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笔,来寄放那份浓浓的乡愁
2017-10-19 14:45:30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专稿/作者:心馨)今天在微博上读到某名作家关于写作者的话,很有感触。她说写作者分两种:一是从口语到写作,天生会讲故事的人;二是从思绪到写作,内向者只能在纸上说话。这让我马上想到了严歌苓和莫言。一个是天生的讲故事的高手,高产,用文字在歌唱;而另一个低调沉默地在笔尖上舞蹈。他们的名字很有意思,似乎就暗暗地吻合了这两种类型。

不管是哪种途径,写作这事和任何一种艺术门类一样,需要的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天赋。老天爷要是不赏这口饭给你,你就是再努力, 笔下也不会出彩生辉。不少写作者,本没有受过专业的培训和学习,却在文字的领域里成为大家。

比如民国时期的萧红。她的文字风格特殊,《呼兰河传》完全跳出传统小说的写法,她以自由的散文诗一般的语言将如此厚重的悲剧内容揉裹其中。茅盾评价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对比雕琢的冰心,自由诗性的萧红更象一个天才的作家。

当下的作家李娟,也是类似萧红的天才作家。有文学评论家说,李娟和阿勒泰的关系,就像萧红和呼兰河的关系。一个仅有中学学历的女孩子,生活在偏远的新疆,曾经生活艰难,在城乡之间辗转。我不能想象,她是怎样完成从一个普通职业者到作家的转变的?她的笔下是普通人的谋生,裁缝店,补鞋匠,小卖部,在辽阔的新疆生活的人们。我很好奇,那样繁重的生活是怎样穿过瘦小文静的她,被她过滤,变成了悲悯,温暖而克制的文字。

这样的作者和文字,是无法通过教育或学习练就得来。他们属于天生的写作者。他们的体内有滚滚的才华,不倾吐出来,身心都无法安顿。

天才的作家毕竟是很罕见的。普通人的生活,也需要文字的滋养。比如我。我不是科班出身,也从不认为自己在文字上有什么天赋。只是出于对方块中文字由衷的热爱,经常是想到哪写到哪。在我而言,写作是整理思绪,释放压力,记录生活的过程。

这个爱好的养成得益于我的中学语文老师。其实少年时代的我并不爱好写作的。直到直到上高中后,每个星期要上交一篇文章,这可难坏了当时懒惰的我。有一回实在无奈,我在周记本上写了一行字:无话可说。

没有想到语文老师竟然没有责备我一个字,反而给我回了长达几页的信,貌似沉默倔强的我居然如此反叛,让他非常震惊和痛心: 我尚未懂得写作的好处–文字用来记录生活的。他就不相信我真的无话可说。我只是缺少的是观察生活的耐心和必要的阅读积累。他和我达成和解:只要我愿意写,什么样的形式或内容都可以–不要管什么中心思想,开门见山结尾呼应等等所谓的技巧,你只管写下你想表达的,记住:千万不要为写而写。在真情实感面前,所谓的技巧都黯然失色。

从那时起,我开始了阅读和练笔。想到哪写到哪,天马行空,有感才发。写作渐渐成为了我生活的一部分。特别是移民后,对中文的依恋无处排解,只有拿起笔来,那份浓浓的乡愁才能有所寄放。键盘之下,我认识了不少和我一样的写作者,大家有很多交流和切磋,这也是一份意外的收获。

中文字以她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普通人如我,就这样读下去,写下去。

收藏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