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华侨眼中的中国成就
2016-09-05 06:05:32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专栏作者:黄启樟)我第一次踏足中国大陆是1958年,当时仍是个16岁的无知少年。从越南回国的目的只有一个,便是继续升学,因为在侨居地是没法有一个安定的环境使我能够安心于学业的,中国成为了少数的出路之一。

当年的中国非常落后,物质缺乏,甚至比不上连年内战的越南,难以了解父母为什么会将我送到那儿去。当发觉现实与理想有严重差距之后便匆匆离开,到香港另作打算,哪料到一下子便在这个英国殖民地逗留了整整38年。

大陆与香港只是一水之隔,脉络相通,国内有任何风吹草动,香港人都会最先感觉到。除了隔岸观察之外,我也经常往返中国大陆旅游及探亲,并在改革开放政策实施后前往上海投资设立生产线,从此与大陆有更广泛及深度的接触,目睹中国的发展。

当年上海的虹桥机场简陋到难以形容,乘客下机后必须步行到边检处办理入境手续,然后前往行李收集处(小仓库)排队领取行李,再通过海关办理报关手续才可离开机场。这样的设施和今天的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比较起来,简直是天壤之别!当时往来香港的航班每天只有一班,中航使用的是陈旧的英国或苏联出产的飞机。后来香港的国泰航空才投入服务。

当年与上海滩隔水相望的浦东区一片荒芜,入夜后更加变成一个黑暗世界。谁可料到前后只相隔三十年,今天的浦东比纽约曼哈顿的金融区更加繁荣,地铁系统四通八达,远远超越巴黎及伦敦,多伦多更是望尘莫及。

这些进步都是中国劳动人民的血汗成果。他们当年的每月工资平均不超过40元人民币,香港工人的收入超出它的数十倍,而我们的大陆同胞却默默耕耘,把奇迹创造出来。

上海的发展只是千万个成功例子之一,若以集体计算,中国已成为世界只亚于美国的经济大国,而且仍不断在扩大。

这些劳动效能可以量化推算出来,令世界触目。但中国人民对国家牺牲更大的是:他们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最初三十年所遭受之苦难与打击,此起彼伏。他们不但都熬过了,对国家没有失去信心,仍然不断努力为未来作出贡献。反观境外的中国人,对祖国的苦难犹如隔岸观火,未能及时伸出援手,纵使后来有所付出也是微不足道的。

中国的成就大大提升了她在国际上的地位,使旅居海外的华侨直接受惠。我们对大陆同胞的贡献仍来不及感恩,又怎忍心责难和嘲讽,划分界线,不屑与之为伍。这种分歧且有恶化之倾向,实属匪夷所思!

自从经济改革开放后,国企,私企及所有参与者都得到可观的回报,提升了他们的经济地位。很多海外华侨自己受益了,却对这个现象持有负面的态度,一概而论地将略有成就的大陆同胞都列入“暴发户”的行列,合符情理吗?

大家同是中国人,血缘关系永远存在而且难以分开。如果我们都持着患难与共的思维,任何矛盾都可以顺利化解。

收藏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