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女儿的一本杂志想到的
2016-07-05 06:02:55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专稿/作者:阿妍)女儿要放暑假了,将学校的很多东西带回了家。在路上,她神秘地对我说:妈,我编了本杂志,你要买吗?买?让你妈买?太黑了吧,小小年纪。而且,不便宜咧,居然标价16元。小小年纪,这是要上天吗?

从一个大人的眼光来看,这本杂志乏善可陈,没有兴趣点。女儿热络地说:等爸爸回来,我卖给他。嗯,那是可以的,你卖给他,多少钱他都出。

闲着无事,随手翻了翻女儿的“杂志”,前后不过十页。我问她:里面的文字都是谁帮你弄的。她睁大了眼睛:我!我自己写的。全都是我自己弄的。我不太相信:图片呢?我!我自己!她铿锵有力地回答。

女儿说:这是我这个学期在学校做的事情。她不会用中文“总结”这个词汇。我问她:那你的意思是你里面的内容是你这个学期在学校学习的一些内容,是吗?她点点头:是的。比如,你出门秋游了,回来就写了篇作文,比如你这个学期做了什么presentation,比如这学期艺术课做了什么,是吗?她点点头:是的。

然后,她抿了口冰棒,说:上次,我们一起去渥太华看美术馆时,我就告诉过你,我已经查过梵高的所有资料了,你不相信我。嗯,我记得,当时她在美术馆里头头是道地跟我讲解这位艺术家的生平。

小姑娘,不错,好好努力吧。从看到这本“杂志”到现在,我鼓励了一下她。

反过来,我回忆并比较了一下自己从前的从教经历,深感加拿大教育的优秀。以往在国内的小学至高中教育,基本上是每天有作业,每单元有测验,学期中有期中测验,学期末有期末测验,基本上是围绕考试测验在转。我们习惯以测验成绩来判断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

相信加拿大的学校也是以成绩来判断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不过,这个成绩的构成要复杂一点。了解加拿大教育的都知道学生的每科成绩是由测验,平时作业,presentation,甚至考勤等等共同构成的,小学三年级就是如此。每个学生每学期都要做一次presentation并计入成绩。这样复杂的构成体现的教育优势有很多,也能涵盖一个孩子各方面的综合因素。就拿这本“杂志”的内容来说吧:

一是综合能力。小孩子要从小学会收集资料,上网也好,上图书馆也罢,收集一个主题下的可用性资料,然后综合归纳,哪些可用,哪些不用。一个学期肯定学了很多东西,数学,法语,女儿就没写在“杂志”里,她一定是觉得那些内容和主题不相关。至少在她内心有一个简单的划分标准。再比如做presentation的内容,要条理清晰,内容简单明确,这也是在感性材料基础上理性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同时,做presentation也是语言表达力,形体等综合能力地体现。小孩子长期在这种思维训练下,自身的学习能力与综合素质会不会有所提高呢?

二是实用性。国内的孩子相信最不喜欢写作文。中国字都会写,可是到写作文的时候都很烦。“我的理想”,“我的爸爸”,“记一件有趣的事”估计都写了烂了。但是,我不觉得我女儿不喜欢写作文,第一篇写“trip”的文章就不短,正面反面都写满了。女儿写作文的次数明显比国内同年纪的学生次数少。但每次写一定是有什么事情触发而写。让学生言之有物,不是硬写,这点是老师需要下功夫的地方。像暑假作业布置大作文五篇,小作文10篇,每天还要写日记。那不是让小孩子吐苦水吗?

三是个性化。在国内做过学生的都应当有印象,老师喜欢给大家读范文,然后说大家写作文要像这样写。对吧。我干过这种事,生怕学生不会写,让大家往范文上套。缺少个性或者说无意识地泯灭个性是我们大多数人都干过的事。但女儿所感受到的不是,她觉得很自由,想怎么写,写什么,怎么弄“杂志“的封面都是她自己作主,即使很拙劣。老师可以启发你,启迪你,启示你,但不会强迫你接受他的观点。不会强迫你按照她的要求去做。我相信别的孩子的”杂志“是不一样的内容,不一样的风格。即使他们是同一个班的同学。

同时,这样综合性的评判也会考量到孩子的心理成熟度,语言表达力(有的不擅长言谈,有的天生话多),个性(内向型或天生人来疯)等等多方面因素,更能客观地看待孩子的成长。从这个评判标准来看,加拿大教育给孩子的评判等级更符合孩子的实际情况一些。相对而言,以测验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对孩子的求知欲是种伤害。

以上为个人观点。

收藏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