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世界第二大溶洞布斯当那
2017-08-14 17:58:01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专稿/作者:星学)一提起溶洞,人们必会联系到所谓咯斯特地貌(Karst)。俺头回闻及这单词是在1972年游桂林时,初晓甲天下山水在地质学上的归类,乃因它源于西人最早在中欧的喀斯特高原之发现,从而命名。没料到多年后我竟有幸到词源地斯洛文尼亚寻幽揽胜,得以一睹始作俑者的风情,却是发现鼻祖样貌特征远不及云黔桂等的那么彪炳着着,一丝意外失望,似觉其浪得了虚名。惟在游历了其地下的世界–著名溶洞布斯当那(Postojna Cave)后,方得些遗憾补偿。

这个号称世界第二大钟乳洞,离斯洛文尼亚首都卢比安娜50多公里,第一是美国肯塔基的猛犸洞(Mammoth Cave)。该类罅穴都是石灰岩地质久受雨水侵蚀朝地下发展的结果,尽管其表面貌并不一定惊人。故当我们来到这名洞口时,也就是瞧科不大的小山坡岩间有个裂隙而已,丝毫不显山露水。然而其肚大能容,藏岭卧川,中空的总长度达27公里,深200米,最宽阔处逾3000平方米、高30余米,距今已有七亿年历史。仅仅凭着观众要坐小火车进入瞻仰这一条,就足以显示其纵深幅巨程度了。

俺也算领略过不少中外名窟一族,眼下这个当属迄今所见之最。观光车不像入内萨尔斯堡盐矿参观所乘的那种单人依次排坐型,而是双排座敞开式的双轨电车,一列满载数百人,座无虚席,洞外排队的人甚多,足以见火爆程度。

车开动后速度蛮快,阴风飕飕扑面甚凉。但见两旁和头顶,峭壁危岩迥异,有时低窄得似可碰到头肩,有时空旷得若虚谷,隧洞曲折蜿蜒,洞中有洞。我们的眼睛仿佛不够使唤的了,左顾右盼,目不暇接。数不尽的石钟乳,或呈笋状,或若柱形,或像垂布,或似花卉,千姿万态,叫人直叹惟有神工鬼斧方能雕琢出来这般奇景。

十分钟后下车,开始步行观其精华处,进入更为广阔的天地,不啻硕大的地下天然雕塑博物馆。这段路途将近两公里,要走一个多钟头,崎岖而湿滑,时铺着木板道,千回百转,上上下下,四通八达,我们紧跟着导游走主干,以防迷失掉队。

一路上听着讲解,看着奇貌,不住的拍照,常常赶不上趟。再次见识了”滴水穿石”,同时领教了”滴水生石”,造物主无比奇妙。穴里中依据形象特色分为帷幔帐、辉煌厅、水晶殿、音乐堂等,顾名思义,确有其表,跟以往看过的溶洞类似,惟更雄伟壮观些。也都由灯光照着,烘托奇幻氛围,但灯色较单调,几乎皆是白炽灯光,不像桂林芦笛岩、北京石花洞恁地五颜十色,或许是为了更好的环保缘故,因尚还规定洞内拍照时不准用闪光灯。

较为特殊的是,该洞内有峡涧暗河,壑上架有高桥;有可容数千人的敞厅,每年在此举办音乐会,音响效果一流,别有风味。另外在水流或积潭中,还生活着奇特的两栖动物“蝾螈”,类似中国大鲵,体纤无鳞,有短四肢,眼因久居黑暗退化失明,寿命可达百岁,十分珍稀,当地人称其“人鱼”。我们行进间力瞅着辄未曾得见,只能从陈列的照片中观其真容了。

个多小时的徒步完后,回程仍坐火车,与来时路线不同,沿途还是奇石嶙峋,一派瑰异景观。车转来弯去的如行于迷宫,同样花了十分钟才回到站台,那厢的洞壁穹窿颇似硫磺火石,色极灿烂。步出洞外后回眸,原来出口是距入口很近的另个小罅隙,更不起眼。导游说,光是来回搭乘这段路程,便节省了游客俩时辰的脚力,可见其巨大深藏,让我们饱餐了一顿洞天穴地的饕餮盛宴。

收藏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