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国之永远充满希望
2016-04-23 06:40:18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专稿/作者:点心)每次回国,总免不了见见闺蜜们,这些从小一起长大的姐妹们,一听说我回来了,不论工作多忙,家庭多需要她们,总会抽出时间从各地回来看我。可是晴,这个从小带着我采桑椹,骑着28自行车呼啸着穿校而过的假小子,却总没有机会见到。

机缘巧合,因为QQ的原因以及微信的普及,我们当年这一年级的同学,终于借着互联网这根线,把散落在世界各地的珠子,一颗颗串了起来。

在重新取得联系后的兴奋与喧闹过去之后,连接整个年级的群又渐渐沉寂下来。大家都成了冷静和审慎的观察者:眼睛在寻找,耳朵在聆听,心灵也在再度叩击从旧友中找寻友谊可以延续下去的契机。

年少的时候,我们对朋友的选择有很多原因:可以是仰慕,可能是投缘,又或许是互补,乃至自己也无法言说的种种情怀。如今人到中年,经历了生活的我们,在熟练的寒暄与敷衍之后,想要的,其实不过是简简单单的一颗真心,一份共鸣,以及一份不劳解释,你已懂得的心有戚戚焉的惊喜和感动,感恩上苍能让这个世界上有这样一颗可以相慰的心,无需过多言说;有一种欣喜若狂的遇见,因为有缘与你相遇,并能携手同行,走过一段有绿树和各色花木点缀的道路。

生活是不偏不倚的,它会让那些有共同经历的人相互吸引。于我而言,那些吃过些苦的人更让我钦佩。和他/她们交谈,是一件极其愉快的事情。没有经历的人,说山就是山,说水还是水;而那些有阅历的人,却说山不再是山,说水不再是水,然而沉寂过后,山依旧是山,水依旧是水,但内心的起伏却早已穿透了实际的人和事,所谓轻舟已过万重山了。

和晴的谈话就给我这样的感觉。这个当初调皮的女孩子,如今成了芸芸众生中为了让家庭生活更好而努力过好每分钟的最普通的人。听她讲当初为了能留在上海而每夜工作到凌晨,想象着她如何在工作与家庭中取得平衡,怎样强悍地把自己撑到极限,又如何无法承受惊涛骇浪而落泪的身影,我有着莫名的感动。

晴并不认为自己有多么了不起。她觉得自己不过是做了一个母亲一个妻子应该做的事。她提起一位老同学,认为他才是伟大的父亲。在我看来,这世上当得起“伟大”二字的人并不多,该是爱因斯坦那样改变世界的人,贝多芬那样让心灵激荡的艺术家。晴当然更与伟大相距甚远,可这恰恰是让我感动,引我沉思的地方。

这次回汉,正逢校外修地铁和高架桥。路面被挖得一塌糊涂,正逢清明,那些天上的人们,看到地上的家人来寻找他们,忍不住落下了泪水,飘落到地上,就成了一汪汪的积水,忙碌的车辆溅起一片片水花,路上的行人要左躲右闪,才能不被沾染。政府无疑在努力改变拥挤不堪的交通状况,以前那种不作为的态度不复存在。但在我看来,如此多的车辆和人口,仅有两条干道是远远不够的。即算修了高架桥,车流阻在路口,也无法使交通顺畅。地铁固然可以缓解一部分交通,从长远发展的趋势来看,隐患并未从根本上解除,然而以目前的状况来看,似乎也并无其它良策。

被所谓专家诟病的民风也是如此。国门打开之后,走出去的人们的确变得更友善了,但一回到熟悉的地方,被大环境影响,那种焦虑又会慢慢回来,就好像各地的唐人街往往是当地较脏较乱的地方,于是一点也不奇怪被激怒后的声音变得焦躁起来,在嘈杂的环境中,也唯有更加尖锐,因为都想被听见。

回想起回来那日,父亲同我谈起凤凰卫视的某位名人提出的观点:认为唯有文艺复兴方能拯救这个逐利的国家,重新唤醒沉睡中的良知。我不置可否,这和早前提出的“中国应经历一次百年殖民”有何区别?!

听晴娓娓道来,那些儿时顽皮的男同学们,如今已成了好父亲,好丈夫,为了家人,他们有时几乎要用生命来应酬。各种辛苦,恐怕只有身在其中,才解那身不由己的况味。可是经济好转之后,他们并不打算把家产留给孩子,而是积极参与慈善,帮助那些有需要的边远山区的孩子。晴也提到一个公益广告,言无需传下财产,只需引导孩子读书,因为唯有知识才能永远傍身。

这就是生我养我的地方,就是这样一群普普通通的人,正在努力为着家庭奔波的和我一起长大的伙伴们。也许我们一生中经历的最多的就是平凡,曾经的情仇悲喜都只是插曲,当你走过之后,再大的苦难都不值一提,再深的爱恋也会波澜不惊。或许这会被某些人视为苟且,因此崇尚外力来诗和远方它们。但我以为,我们是不需要借助什么外力的,因为那些向善向美的心从来就没有离开过我们,而整个国家也在悄然改变着,默默鼓励和陪伴着,虽然还有那么多不如意,但从这些支撑着这个国家的基础的人身上,我看到了阳光,且永远不会失望。

收藏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