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伦多最早唐人街建匾牌纪念华裔先驱林黄彩珍
2016-04-27 12:07:27
来源:星星生活

4月23日,在加拿大多伦多最早的唐人街旧址,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纪念牌匾揭幕仪式,安省文化遗产基金会(Ontario Heritage Trust)为华裔社区佼佼者林黄彩珍(Jean Lumb) (1919-2002)女士专设纪念牌匾,匾牌分为英文及中文,表彰及纪念第一位获得加拿大国家勋章的华裔林黄彩珍对社区的积极参与及贡献。

林黄彩珍在卑斯省出生,1935年来到多伦多。她积极参与社区义务工作,也成功地发展其水果及餐饮业务。在社区工作方面,她努力不懈地向联邦政府游说取消歧视华裔的移民条例,最终获得接纳及通过。她在社运及文化的贡献,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给后人。

在1976年,她成为首位华人获颁授加拿大国家勋章 (Order of Canada)。其它获颁的荣誉,包括英女皇银禧奖(1977),首位华人妇女及餐饮业人士获颁发餐饮业杰出成就奖 Fran Deck Award (1982),多伦多市优秀奖 City of Toronto Award of Merit (1984),及英女皇金禧奖(2002)。

参加揭幕仪式的主礼嘉宾包括前参议员利德蕙、多伦多市长及前联邦内阁部长龚比(David Crombie)、国会议员陈圣源(Shaun Chen)、省议员董晗鹏(Han Dong)、市议员黄慧文(Kristyn Wong-Tam)、林西何堂主席林立等。纪念牌匾揭幕仪式完成后,随即从该处由南北醒狮带领众嘉宾步行到多伦多市政府。在市府圆形大厅举行招待会及林黄彩珍女士一生珍贵图片展览。

前市长龚比表示,在他记忆中 “她为华人社区作出巨大贡献,是多伦多其中一位大英雄,我常以朋友称呼她而感到骄傲”。省议员董晗鹏表示,“林黄彩珍的故事是个激励人心的传奇,像她那样的先驱者开辟了平等权利的道路,造福后来的华裔加拿大人,包括我自己。多元文化不仅体现了她的理想,也倾注在她的行动之中。”

林黄彩珍纪念牌匾设立于多伦多市政府后面的花园内 Downtown Diversity Garden是最适当的。此处乃是六十年代华埠之所在,也是她领导 “保存华埠委员会” 成功保留部份土地作为现之中区华埠。其余三分之二的土地被拆除,建成现今的市政府大楼及弥敦菲立广场。

她一生的传奇及精神,延续于每年举办的林黄彩珍奖上 (www.jeanlumbfoundation.ca),以表扬五位在学术,运动,社区服务,艺术及创新方面出类拔萃的华裔高中学生。

陈林瑞玲是《1878年以来的多伦多华人:从圈外到圈内》一书的作者。该书为其社区的老幼人士记载了该社区的历史。陈女士出生并成长于多伦多,从母亲家族来计算的话,她是第三代加拿大移民。她父亲十二岁时在支付了加拿大政府作为限制华人移民加拿大手段的五百加元“人头税”后移民来到加拿大。于多伦多定居之后,陈女士的父母首先开办了一间杂货店,然后又在唐人街开办了一家餐馆。这两种生意,再加上洗衣店,为华人企业家中最常见的。陈女士的成长经历是一个中西文化结晶的过程。她在唐人街的公立学校上学,五点到七点之间到特殊学校学习中文。周末时,她上舞蹈和钢琴课、参加女童子军(Girl Guides)并于星期日到中华基督教长老会(Chinese Presbyterian Church)做礼拜。

陈女士的父母大量参与多伦多华人社区的活动,包括担当为华人移民提供贷款和支持的家族协会成员。他们还努力在华人社区周围塑造更广泛的加拿大文化。陈女士的父亲决心更加地了解加拿大文化,说流利的英语,鼓励并支持妻子林黄彩珍(Jean Lumb),使其后来成为第一个获得加拿大勋章(Order of Canada)的加拿大华裔妇女。

林黄彩珍在变革加拿大移民法方面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变革终结了“单身汉社会(bachelor society)”现象。此现象部份归因于1885年至1923年限制大多数华人移民加拿大所实施的人头税和1923年的《排华法案》,使得那些身在多伦多等城市的华人男士离乡背井,单独一人,与身在异乡的家人远隔千里。限制中国移民禁令的解除以1947年《排华法案》的废除开启,使得家庭得以团聚,增加了多伦多华人社区的规模并改善了他们的福祉。


(林黄彩珍一家,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承蒙陈林瑞玲提供)

这些经历和其他的故事激励了陈女士研究并撰写她的多伦多华人社区专着。自从青少年时代起,她就喜好收集报纸剪报或者记录多伦多加拿大华人的人生旅途。她在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见过社区中许多重要的人物,并且在加拿大华人身份经历巨大变革的时期长大成人。基于她父母的社区活跃性,她接触到的多元文化为其提供了思想觉悟和个人背景来理解华人在她的家乡城市所经历到的这段动荡不安的历史。

从帮助修建横跨加拿大铁路到改善移民政策,华人替加拿大做出了许许多多的贡献。陈女士的观点是,华人社区对于多伦多市的成长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例如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时,在因建设市政厅而损失了三分之二的唐人街后,华人社区组织了反对额外征用唐人街的游行示威。他们做出的努力,不仅成功地抢救了城市中地标性社区的残余部分,也对日后不征求市民意见就进行土地征用的做法表示了质疑。

除了政府政策和法律变化以外,陈女士认为,华人社区对于多伦多多元文化身份的演变也有深刻的影响。作为本市有着一百多年存在历史且最显著的非欧洲裔文化团体之一,华人在推动文化多元化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陈女士指出,在五十年代时,唐人街慢慢地演变成为一个吸引全市各地好奇游客的观光地。游客仅需向联合劝募协会捐献三块加元,就能观看印刷机打印汉字、探索当地华人商店,并在当地最大的四家中餐馆之一用餐来结束当天的行程。这些旅行有助于改变将唐人街看作“移民贫民窟”的主流认知,取而代之的则是,将此地区看作是一种充满活力的社区和文化中心的意识。在此同时,被人认为自给自足且门户紧闭的华人社区,则透过满足人们的好奇心来做出回应。在很短的时间内,唐人街上熙熙攘攘且繁荣昌盛的社区逐渐开始被视为多伦多市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林黄彩珍与孩子肯(Ken)和泰德(Ted)在Eng’s Produce门前/承蒙陈林瑞玲提供)

普通华裔也给本市带来了持久性的影响力。陈女士的故事讲到她和丈夫在1976年搬到新家时,是街上唯一非欧洲裔的家庭。受过良好教育、英语流利、良好地适应主流文化,瑞玲及家人让左邻右舍充满好奇和意外,他们在称赞她流利英语的同时也表露出了自己在文化上先入为主的假设。陈女士认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只有透过个人互动才能真正被人接纳并获得别人的理解。她的家人努力不让偏见挡住来路,不断地向前进步。

陈女士对于多伦多华裔的记述,提供多伦多市民一个机会更深入了解这个城市过去的发展和变革。重要的是,本市所有文化群体都要有像瑞玲一样的故事大王,因为过去的知识对于我们在家乡城市的跨文化理解和未来福祉上至关重要。

收藏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