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一下老舍先生的福
2015-04-18 06:01:05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专稿/作者:玮仁)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也是我的故乡,从小到大,我都以自己是个北京人而骄傲。出国以前,我一直生活在北京,出国以后,常常想起那里的亲人故友,以及自己曾经在那里的生活和学习。和别人聊起北京,特别是说起北京人的时候,总要提起一个人,那就是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的老舍先生,以及他笔下那些活灵活现的北京人:祥子、虎妞、祁老爷子、大赤包、王掌柜、常四爷,还有程疯子,等等。

老舍先生(1899年—1966年)是中国现代小说家和戏剧家,他的原名是舒庆春,字舍予。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老舍的名字总是与市民题材、北京题材密切地联系在一起。老舍先生“生在北京,长在北京,死在北京,他写了一辈子北京,老舍和北京分不开,没有北京,就没有老舍”。他是现代中国文坛上杰出的风俗、世态(尤其是北京的风土人情)画家。作为一位大家,老舍先生把历史和现实,从一年四季的自然景色、不同时代的社会气氛、风俗习惯,到三教九流各种人等的喜怒哀乐、微妙心态都结合浓缩在一起,有声有色、生动活泼,自成一个完整丰满、京味十足的世界。

资料介绍说,老舍先生在北京解放前后住过的地方共有十处,其中迺兹府丰盛胡同10号(今北京灯市口西街丰富胡同19号)是解放后居住的地方,是1950年初老舍先生从美国归国后购置,并在此生活了16年的故居,直至文革时含冤辞世,老舍先生在这期间,写了《龙须沟》、《茶馆》、《正红旗下》等24部戏剧和两部长篇小说,约400万字,是他人生成就最辉煌的时期。1999年2月1日,老舍先生诞辰100周年之际,老舍纪念馆在此建成并对外开放。

今年三月春假,带小女儿回国探亲,我和她一起,沿着北京王府井大街,一路向北,到灯市口西街后左转,第三个向北的胡同便是“丰富胡同”,小心翼翼地走进去,一下子就看到狭窄的胡同左手边的“老舍纪念馆” ,非常好找。

这是一座典型的北京四合院建筑,大门坐西朝东,迈过门槛,迎面是一座灰色砖影壁,正中是老舍的儿子舒乙写的“福”字,正在拍照,左手边一间屋子里走出一位工作人员,递给我们两张可以作为书签的纪念馆门票,并告诉我们“免费参观”。见我们还在不停地拍照,他笑着说:“你们要把一只手放在福字的下面拍,意思是托一下老舍先生的福。”我和小女儿不由分说,立即分别留下“托一下老舍先生的福”的纪念照。

灰色砖影壁的后面,是一座北京现在已经很少见的五彩小木影壁,影壁正中是老舍夫人胡絜青写的“福”字。院中有两棵高大的柿子树,据介绍,这是老舍先生于1954年春天亲自栽下的,深秋时节,树上缀满红柿,别有一番诗情画意,夫人胡絜青特为此美其名为“丹柿小院”。树下是老舍先生的头像雕塑。

院中的西房和东房现为第一、第二展厅,通过大量珍贵的手稿、图书、照片及生前遗物,展示老舍先生一生的生活和辉煌的创作历程。

院中正房三间,明间和西次间为客厅,东次间是老舍夫人胡絜青的卧室兼画室,西耳房是老舍先生的卧室兼书房,书房内的书桌上摆放着老舍先生生前用过的眼镜、钢笔、墨水瓶、烟灰缸、台灯、收音机和台历等。老舍先生就是在这间小屋子里,写了著名话剧《方珍珠》、《龙须沟》、《茶馆》、《西望长安》等经典名作,以及大量的曲艺、散文、诗歌、论文、杂文等。客厅里陈列着沙发、条案、硬木雕花圆桌、凳及多宝阁,窗台和茶几上摆着盆景、盆花,墙上挂着著名国画家赠送的老舍先生喜爱的字画。在这里,老舍先生曾几次接待周恩来总理和末代皇帝溥仪的来访,还接待过巴金、曹禺、赵树理等许多文化名人。

即将结束参观时,发现院内还有一间书屋,推门进去,门口坐着一位工作人员马上跟我们打招呼,这里是出售老舍先生的作品文集,以及其他作家有关北京题材的作品的地方。我以前读过老舍先生的小说,也看过几部话剧,但是散文杂文读的并不多,于是选购了几本散文集,准备好好研读一下老舍先生是如何透过日常平凡生活场景反映普遍的社会现象,进而引发读者的思考,以及老舍先生俗白精致、雅俗共赏的语言风格,同时一解对北京的乡愁。也让此行更有意义,真正地托一下老舍先生的福。

收藏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