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音说文解字:我佛慈悲
2017-05-25 14:08:16
来源:星星生活

(南音说文解字专栏)我以前国内的一个同事点了一个佛字。佛法无边!如果我说的不对,请佛为我指点迷津,或者给我一棒子,令我顿悟。

我开篇可能就要大不敬,从字义上来说,佛字并不是一个很高大上的字。为什么?因为咱们的祖先以中国自居,对外来的东西一概予以蔑视,好字不会留给外人。

要说到文字歧视,中文可以说是登峰造极,无出其右。

我们先来看看中文对中原之外少数民族的称呼:一概以禽兽虫子兵器命名,根本不把你当人。南蛮北狄西戎东夷,蛮是虫子,狄是犬兽,戎为剑戈,夷为大弓,一群野蛮人,只识弯弓射大雕。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浙江古称越(戉是大斧子兵器),福建为闽(门内一虫),四川称蜀(大眼虫),西藏称番(动物脚迹),云贵那边还有獠人(野猪)。后来可能觉得实在太过分了,才改为僚,承认人家是人了,青面獠牙的人。

还有五胡乱华,胡是牛下腭那一坨软肉,不能吃,古人认为胡是牛身上最没用的部位,所以用胡来通称西北少数民族。古就是耷拉下来的这块肉的象形,牛在喝水的时候,这里会咕一声。所以古发GU的音。

哪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

匈,很凶恶,再加一个奴,恶人小人下人。

鲜卑。鲜,鱼羊,都是我们碗里的下酒菜。再加个卑,卑贱。

氐是羝的简写,羝,羯,羌,都跟羊有关,一群放羊的,又臊又膻。

把边远小方国当人看的,找来找去只有一个倭字。

委,上禾下女,都是比较软弱的,人一委,当然就矮了。委曲,委屈,反正都是低三下四,卑躬屈膝的一些字眼,再配个寇或奴,就成了倭寇,倭奴,一群矮冬瓜。

举这些例子,只想说明一个事实,高大上的字,我们高傲的古人绝不会拱手送给外人。

当然后来我们国力不行了,又来另一个极端,崇洋媚外,把好字都送给外人,如美利坚,英吉利,意大利,德国,瑞典,全是祥瑞之字。

我们现在来看看佛字。佛是翻译过来的,从什么翻译过来的?Buddha。

Buddha,印度梵文的意思是“觉了”,“悟了”,是个过去分词。用词根来讲,Budd是“觉悟”,ha则相当于英文的ed。寺庙喜欢叫大觉,和尚中意叫悟空,都跟这个有关。我们现在用的很多词,都是佛教带来的,比如,一刹那觉悟了,整句话都是佛语。

如果当时翻译们采用意译,那佛教今天就应该称“觉教”。但当时则是采用的音译,一开始并没有用佛字,Buddha一开始是音译为“浮屠”。

浮,一只手抓着个孩子,在水里沉浮。小样,想到我泱泱大国来游泳?淹不死你。屠也有尸,血淋淋。

所以一开始,我们的学究们就没给Buddha什么好字,后来变了好多说法,浮图,佛陀,最终佛陀占了上风,Buddha音译为佛陀,简称佛。

佛陀。先看陀。

它字是一条蛇盘起来的象形,形成一个隆起的包。陀就是个土包,我们说驼背,也是鼓起一个包。

佛呢?佛教传入中国之前,已经有佛这个字了。那时候的佛是个动词,通拂。

我们来举一个周朝《礼记》上的例子。水潦降,不献鱼鳖,献鸟者佛其首,畜鸟者则勿佛也。献车马者执策绥,献甲者执胄,献杖者执末。献民虏者操右袂。献粟者执右契,献米者操量鼓。献孰食者操酱齐。献田宅者操书致。凡遗人弓者:张弓尚筋,弛弓尚角……

“献鸟者佛其首,畜鸟者勿佛也。”这里的佛,跟拂是一个字。各地给中央政府上贡,献什么不献什么,怎么献,都有明确规定。比如说献鸟,要用手轻拢住鸟首,为什么?怕鸟啄人啊!但如果是畜养的鸟,因为是驯养好的,就不用拢着鸟首。

弗最原始的意思,是矫正弓箭。弯了弄直,松了弄紧。

这是一个否定的过程。就象佛(拂)鸟首,鸟首要往前伸,我偏给你往后扳。所以弗也有不的意思,自叹弗如。

佛跟拂一个意思。最初儒家学者之所以选择这个佛字,是因为他们觉得佛教是拂人之性,拂人之伦,以求寂灭。

这不是我在这里异想天开,中国知识界一开始是不接受佛教的,将之视为洪水猛兽。

我觉得这里儒者们还在玩一个文字游戏。人需为儒;人弗为佛。儒是人需要的;而佛呢,则不是人。

不是人更好,是神。

我曾在多伦多大学上过一门《中国佛教史》的课,从中了解到,佛教在中国立足,确实经历了千难万险。

佛祖悉达多.乔达摩是古印度北方小国的一个王子(现尼泊尔境内),和中国的孔子同时代,距今2500年前了。他后来不当王子了,出来修行传道。印度的主要宗教是婆罗门教(即后来的印度教),佛教只是一个小教,现在印度信佛教的人也不足1%。最主要的原因,印度教通过做仪式,逢年过节祭祀一下就可以了。但佛教需要你身体力行去苦修,一般人做不到。

佛教在印度被印度教挤压,市场有限,就必须让外发展,于是通过斯里兰卡向南,通过西藏向北传播。向北的这一支,最终传到中国,日本及朝鲜。

以现有史料,佛教是在东汉明帝时期传入中国的。汉明帝刘庄,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儿子,他有一天做了个梦,梦到一个大金人,第二天上朝,他讲了这个梦,一个臣子说,这可能是西方的佛。于是汉明帝派人去求佛,在大月氏国(今阿富汗)碰到2个印度佛教僧侣,于是邀请他们同来中国。这两个僧侣以白马驮经,来到当时的东汉首都洛阳。汉明帝将他们安排在鸿胪寺。

寺是秦汉时期官府办公之所。如大理寺,就是专门掌管刑狱的,相当于司法部。鸿胪寺,就相当于外交部,专门负责接待外宾。

这两个僧侣外宾在鸿胪寺只是临时住住,但汉明帝想把他们变成常住居民,为他翻译佛经,于是给他们另建了居所。因为两人以白马驮经而来,且暂住鸿胪寺,于是新建的这个地方就叫白马寺。后来的僧侣来了,也都住在这白马寺。从白马寺开始,和尚住的地方也叫寺了。

这两个人译出的第一本经,叫《四十二章经》,看金庸武侠小说的,对这本经都不陌生。

佛教进入中国以后,与本土儒教道教产生冲突,引发了中国历史上多次灭佛事件。我们在中学里都背过韩愈的《谏灭佛骨表》。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佛教在中国不但没被灭掉,反而越来越盛行。今天,儒释道和平相处,互通有无,取长补短。人们也根本不会再去理会这个佛字有什么不好的本意,在信仰者眼里,佛这个字,永远是神圣的。

阿弥陀佛!

收藏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