷江水畅通流向东边,减少西边的江水的流量。

李冰率众以火烧石,以手凿石,终于把玉垒山向西伸进岷江的这一块山尾巴给拦腰截断了,形成一个向东的分水口,留在江心的那一块山体,就叫做“离堆”。

我们站在江边观望,这个分水口,形状酷似瓶口,故取名”宝瓶口”真是名符其实。望着浩浩荡荡奔涌而下的江水,穿越宝瓶口,消失在苍茫烟雨之中。啊,真雄伟!我情不自禁喊了出来。

宝瓶口修好后,由于上游的岷江,江的东岸有玉垒山,江道地势东高西低,那么在枯水期,江水就不易东流入宝瓶口,成都平原就得不到灌溉。于是李冰就修了第二个工程,就是沿着留在江心的“离堆”向上游方向,筑一道几百米长的大堤,这个大堤就叫做金刚堤,金刚堤迎着上游江水的头部,就叫做鱼嘴。现在一般把这个工程统称“鱼嘴”。

我们逆水而上,桀骜不驯的岷江水在我们身边汹涌地奔流着。前方一条长鱼似的堤坝在江水中心突起,导游说那就是“鱼嘴”。

鱼嘴,把岷江水进一步一分为二,西面的原有岷江河道,叫做外江,东面的河道,叫做内江,其中内江有人工导流渠的意思。每年到了枯水期,就组织人工,对内江进行掏挖,挖得比外江低。这样,就算到了枯水期江水也可顺利流入宝瓶口。这种自动分配内外江水量的设计就是所谓的“四六分水”。

另外,由于内江被挖得比外江深,那么当丰水季节的时候,江水的表层清水会抢先进内江,而江水的底层浊水就会随流较高的外江。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泥沙淤塞内江的问题。这种符合现代流体力学的原理的自动排沙设计,就是所谓的“二八排沙”。面对这巧妙的设计,我相信任何人都要向二千多年前劳动者的智慧鞠躬致敬。

因宝瓶口很狭窄,在丰水的季节,内江的水位必然涨得很高,为了进一步控制流入宝瓶口的水量,起到分洪和减灾的作用,李冰又在鱼嘴金刚堤的尾部,靠近离堆的地方,修建了飞沙堰。堰和堤都有挡水之用,其别在于,堤必须保证水流不得漫过;而堰就是又档水,还又让水能漫过去。飞沙堰神奇的地方就在这里。

飞沙堰采用竹笼装卵石的办法堆筑,堰顶做到比较合适的高度,起一种调节水量的作用。水大时内江水就全都从飞沙堰漫过去,流回到原来的水道,也就是外江,保证丰水季节大水不至于淹了成都平原。另一个妙用在于,宝瓶口上游内江东岸是S型的,大水冲到这里,直接撞到玉垒山体岩壁,下层的泥沙猛烈翻滚上来,越过飞沙堰,翻到外江里。这又解决了剩余泥沙的淤积问题。因此还可以有效地减少泥沙在宝瓶口周围的沉积。故取名飞沙堰。据说几吨重的大石头都会翻滚过去。这么神奇的飞沙堰,却是一道十分不起眼的石滩,一点看不出什么人定胜天的奇迹,这大概正是都江堰的因势利导体现出的朴实无华的大美。

为了观测和控制内江水量,李冰又雕刻了三个石桩人像,放于水中,以“枯水不淹足,洪水不过肩”来确定水位。还凿制石马置于江心,以此作为每年最小水量时淘滩的标准,以保证内江无灾害。

李冰指挥开凿了造福人民的都江堰,人民为了纪念他及其子二郎,在今都江堰西门外的玉垒山麓修筑了二王庙。二王庙初建于南北朝,里面塑有李冰父子雕像,展有光绪帝御笔“功昭蜀道”以及“恢拓禹功名父子,创开天府古神仙”等,历代名人对李冰父子治水功绩的赞颂提字。

我站在身着袍服,正襟危坐,手拿着半裹的绢图,凝神沉思治水方案的李冰雕像前,浮想联篇。仿佛看到他还站在江心的岗亭前,手握一把长锸,胸有成竹指挥治水。又仿佛看到他以使命为学校,苦研苦钻。他总结出“深淘滩、低作堰”,“乘势利导、因时制宜”,“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等治水方略,直到20世纪仍对水利工程有指导意义,是世界最佳水资源利用的典范。没有一个人能活得如李冰这样长寿。

走出二王庙,俯瞰都江堰,江水非常清澈,一眼看过去,绿绿的。岸边盛开了许多野花,给都江堰流域增加了不少的姿色。我静静地在旁边的小石凳上坐下,吹着江边的风,看着这伟大的水利工程,想着伟大的李冰。

脑海里出现了余秋雨的一段有关都江堰的散文: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有了它,才有诸葛亮、刘备的雄才大略,才有李白、杜甫、陆游的川行华章。说得近一点,有了它,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才有一个比较安定的后方。

收藏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