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说走就走的蒙特利尔之行
2014-12-07 06:00:06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专稿/作者:玮仁)“去蒙特利尔吧!”夏日的一个傍晚,全家人临时决议前往距多伦多550公里的蒙特利尔放松心情,来一次说走就走的两日游。

从1998年第一次去蒙特利尔,到上一次的2008年,10年间先后4次去过这座城市。不过,每次几乎都是皇家山、植物园、生态博物馆、蒙特利尔旧港,还去过一次翠湖山庄,但从来没去过蒙特利尔的圣母大教堂(Notre-Dame Basilica)。去年暑假,我们全家欧洲行,在去过巴黎圣母院以后,非常渴望去看一看这座教堂。

说走就走的效率就是高。晚饭后,玮先生在网上订旅馆查地图,我和孩子们打点行装。第二天一大早出发,午后一点多就来到了这座有“小巴黎圣母院”之称的圣母大教堂。

这栋以巴黎圣母院和圣母玛利亚合二为一而命名的天主教堂从外表看,样式和巴黎圣母院相类似,但低矮简单许多,材料也没有巴黎圣母院那么考究,教堂前的广场街边有几辆供人乘坐的观览马车。广场中央有一座手握武器表现蒙特利尔市民勇敢战斗形象的雕塑,广场长椅上的游客和市民,悠闲而沉静,显出一片十分自然祥和的景象。

我们随着游客排队买票(成人每张5元,学生每张4元)进入教堂。和较为简单的教堂外部相比,内部富丽堂皇庄严肃穆,而且处处精雕细琢,整个教堂内部以蓝红金银色调装饰,顶部是金滔制成的星星,玻璃窗上绘有彩色的圣经故事和教区历史,用胡桃木和金叶装饰的墙壁上有精致的彩色雕塑和绘画,一排排的木椅在走廊侧的扶手上都雕刻着不同的人头像,旋转木制楼梯,也是精雕细刻,楼上有一架由7000个小管组成的管风琴。

坐下来,静静地听导游讲教堂的历史:教堂始建于1672年,后经多次扩建和修建而成为现在这个能容纳3000人的北美最大的教堂,加拿大著名歌星席琳·迪翁(Celine Dion) 的婚礼在这里举行。VIP座位区,是2000年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参加加拿大总理皮埃尔·特鲁多葬礼时坐过的地方。

步出圣母大教堂,我们直奔教堂前面不远处的中国城唐人街,大小商铺一家挨着一家,门前也摆满了出售的货品,玲琅满目,游人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再走回教堂,它的后面即是蒙特利尔旧港。这里最醒目的当属圣劳伦斯河畔的那个建于1919年的45米高的白色塔楼建筑“钟楼(Clock Tower)”。资料介绍说:钟楼的设计灵感来源于英国伦敦的大本钟,钟表的发条装置是伦敦塔钟的复制品。钟楼修建之初,是作为纪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失踪的加拿大水手。现在,屹立在旧港入口处的钟楼,不仅仅是旧港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成为夜晚为船舶指明道路的灯塔。

第二天,玮先生开车三转两拐地就到了皇家山。和以前几次到这里来不同的是,观景台上的人非常少,可能因为是星期天早上。从皇家山上俯瞰蒙特利尔城市,是到这里来的重点。观景台后面,拾级而上,林间有人在练剑习武,从另一侧拾级而下,发现更多的人在这里晨运,每隔一段台阶便有一个小平台,供锻炼的人歇息赏景,或做几下俯卧撑,再继续攀登,热火朝天的景象与刚才清静的观景台形成鲜明的对比。

此次来蒙特利尔,发现这里的公路非常坑洼不平,而且很多路段都关闭维修,显得十分凌乱。还好,玮先生开车顺利抵达植物园。我们把重点放在中国园“梦湖园”。

梦湖园外的几个水池里的各色睡莲开得正旺,梦湖园内的荷花则多数处于含苞待放状态,只有零星开着几朵。池塘里的水为蓝绿色,虽然很好看,但却显得不那么真实。这里亭阁的建筑风格,阴与阳的对比,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的设置,都体现着中国古老的园林艺术原则。

蒙特利尔自然生态博物馆(Biodome)紧挨着奥林匹克馆,是由原来的自行车比赛场馆改建而成。这个生态馆共分热带雨林、极地、加拿大落叶林、圣劳伦斯河四个自然生态区,展示整个美洲从热带雨林到南北极的自然生态,有大量珍奇动植物供人参观。但是,让我们感到意外的是,和以前几次到这里来相比,馆内游人实在太少了,而且,几个展区内的动物不仅没有增加,反而有所减少。

孩子们最感兴趣的还是企鹅馆,这一次我们看到了工作人员给企鹅喂食物。憨态可掬的企鹅们见到工作人员提着小桶进来,纷纷一摇一摆地扭到跟前,有的排队耐心等候,有的迫不及待地凑到工作人员身边。只见工作人员不紧不慢地从小桶里拿食物出来喂它们。现场介绍说,这样喂它们是因为担心有的企鹅吃太多,有的企鹅却吃不到。现场看到,有的企鹅相当活跃,跃进水里游泳,再跃上岸边,然后,快速扭到岸的另一边再下水,十分可爱和好笑。

因为是一次临时意起的旅行,并没有太多思想和物质上的准备,庆幸孩子们已经长大,完全可以适应这样的临时外出。加上以前来过几次,对这个城市比较熟悉。使得我们不仅把想去的地方去了,还把以前去过的地方又温习了一遍。时隔几年,一座城市的变化对于我们这样的匆匆过客而言,看到的只是表面现象。

当晚9点多返回多伦多,结束了我们这次说走就走的蒙特利尔两日行。

收藏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