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巴首都哈瓦那一瞥
2015-05-16 06:22:15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专稿/作者:叶元凯)哈瓦那在Varadero西140公里。到达Varadero第三天,我们参加了哈瓦那一日游。小巴车上连我们7人,再加司机和导游,看来当地有统一调度和安排。导游亚庇是中年人,很热情。听说我们年过80,一直称我们Papa,Mama,把我们当作照料的重点。

沿途稀稀拉拉有些农舍,相互间距离大,破旧居多,很多涂成蓝、黄、灰色,大部分是一层。房屋都是就地取材用长方石料砌成,有些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和中国西北农村类似。有屋处常有公交车站,是石砌的亭子,石座。时见坐满人的中卡,也有马车,小车类型多,很陈旧。据导游亚庇说,本地农民大都种香蕉、甘蔗,西瓜,西红柿和土豆。草地上有不少放牧牛马的,牧者骑马或自行车巡视。

车经马坦萨斯(Matanzas)省会马坦萨斯市,发现规模同中国一个小县城差不多。亚庇自我介绍,他上了马坦萨斯大学,英语专业,上学全免费。他说古巴有15个省,1260万人口,其中四分之一人口集中在首都哈瓦那。1492年哥伦布登陆古巴,西班牙在这里统治了四百多年,有着很深的影响。1898年美西战争后,美国控制了古巴。1959年卡斯特罗起义推翻旧政权,建立革命政府。哈瓦那名字源自原住民印第安部落酋长的名字,因完好保存了大批近5百年来风格各异的古建筑,多年前即被联合国宣布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一路上很少见到大型的工矿企业,有几处煤气厂、炼油厂,有些地方在勘探。导游说中国、加拿大都帮助古巴发展工业。他说,广东人早年来到古巴,中国一直支援古巴。看来他了解不少。

汽车进入哈瓦那,给人的主要印象是:建筑大部分陈旧破损,市容凌乱,行驶的车很多是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老爷车,街道上马车、三轮车、自行车和汽车齐头并进,摩托车少。和中国50年代一样,自行车全家带。

古巴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经受了美国半个多世纪的经济封锁和贸易禁运,甚至限制旅居美国的古巴人回国探亲,限制他们往国内汇款,禁止他们向家人邮寄物品,致使古巴经济受到严重影响,粮食不足,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所幸古巴人民近五百年来一直受到西班牙、英国、美国的侵占,人民历经磨难,有着坚强的意志,始终没有屈服。

导游告诉我们,哈瓦那分为老城区和新城区,东边是老哈瓦那,西边是新哈瓦那。我们的一日游,行程主要在老城区,看看那里几个老广场的名胜古迹。

革命广场坐落于新市区,它的地位类似天安门广场。广场在1959年建成,古巴的许多国家机构都设在周围。广场南侧耸立着高达109米的何塞·马蒂纪念碑,碑前是17米高的何塞·马蒂大理石雕像。何塞·马蒂(Jose Marti,1853-1895)是古巴杰出的民族英雄,卓越的诗人、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1895年在和西班牙军队的战斗中身亡。他的生平和事业影响着后世,他的声望和地位和中国的孙中山先生相仿。

以前,卡斯特罗每逢五一和7月26日(古巴革命纪念节)经常在这里向广场上的几十万人发表长达4、5个小时的讲演。广场北侧两座政府大楼的外墙上用粗大的黑线条勾勒出切·格瓦拉(Che Guevara)和卡米洛·西恩富戈斯(Camilo Cienfuegos)的头像。他们和卡斯特罗都是古巴革命杰出的领导人,只是前二者已先后去世,特别是格瓦拉,他为了促进革命,1965年离开古巴,到第三世界进行反对帝国主义的游击战争。1967年在玻利维亚被杀害。

格瓦拉的铁线像下面是他的名言“永远走向胜利”(Hasta La Victoria Siempre)。古巴人民热爱和深切怀念格瓦拉,他是古巴的全民偶像,古巴人习惯亲昵地称他为“切”。在古巴,随处都能看到有着切·格瓦拉头像的纪念品。他戴着贝雷帽、留着小胡子,紧锁坚毅的双眉,好像在嘱托你去完成他未竟的世界革命。我们注意到,在古巴人们看不到卡斯特罗的任何纪念像。

接着去参观古巴国会大厦,它位于老城区。大厦于1929年建成,当时是美国主宰古巴,所以模仿华盛顿的国会大厦格式,有着同样的圆形穹顶,长长的台阶,庄严的石柱,只是尺寸要小一些。入口处,左右各有一青铜雕塑。它曾经是古巴参议院和众议院的所在地,目前正在整修。

我们沿着宽阔的海滨大道去教堂广场,沿途出现一些比较新颖的高层建筑,导游说正在准备建赌场。很多地方有人物塑像,有的地方阵列着古老的大炮,这些都说明古巴历史沉淀深厚。然后再沿着一条古老的石子路步行去教堂广场,两旁一些妇女穿艳丽民族服装,兜售工艺品。一老太手拿粗雪茄,装模作样,我们想拍她,她立即伸手表示要付费。

这座位于老城中心的大教堂,始建于1704年,据说修了一个世纪才完工。它是古巴最大的教堂,也是中美洲最重要的教堂之一。它是由意大利建筑师设计,兼具西班牙和美洲风格的巴洛克式的古建筑。教堂的特殊之处是两边钟楼大小不等,里面的铜钟是1698年在西班牙铸造。它所在的广场也被称为大教堂广场,是哈瓦那5个主要广场之一。

教堂本名叫圣克里斯托尔大教堂,它和发现美洲的哥伦布有关。1506年,哥伦布逝世,30年后,哥伦布及其长子迭戈的遗骨被埋在了圣多明各(今多米尼加首都)的大教堂里。1795年,西班牙把圣多明各交给了法国。为了不让哥伦布的遗骨落到法国人手里,西班牙人又将其挖出运到了哈瓦那,保存在这座教堂里。1898年西班牙人被赶出了古巴,遗骨才运回了西班牙。世事沧桑,现在教堂外表败落,但内部仍博大深深,显示出悠久的历史意味。

教堂前面有一个广场,至多只有半个足球场大。除了革命广场,哈瓦那的其他广场都只有这么大,甚至更小一点。广场周边有不少博物馆、年代久远的老建筑和咖啡馆、餐馆等。导游带我们去参观附近的老总督府。

总督府门前是一个宽敞的凉廊,里面是一座两层的建筑围绕着一个中心庭院建造而成。1791-1898年这里是西班牙总督府,1899-1902是美国驻军领导的府第,1902年,古巴共和国在此宣告成立,它就成了总统府,一直使用到1920年,此后是市政厅,最后成了博物馆。院中有哥伦布立像,四周都是高高的石柱,典型的巴洛克式的建筑,显示它的高贵和气派,它见证了古巴几百年的沧桑史。

从老总督府步行不远就到了武器广场(Plaza de Armas),我想象那里一定阵列很多大炮和兵器,结果什么武器也没有见到,只是一个街心花园,一片木棉树,红花艳艳。这是哈瓦那历史最悠久的广场,16世纪时是哈瓦那的市中心,已经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据说,当时这里是驻扎军队的兵营,士兵们在空地上操练,武器一说就这样传下来了。

广场中间有个喷泉,旁边是1868年至1878年第一次古巴独立战争领袖、战时共和国总统卡洛斯·米盖尔·塞斯贝斯的雕像,四周古巴国旗高高飘扬。

在广场的东侧,有一座1827年建成的规模不大的神庙(El Templete) ,它是为了纪念哈瓦那建城以及1519年在哈瓦那举行的第一次弥撒而建的,庙前的木棉树见证过当年的奠基弥撒,因此被古巴人视为神树,每年11月中旬都有大量群众来此祈福。后来那棵木棉树毁于一场飓风,人们又补种了一棵。古巴人说这是“魔力树”,其实,这种传说中的魔树世界各地都有。但是,有一点是很特殊的,1777年曾西班牙人曾将哥伦布遗骨埋葬在木棉树下,后来又转移到大教堂。也许是季节的关系,我们参观时树的叶子比较稀少。

街心花园的四周布列着连接不断、绕广场一周的旧书摊,形成了颇有历史的Book Bazaar,这也是武器广场的一大特色,增加了广场的文化气息。就像北京的琉璃厂一样,大凡有历史年头的古城都有这样的特色旧书摊。书摊上有大部头的多卷本,也有革命领袖的传记作品。书摊老板也知道旅游者的心理,他们在摊前阵列切·格瓦拉头像的大幅广告,有的推出海明威的照片,旁边陈列各种文本的《老人与海》。书摊上也有明信片、老邮票和老式的照相机,迎合各种爱好者的需要。

导游领我们进入一家礼品店,里面阵列古巴的特产:各种装潢的雪茄烟和酒。我们买了6瓶朗姆酒,准备送给亲友。据同行一年轻人说,这里4比索一瓶的酒,到加拿大就要卖30至40加元。

接着我们马不停蹄地赶去参观圣·弗朗西斯科修道院(Convento de San Francisco de Asis)。它曾经是哈瓦那非常重要的宗教场所之一。它始建于16世纪的末期,整个修建过程经历了200多年才完工。它当时的主要用途是用作西班牙殖民贵族的墓地,很多权贵都在那里下葬。现在这里是一所宗教艺术博物馆,用作参观和举行古典音乐会。

教堂有一座将近40米高的钟楼,它曾是美洲大陆上最高的钟楼。以前钟楼上有人在那里专职眺望,监察哈瓦那海面上海盗的行踪。教堂门口有一老者的銅像,鬍子和手已经被游客摸得金光灿灿了。

修道院附近的广场也就称为圣·弗朗西斯科广场。它是哈瓦那第二大广场,历史悠久,西班牙的哈瓦那的总督1763年至1794年曾居住在这里,从而赋予这个广场另一层历史意义。广场南边是雄狮喷泉增添了广场的魅力,据说它也有将近四百年的历史。四溅的水花吸引了许多鸽子,当地人也就叫它鸽子广场。

当年广场主要用于给贸易商船加水和堆积货物,从这里返回西班牙的帆船满载着加勒比海的金银财宝,送给西班牙的王公贵族。后来广场成了市民进行买卖交易的市场,逐步成为一个大众休闲的场所,广场四周仍然可以看到当年富商巨贾的豪宅。

广场的另一侧矗立圣·弗朗西斯科(1182-1226)高举着十字架的铜像,他是意大利人,是天主教方济各会的创始人,提倡过清贫生活,衣麻跣足,托钵行乞,会士间互称”小兄弟”。该教派曾传入中国部分地区。

人们都知道,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和哈瓦那有着不解之缘,他62年的人生中有一半是在这里度过的。他曾经这样表达自己对古巴的感受:“我热爱这个国家,感觉像在家里一样。一个使人感觉像家一样的地方,除了出生的故乡,就是命运归宿的地方。”他在这里写出了大量作品,其中《老人与海》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丧钟为谁而鸣》获得了普利策大奖。

海明威第一次到哈瓦那是在1928年,他下榻在老城区的Hotel Ambos Mundos,在随后的年代里,只要来到哈瓦那,他总住这里,而且房间也不变,总是511号。他在那里整整住了五年,他认为那里是“非常适合写作的地方”。现在,这家旅馆已成为四星级酒店,但511房间依然属于海明威——被辟为一个小型的博物馆,海明威最喜欢的菜肴已作为酒店的保留菜目。

酒店离开老总督府很近,酒店的外墙现在粉刷成粉红色,我们在大门口细看墙上的铭牌,缅怀它过去辉煌的年代,拍照留念。

导游带着我们再漫步前行,街道不宽,两旁都是哈瓦那最古老的楼房,展现着从16世纪到18世纪的殖民风貌。一幢楼房在它的3层处竟长出一课不小的树,也算是哈瓦那一景。在街的拐角处,他要我们看街边一家不起眼的小酒吧,招牌上写着“El Floridita”,我明白了这就是海明威最心爱的酒吧,现在人们已经把它叫做“海明威酒吧”了。因为时间关系,我们没有入内。导游说里面有海明威的铜像。

海明威每天写作6至8个小时,其余时间除了睡眠,就是泡在酒馆里。他曾戏言,“写作只是为了养家糊口”。 他还喜欢钓鱼、打猎、航海、斗鸡、打拳、赛马和美女。他曾在酒馆的的墙上留下题词:“我的‘莫希托’在‘巷中小酒馆’,我的‘达伊基里’在‘小佛罗里达’。”其中,“莫希托”(Mojito)是海明威最爱的鸡尾酒,“达伊基里”是另一种鸡尾酒。

古巴盛产蔗糖,以此为原料制成的Rum(朗姆)酒世界闻名。人们把带叶的薄荷放在杯子里,把薄荷梗捣碎,使薄荷味散发,再加上柠檬汁,糖浆,苏打水,留出杯子顶部五分之一的空间倒入朗姆酒,调制成口味独特的鸡尾酒Mojito。这种酒入口清凉,好像酒劲不强烈,非常适合哈瓦那一年四季湿热的气候。十来分钟后,酒力才开始发作,也许它很能激发海明威的创作灵感吧,他的记录是一次17杯。他住的Ambos Mundo饭店的楼顶平台,可以边喝酒边欣赏周围的海景。

海明威真是个性情中人,他享受生活,努力写作,当疾病缠身,饱受折磨,往日的生活无以为继时,他把自己心爱的猎枪伸进嘴里,扣动扳机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以这种方式与疾病作最后的搏斗,并以此来证实自己“可以被消灭但不能被击败。”

离开哈瓦那前,我们到Market转转。那是海边一座老库房改建的,规模不大,还不如中国小县城的,摊位也都很小,商品种类也不多。一顶卡斯特罗常戴的古巴绿军帽5比索。各个摊位上的价格都差不多,没有欺哄外来游客的现象,看来古巴的风气比较好,市场管理严格。

就这样我们结束了哈瓦那一天游。

收藏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