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温暖的避风港
2015-02-09 06:39:12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专稿/作者:爱平)下班回家的先生,总是先脱下厚厚的靴子和帽子、摘下眼镜、擦一擦眼镜上的霜雾,这才长长地出一口气:回到家真好!我相信先生的这句话是发自肺腑的,尤其是在冬天。别说在外一整天,就是我早晨出门送女儿到车站那几分钟时间,也总是等校车一离开就迫不及待地往家跑。人说家是温暖的避风港,在冬天里尤其如此。

在匆匆赶回家的几分钟时间里,被路边一棵棵银妆素裹的妖娆美景所吸引,正思虑着要不要拍几张手机照留念,一不留神,脚底下打滑,手机差点儿飞到马路上去,这才倒吸一口冷气,装好手机,规规矩矩地往家走。

这一惊吓让我想起圣诞期间收到在西部的朋友的信,说她不小心踩到一块冰,摔了一跤,扭伤了右手腕,不得不暂时放弃正在给我女儿织的毛线裙子、礼物因此要被耽误云云。亲身亲历,这才彻底相信了加拿大健康署关于每年大约有逾七千加人冬季因滑倒而受伤的报告。看来在冬天,哪怕只是走路这么简单的一件事情,也可能危机四伏,所以说冬天没事还是少出门为好。

同样据加拿大健康署的报告,另外每年因各项冬季运动(高山滑雪、滑雪板、滑冰、滑雪车等)而严重伤亡的人高达五千多人,比看似更激烈更危险的冰球运动受伤的人数还多出两倍。本来就不擅长的我,见此报告,就更理直气壮地热衷于“蜗居运动”了。

这还没完。冬季更令人头痛的另一件事情是交通。能像我这样幸运、基本不用出门的人毕竟少数,工作总得有人做,学校总得有人上,车也总得有人开。昨天先生回来说他们学校的校车司机,不知为何,将车撞到了学校的大门(铁栅栏)上,结果造成了八位学生因轻度脑震荡不得不送去了医院或家里。据说同样的校车同样的路线这位司机已经开了七八年,不知道是该埋怨司机还是那滑不溜秋的路面。总之冬天的烦忧已经超出了三令五申禁止学生在结冰的陡坡上“速滑”那么简单。

自家的温暖也很容易让人想起那些无家可归的人。据加拿大媒体报告,每年加拿大全国大约有三万多无家可归之人,虽然各大城市都有政府资助的“临时居所”,但因其数量的不足和质量的欠缺,总有沦落到街头露宿的流浪汉。在气温很容易下降到零下三十度左右的寒夜,因露宿街头在2011年一年就造成了95人死亡的记录。无论平时我们对如何根除这一不光彩现象的论文有多少、也不论关于流浪汉的可憎可怜的争议结果如何,在这样严寒的天气里,此时此地,只希望他们每个人都能找到一个避风御寒的居所吧。

好在也有正面的消息:我们所居住的安省还不是加拿大最寒冷的地方。加拿大最冷的城市,据报告是西北地区的省会Yellowknife,那里冬季的平均气温为零下29度,最冷的气温曾经达到零下63度,气象局用frostbite-inducing(易生冻疮的)和bone-shattering(骨头断裂的)这样的词来形容其酷冷的程度想来也不为过。

居住在这种地方的人,依我看来,一定是不得已的选择――南下佛罗里达虽然有些费周折,移居到加拿大的其他一些较温暖的城市不是没有可能的。可是不知为何,这样极冷的地方总还有人住着,就算是住在全冰的屋子igloo里,也还是有人不屈不挠地生活着。

说到igloo,我们自然会想起著名的爱斯基摩人。爱斯基摩人对我来说是一个谜:他们为什么要世世代代坚守着极端寒冷的天气、宁可狩猎为生、茹毛饮血,也不想着南下到更加温暖、可以享受更多阳光和更好的物质生活的地方呢?诚然,他们最初定居于北极地区,据说是因为丰饶的地方已经尽被占领、而不得选择了无人居住的北极地区,可世代以来,他们难道没有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吗?还是他们已经习惯了自己的家、从未想着改变?

研究爱斯基摩人的专家说,爱斯基摩人发明了五十多个词,用来形容冰与雪:其不同的形状、冻结程度、用途、形成阶段等等都有相应的名称词汇。听着有些夸张,但也从另一面说明了人类“既来之则安之”的顽强的适应各种环境的能力。看来不管是寒冷的还是温暖的家,对居住它的人来说,都是离不开的温暖的家。

收藏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