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电脑大王”王安夫妇之墓
2016-05-06 10:17:56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专稿/作者:华磊)3月中旬去波士顿近郊的儿女家,看到一家中文报纸在当地新闻栏目中登载了一则消息《王安夫人邱文蔼平静离世》,内容是“3月1日,花旗表演艺术中心名誉主席、曾经美籍华人首富王安博士(已故)的妻子邱文蔼(Lorraine Chur Wang)在麻州因病去世,享年95岁。她1920年出生在上海,毕业于上海中西女中和圣约翰大学,20世纪40年代中期移居美国,在卫斯理女子学院研究英国文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居住在麻州Lincoln镇超过60年,喜欢办新年晚会和打麻将。”

报上和网上把王安夫人的姓,写成“印”。出于对逝者的尊重,笔者从网上从多处查证,王安夫人的姓应为“邱”。

在当地著名媒体《The Boston Globe》报道中,在波士顿卫斯理女子学院读研究生期间,大波士顿来自上海的大学生和研究生定期举行社交聚会。在一次聚会上,她认识了王安,并于1949年7月10日结婚。“后来王安博士创立和扩大王安实验室,使之成为当时计算机行业发展的推手,并且是马萨诸塞州经济复苏奇迹的一个关键因素;王夫人则是以公众常看不到的方式参于其中。文章说,在1990年王安去世以后的岁月里,王夫人作为慈善家,参与了家族的王氏基金的管理,竭力资助唐人街的新移民、ESL班的英语教学、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和对老年人医疗援助。

读到这些消息,对王安夫妇的敬意不禁油然而起,也让我搜索起脑中对王安的记忆。

上世纪八十年代在中国,王安的大名可能无人不晓。作为一个也是搞电子的晚辈,我对他的成功更是仰慕。加之,1984到1986我作为“访问学者”第一次到美国,从事的又是与电脑有关的学习研究,便能近距离感受到了他的成功。

王安,江苏昆山人。1920年生于上海,1940年毕业于交通大学电机工程专业,1945年赴美留学,1948年在哈佛大学获应用物理学博士学位。1951年创办王安实验室(Wang Laboratories),后成为“电脑大王”。1986年前后,王安公司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年收入达30亿美元,在世界各地雇佣了3.15万员工,在美国500家大企业中名列146位。1986年王安以亿美元的个人财富,成为美国第五大富豪。同年荣获美国总统自由奖章。迄今荣获此奖章的华人,只有王安、建筑大师贝聿铭(1993年获得)和大提琴家马友友(2011年获得)。

1988年,王安再获殊荣,被列入美国发明家名人堂。美国发明家名人堂创建于1973年,在王安入选之前的1973-1987年只有爱迪生等68人入选,爱迪生是第一个入选者。至今荣登美国发明家名人堂的华人,只有王安和电机工程学家卓以和(2009年入选)。

1986年10月,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王安时,握着他的手赞赏地说:“你在美国很出名,现在是家大业大。这可是你自己奋斗出来的啊!”

是的,王安的成功来自不易。他成长于民国时期,16岁高中毕业,考入交通大学;20岁带着团队藏身桂林的山地,研究无线电通讯设备,为抗日战争做后援。抗战胜利后,他被公派至美国,随后入哈佛大学攻读学位。求学于哈佛的王安去IBM面试兼职被拒。王安不气馁,他终于争取到了高额奖学金,用3年的时间拿到了应用物理专业硕士和博士两个学位。随后,他被“电脑之父”艾肯招入哈佛大学计算机实验室。

研发了世界第一台大型计算机的先驱艾肯那时正困扰于计算机的存储问题,他和团队尝试了很多方法,始终无法攻关。王安进入实验室第3个星期,便从理论上解决了这个难题,发明了磁芯存储器,从而改变了计算机产业的历史。磁芯存储器大大缩小了电脑的体积,使得计算机从科研迈入商用领域。后来IBM为了大规模地将计算机进入商用领域,购买这项专利。

1951年,王安用仅得的50万美元专利费创立了王安电脑公司。10年内,他的实验室搞出了一项接一项发明创造,包括纸孔式记录仪、自动打字机、无线电打字印刷机、记录带辨认机等等。这些陌生的词汇,改变了很多行业,比如,体育赛事中,电子记分板得以取代纸质记分牌。1964年“洛赛”台式电脑问世更是一个里程碑。1967年,王安电脑上市,股票的发行价是12.5美元,当天收盘时攀升至惊人的40多美元,一夜之间王安的身价大涨成为超级富豪。

王安电脑发展的关键时期,他的祖籍中国,正经历着十年浩劫。刚学完五年“无线电技术”的我,正被分配在新疆克拉玛依油田上当采油工、炊事员,与电子信息无缘。

1976年,王安推出了变革性的产品WPS,以阴极射线管为基础的文字处理机,第一次亮相是在纽约市的展览会上。人们从屏幕上看到了编辑文本的过程,在当时,这简直不可思议。展会结束,美国的办公室开始大换装。从白宫总统办公室到企业,WPS处理机全面接管IBM的领地。是年,王安公司的营业额突破1亿美元的大关。

1986年,美国政府就世界范围内美军空军基地的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公开招标,王安击败了包括IBM在内的一众大型科技企业,签下了4.8亿美元的合同。7月份,在纽约“自由女神落成100周年”纪念仪式中,他被选为全美最杰出的12位移民之一,位列榜首,从里根总统手上接过了“总统自由奖章”。

但是,当专攻PC(个人电脑)的乔布斯取得巨大成功之时,王安却认为荒唐,未接受下属研发PC机的提议,以把握时机实现战略转移。王安被甩在苹果和IBM的后面。虽然后来也开始了急起直追,并迅速研发出了速度比IBM更快的PC产品时,王安又走了一步错棋,执意不与对方为伍,坚持做出的产品不与IBM兼容。而一向保守的IBM反而采取了开放政策,团结培养了一批PC兼容设备厂商,成了IBM松散而有力的联盟。王安选择不兼容,是以一己之力对抗整个潮流,而走上绝路。

在企业管理上,王安抱着他一人或一家控制企业的“不兼容”想法。于是演绎了一个“传统的中国家庭经营”的没落故事。王安电脑帝国急速崩塌,创始人王安的身体也急剧恶化。1990年3月24日,王安因食道癌在马萨诸塞州立总医院去世,享年70岁。2年后,他的企业正式向美国联邦法院申请破产保护。一代传奇,就此落下帷幕。

1992年,当我再次来到美国时,已经听不到对王安的赞扬声了;听到的是PC的频频更新换代,以386、486和奔腾为CPU的IBM个人电脑及其兼容机和“苹果”的麦金塔电脑(Macintosh),还有在其上运行的操作系统Microsoft Windows(微软视窗)和Mac OS(麦金塔操作系统),以及相应的Office办公软件。我又开始新一轮急起直追,熟悉在新环境下的编程和科研。

比尔-盖茨曾说,如果王安能完成第二次战略转折,世界上可能不会有微软,他也不会成为科技偶像,而是当一名教师或者律师。

无轮如何,王安是值得敬重的。王安能在日新月异的电子信息产业里,辉煌了二三十年不能不说是个奇迹,不能不说是华人的骄傲。

2007年我从Motorola(摩托罗拉)公司退休后,因为儿女先后都去大波士顿地区工作,我也终于有了更多机会时常往返波士顿。

从波士顿周边开车沿95号州际高速,转向西北方向的3号路,开出大约20公里穿过495后,在高速路交叉去罗威尔市的东北方向,能看到一个W字形三座相连的办公大楼,非常壮观。很远就能看到顶层上Motorola的徽标,让我顿时感到自豪。

一打听,原来这里就是“王安电脑”公司的旧址。W字形取自于Wang(王)的首个字母。大楼是王安耗资6000万美元建成。“王安电脑”宣布破产时,大楼被拍卖,几经转卖,2007年摩托罗拉迁入,让我看到了它的Logo。但摩托罗拉好景不常,如今大楼上Motorola的标志又已经换成了其他公司的Logo。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风水轮流转,尤其是在高科技行业。

一个偶然的机会,从一篇博客上看到一篇提到王安墓地的博文。得知他的故居和墓地所在的林肯(Lincoln)镇,居然靠儿女家那么近。开车仅只要十分钟。于是产生了寻访他墓地的想法。现又得知他夫人也刚去世,极大可能会与他葬在一起,这个想法愈加强烈。

麻省(马萨诸塞州)的林肯镇远不如波士顿那么出名。它属于麻省 14个县(County)中的Middlesex县,只是这个县40多个市镇中的一个,人口约六万五千人。从维基百科上列出的三十多位著名人物名单中,可以看到不少教授、作家、音乐家和科学家,王安的名字赫然列在其中。王安,计算机工业的先驱(1960年代王安电脑的创始人)。

今年四月中旬,我前去寻访了王安夫妇的故居和墓地。他们的故居就在2号公路和Bedford Rd交界处,沿Bedford Rd向南开一两百米。在这条马路的右边有一条通向他们故居的私人车道,我不便开进去,只能在路边稍停看了一眼。因为他家在高坡上,离路边又远,只能看到一个轮廓。给我的印象是周围很大,全是枝叶婆娑的大片树木,但房子并未给人留下豪华、张扬的感觉。从这里开车几分钟就到了大门位于Lexington Rd上的林肯墓地(Lincoln Cemetery)。

进入林肯墓地不远就是一个四叉路口,池塘边有一个墓地位置图。从这个位置图上可以看出我是从东南方进来的。池塘边的四个叉路和里面的路都起了名字,但实际的路口并没有路牌。正在考虑应该怎么去找王安墓时,看到了下面的塑料盒子里有一张地图。显然是提供给来客的。地图用硬塑料壳包起来,上面写着 “用后请归还”。我于是就带着这张图开车进去找了。陵园非常清静、整洁,路口还备有垃圾桶。

在正对门的两叉路口中间的坡地上,一个大石块上有一个雕塑。黑色的雕塑是一个裸体的人蹬着楼着一只狗。雕塑下有三排字,是著名英国诗人阿尔弗雷德•丁尼生(Alfred, Lord Tennyson)一首诗,《Flower in the crannied wall 墙缝里的花》中的后半段。诗不长,译成中文是:墙上裂缝里长的小花呀 / 我从墙缝里把你摘下 / ——连根带叶拿在我手中 / 小花呀——要是我能够弄懂你的一切 / 从头到根 / 我就懂得了上帝和人。

我琢磨着为什么会把这首诗放在墓地里。我同意有人这样的分析:诗人将花从墙缝中采出,不是为了纯粹地去欣赏花的自然美,而是去探求上帝和人的意义。我也觉得:墓地的雕塑引用这首诗可能是认为万物(包括人、动物和植物)都有上帝的灵性,告诫世人面对死亡应有的态度——坦然与冷静。这和中国人所说的“万物皆草木”异曲同工,那就是:万物皆有始终,周而复始,无限循环。草木枯荣,日升月落,星移斗转,每一个生命都用尽全力地生长、活着,继而死亡。

我开车沿着看似Oak Way的路走到尽头,下来寻找墓碑。据那篇博文上提及,王安墓应在Dogwood Way旁,但因没有路牌,很难判断哪儿是这条路。正在对比着图分析着,看到一位老年白人妇女牵着两条狗过来。我拿着地图向她问路,她似乎也对路名不熟悉,可能是因为经常来,路名对她已经没有意义了。但她热情地问我找什么人的墓,我答到:“Mr. Wang”,她立即就指向一个墓,答道:“Oh! Mr. Wang and Mrs. Wang, Over there.” 她的回答中包括了“Mrs. Wang”,说明最近去世的王安夫人也下葬在这里了。

在Dogwood Way接近Crabapple Way的东南侧,我看到了几棵松柏树下有一大一小两个墓碑。其中大的显然就是王安博士的墓。两个墓碑中间可以看出新土的痕迹,那就是王安夫人下葬的地方了。

我之所以不把左边的小墓碑当成是王安夫人的墓碑,是因为生卒年份是1878-1960,名字“Frederick D. S. Chur”中也只有“Chur”对得上。后经查证这是王安夫人Lorraine Chur Wang父亲的墓碑。在报道王安夫人去世的《The Boston Globe》和林肯镇报刊《Lincoln Journal》的网页上都提到“She was born in Shanghai, China to her parents, Margaret Kwei-Kiao and Frederick D. S. Chur on June 26, 1920. ” 王安夫人的父母都是早年从夏威到上海的。她父亲的中文姓“邱”可能按那个年代当地的拼法写成“Chur”了。王安夫人因刚下葬,所以墓碑还没有立上。

王安博士的墓碑正面上刻着中文的“王”,下面是“WANG”。“WANG”正是王安电脑的LOGO。墓碑的反面上刻着“FEB 7, 1920 AN WANG MARCH 24, 1990”。墓碑正面前的地面上嵌入一块石板,刻着“AN WANG 1920–1990”。

站在这里,我心中默默地向这位杰出的华裔名人、我的同行前辈致敬,也深切悼念一贯支持丈夫事业并为慈善事业作出贡献的王安夫人邱文蔼女士。

这时再看地图,我的车就停在Dogwood Way口,与Crabapple Way合而为一的路口。车的右边就是王安博士等的墓地。从谷歌地图上可以看出,王安博士墓碑的面朝西北,正对着2号公路和Bedford Rd交界处,这里就是他们的故居。很可能这不是巧合。

归还了地图,离开墓地,5分钟就到了林肯镇中心。立即被一座古典风格的建筑和一株奇特的巨树所吸引。这是林肯镇的图书馆。在美国哪怕再小的镇都有很像样的图书馆,而且,都在有效地发挥着作用。王安夫妇及家人也一定曾光顾过这里。

图书馆靠近路口处,又看到一座雕塑。巨石上站着一只展翅的老膺。碑文是以此纪念林肯镇那些在历次战争中为国奉献的人们。一位美国年轻人也在用手机给雕塑拍照,我们彼此互拍了几张留影。不知他为何来此,当然他也不大可能想到,一个华人老头来到林肯镇,是为了追寻自己族裔的名人王安夫妇的足迹,向他们表示敬意。

收藏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