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美国大学录取的世袭制特征
2016-10-25 15:13:13
来源:星星生活

很多人认为“人情关系”是个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词语,然而美国人也深谙此理。在美国,社交(networking)是普通学生入学时被反复强调的技能,而“关系(connection)”对美国大学的录取也有一定影响,“子承父业”的择校现象尤其突出。

美国大学的申请需要从多方面考核学生,而成绩只是一个重要参考因素,除此之外还需要看学生在课外的成就(包括特长和课外实践)以及家庭背景等。美国的名流们有就读名校的传统,而且大部分都是“世袭制”,也就是说父亲就读的学校孩子也会就读。哈佛大学就出过8位美国总统。

名校 拼爹更严重

2013年《商业内幕》和《斯坦福日报》都明确表示,美国学校招生的时候会给予学校校友的子女一些优惠政策,其中就包括常春藤盟校。虽然美国人不太愿意谈及阶级,也是信奉通过个人奋斗能创造价值的国家,但在美国却也讲“拼爹”。

除了一个好的爹能够给儿子创业的第一笔金外,在受教育上美国的家庭也对小孩有着深刻的影响。

首先,因为高昂的学费,优渥家庭的孩子更有可能就读美国名校。美国的名校和常春藤盟校几乎清一色都是私立大学,除了精良的教育外,高昂的学费也是美国名校的标配。

据报道,美国哈佛大学是拥有最多有钱学生的大学,其中45%的学生的家庭年收入超过20万美金;而耶鲁2014年度的新生中有65%的学生家庭年收入超过12万美金,少于10%的耶鲁大学学生接收佩尔助学金(美国联邦助学金基础)。

由于支付不了高昂的学费,很多学习成绩不错但来自于普通家庭的学生会选择在本地的公立学校就读大学。当然美国名校也会给成绩优异的学生奖学金并吸引他们来学校就读,但实际上这些来自普通家庭或者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在名校尤其是常春藤大学内往往压力倍增。

Ana Barros是一名来自纽瓦克低收入家庭的学生,她就读于哈佛大学。她说:在学校,她感到‘低收入’就像刻在自己额头上的标签,而你在学校能感到阶级的标志无处不在,从穿着到谈吐。”而在一门社会学课堂上,她的老师让学生自己定义家庭所处阶级,有的学生说“上流社会”(Upper Class)和“中产”,而这些都让她很受伤。(摘自Boston Globe 2015年文章)。

2013年《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写到,美国哈佛商学院中“阶级”正在成为分化学生的重要问题。如果你在学校需要保持和他人的人际交往,你就必须得参加活动,而参加活动往往就需要付出一定金钱上的代价。

录取 家庭施加的影响

名流或是中产家庭的学生除了能够有更大的可能性进入名校就读,在名校招生时,名流子弟也是收到照顾的。虽然美国名校致力于平权运动和学生多样化,但是不可否认家庭背景还是对于名校的学生录取有一定的影响。

据《商业内幕》报道,45%的校友子女更容易被大学录取。文章提到,在早先普林斯顿大学学者Thomas Espenshade认为在录取中,学生的家庭背景优势相当于SAT的160分。而这种与生俱来的家庭优势在常春藤盟校录取时更能体现出优势。

哈佛对于有家庭背景优势(与学校有特殊关系或是校友子女)的学生录取率为30%左右,而总体平均录取率则为5.8%;普林斯顿的家庭背景优势学生录取率则为33%,全体平均录取率则为8.5%;而耶鲁则承认有家庭背景优势的学生录取率为20-25%,总体平均录取率为6.7%。而这些“特殊学生录取率”则是由学校自己上报的,所以实际上是多少也无从考证。

除了私立名校外,公立大学也会在录取中偏向这些与学校有特殊家庭关系的申请人,《商业内幕》点出了弗吉尼亚大学和密歇根大学。

那到底什么样的家庭背景才会被学校偏向性录取呢?《商业内幕》认为被偏向性录取的学生更趋向为来自富有家庭的孩子和白人。

1 校友子女的孩子。根据《斯坦福日报》的报道,学校的录取委员会有权利定夺在申请学生中谁更有“与众不同”,而学生是校友子女在录取委员会看来就是一项“与众不同”的特点。而Daniel Golden在其研究中表示,美国名校在录取学生时给美国的“特权阶级”一些优惠,在帮助这些特权阶级的孩子进入美国大学后,学校也在得到这些家庭的支持。Daniel Golden 2004年因发表在《华尔街日报》上针对美国名校的特殊录取政策的系列报道而获得普利策奖。

2 给学校捐钱。学校对于的倾向性录取通常也是需要家长“付出点代价”的,比如捐钱。美国大学的绝大收入来自于校友捐款,因此捐款方往往会在录取时对学校施加压力,又或者在孩子被录取后给学校捐款。Daniel Golden说:“这就相当于,如果你录取我的孩子,我会给你5百万捐款的交易。”

事实是否如此?2006年的《经济学人》的一篇《Poison Ivy》中引用了大量Daniel Golden的评论,其中就指出美国的特权阶级会通过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将孩子办进名校,比如小布什和约翰·克里。

对于美国人来说,这种学校录取时的偏向性早就已经不是新闻。虽然学校一直对此的解释是希望能够拉进和校友的关系,但实际上还是和钱有一定关系,因为子女在自己学校就读的校友更倾向于捐款,而捐款越多的人的孩子也更容易进入该校就读。尤其是像这种家族式就读同一所学校就更容易累积和学校的关系,而这种互惠互利的关系也能够循环持续下去。

当然目前越来越多人注意到学校的这种情况,这种偏向性录取相比50年代来说也好了不少。

收藏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