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波对人体的影响
2018-04-04 14:18:24
来源:星星生活

电磁波对人体的影响大体可分为热作用,刺激作用及非热作用。长时间的低周波微电磁波,是否影响身体健康成为目前电磁波有害理论的论战焦点。而强电磁波对人体的有害性已得到科学验证,因此世界各国为保护人身健康规定了接触电磁场最长时间限定。

1. 热作用

电磁波的热作用可引发生物体组织细胞温度的上升。研究表明3Cm以下波长的微波可透过皮肤1Cm,而0.25-1m的微波可透过皮肤到达人体各器官。被皮肤吸收的微波转换为热,引起身体组织的温度上升。动物实验结果表明生物体的温度升高,引起行动变化,产生异常行动。而且39℃以上的子宫温度影响生物体的免疫功能。据分析生物体内最容易受到这种热作用的地方是几乎没有血管的眼睛水晶体及睾丸。电磁波对眼睛的最严重危害为水晶体白内障。此时眼球内凸镜由于温度上升产生不透明部分,使人无法看清物体。1-10GHZ的微波容易使人产生这种白内障。有人曾做过这种动物实验,将2450MHZ电磁波(属于微波炉频率范围)照射兔子眼睛10分钟,结果开始出现了白内障现象。男性生殖细胞集合体睾丸温度相对于体温(约36℃)较低,而且对热非常敏感。温度的上升对进行减数分裂的生殖细胞产生决定性影响。

2. 刺激作用

电磁波的刺激作用中有感电效果。电信号调节人体的所有功能。观察神经细胞,肌肉细胞等可以兴奋的人体所有功能最小单位的细胞表明,此类细胞两端的电位差达到一定水准,则向神经系统传达兴奋信号或收缩肌肉。但是,外部流向人体的电流使神经的兴奋传导系统及肌肉运动系统的生物体电路系统产生异常,使人体发生某种变化。这种外部电流刺激神经细胞产生触电感觉,而刺激肌肉则产生肌肉收缩或不随意运动。刺激心肌使心室变软,心脏停止搏动,而刺激呼吸则使其停止呼吸。

3. 非热作用

上面所举的高压送电线电磁场引发小儿白血病等大部分疫学调查结果属于此范畴。对非热作用的影响目前很难加以确认,因此无法明确解释。将小鸡,猫的大脑皮质放在用低周波变调的UHF,VHF中,发现钙离子流出。信息传达,免疫系统功能,细胞增值离不开钙离子。实验结果表明50-60HZ的低周波也使钙离子流出。可见一般家电(60HZ)对人体也有危害。

另外一份研究报告表动物体松果体分泌(melatonin)对肿瘤细胞产生抑制作用,而低周波改变松果体的分泌量。ELF,VLF电磁波不仅对人体内细胞膜的钙分布,而且对钾、钠、氯等离子分布也产生影响,从而影响人体激素分泌。

如上所述人体细胞利用微弱电信号通过神经传导热、疼痛、视觉等感觉,但细胞间这种交信遇到妨碍时将产生异外的细胞增殖,形成癌。而可以引发交信障碍的外部能量比预想不到的要微弱的多。实际上将电磁波加在实验培养的细胞时,发现细胞间化学物质移动发生变化,遗传因子生成遇到妨碍,激素及化学物质生成发生变化,癌细胞活动增加。对老鼠的实验,发现电磁波对其食欲、呼吸、睡眠等产生了障碍,而人体实验则发现电磁波使脉搏减弱,使脑波产生异常现象。

电磁波有害论受到各种疑问,因为目前人类还无法说明白血病等许多疾病的产生原因,即使现代医学与科学相当发达,但对人体的研究仍远远不够,20世纪初某位学者提出吸烟导致肺癌时也曾遇到包括医生在内的许多学者的疑问。直到30年后,医学界才承认吸烟导致肺癌。

对电磁波的研究仅过了20多年,同时电磁波与吸烟不同,其强度、频率、接触时间、波形等较复杂,因此很难证明它与癌之间的关系。与吸烟一样人们应该提高对电磁波危害的认识程度。综合目前的疫学调查,人们无法否认电磁波对人体有影响。因此我们应自主避免接触强电磁场;非接触不可时应该采取适当措施。

收藏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