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高温天气谨防热射病
2018-06-27 19:29:36
来源:星星生活

热射病(中暑)是指因高温引起的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调,体内热量过度积蓄,从而引发神经器官受损。热射病在中暑的分级中就是重症中暑,是一种致命性疾病,病死率高。该病通常发生在夏季高温同时伴有高湿的天气。热射病属于极度危险的重症中暑,除了户外工作者,老年人也是热射病的常发人群。了解这一点,我们先从“中暑”说起。

一、中暑的分级

中暑是指由高温条件直接作用于人体,而导致的健康伤害事件,是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人的体温调节机制发生障碍的结果。中暑按照症状严重程度和应对紧急程度分为不同级别,一般而言,中暑可分为先兆中暑,轻度中暑和重度中暑三个等级:

1. 第一等级:先兆中暑

先兆中暑是指在高温环境下,病人出现轻度头痛、头晕、大量出汗、口渴、耳鸣、恶心、四肢无力、注意力不集中,眩晕、神志恍惚等症状,感受上有点类似久蹲后忽然起立时眼前一黑的那种体验。同时还可能发生肌肉痉挛并伴随痉挛部位疼痛 —— 这是由于猛烈出汗、盐分(钠)流失所导致的。一些人还会感觉手脚发麻等异样不适。但病人体温基本正常或稍高,先兆中暑发生后,如果能及时采取干预措施,病人短时间内即可恢复正常。

2. 第二等级:轻症中暑

轻症中暑,病人先兆中暑的症状加重,出现面色潮红或苍白、烦躁不安或表情淡漠、恶心呕吐、全身疲乏、心悸、大汗淋漓、皮肤湿冷、脉搏细速、血压偏低、动作不协调等,这时病人体温升高至38.5℃左右,如果及时处理,往往可在几小时内恢复。这个阶段的病人有时神情看上去总觉得哪里不对,有些异样,这其实是轻度意识障碍已经发生的标志。

3. 第三等级:重症中暑

重症中暑,又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热痉挛,由于病人大量出汗,导致体内的水、盐大量丢失,盐是氯化钠,低钠造成肌肉痉挛伴疼痛,尤以腓肠肌,就是小腿肚子为特征,疼痛常呈对称性和阵发性。

重症中暑第二种情况叫热衰竭、病人因脱水、电解质紊乱、周围循环容量不足而发生虚脱、其中病情轻而短暂者称为热昏厥,发生短暂意识丧失,如果病情得不到控制,可以发展为热射病。

第三就是热射病,病人的调节机制失效,这样造成体温骤升,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和循环功能障碍,病人出现高热、无汗、神志障碍,体温可高达40~42℃以上。

热射病中还有一种类型称为日射病,是烈日长时间直接照射病人头部,导致其中枢神经发生功能障碍,表现为头痛、头晕、恶心、呕吐、严重者昏迷等。中暑病人的危险性判断,病人是否危险主要看体温,当病人的核心体温,也就是肛温达41℃时,死亡率达10%,达到42℃时,死亡率则升至70%。临床判断中暑病人危险性的指标,体温大于39.2℃,心率大于每分钟127次,此为热危险,这种情况下,必须采取紧急救治措施,否则病人有生命危险。

除了轻症中暑的症状变得更加严重之外,热射病还可能呈现出以下典型状况:意识障碍、抽搐痉挛、手脚运动障碍;爆发性的高热,可达 40℃ 甚至以上;肝功能异常、肾功能损害、凝血功能紊乱(这些指标须在医院通过验血而获得)。

热射病属于极度危险的重症中暑,需意识到若不立即处置死亡率相当高(介于20-70%之间,50 岁以上患者可高达80%)。因此必须第一时间呼叫救护车,火速送往医院抢救。

二、为什么老人特别容易中暑?

老年人之所以最容易成为中暑的受害者,与其生理特性关系密切。

1、含水量低:老年人体内本来含水量就低,占体重大约 50% 左右,年轻成年人为 60%。

2、调节功能差:随着年龄的增长体温调节能力会有所衰退。温度上升时老年人的出汗量与皮肤血流量的增加量都会减少,而且增加速度也会减慢。

3、老年人感觉减退:对于炎热、口渴不那么敏感。即使已经开始脱水,也意识不到。

研究发现年轻时就维持良好运动习惯的老年人具有和年轻人差不多同等程度的热耐受能力。说明锻炼能够延缓体温调节能力的衰退。老年人常年维持适当的运动量,有利于预防中暑。

三、如何避免家中老人中暑?

1. 采取适当的防暑降温措施。盛夏季节,千万不要为了节省几度电费而硬撑着不开空调。但是另一方面,也不要贪图把空调温度调至过低,一般不要低于 24℃,否则室内与室外温差过大,会在出入室内外时对身体造成很大的负担。此外,空调也不要出风口直接对着人猛吹。

2. 不断提醒自己补充水分。少喝一点、多喝几次、不要等到口渴了再喝、每天补充1.2升左右的水分。工作和运动造成大量出汗时可以考虑饮用盐汽水或者其他运动饮料,但是建议选择盐分的浓度在0.1-0.2%左右的类型,也不要喝太多,避免一次性狂饮大量水之后引发人体反射性排汗亢进,从而导致水分和盐分的进一步流失,加重缺水的状态。

四、热射病患者如何救命?

患者应迅速转移到阴凉通风处休息,饮用凉盐水等饮料以补充盐和水分的丧失。有周围循环衰竭者应静脉补给生理盐水、葡萄糖溶液和氯化钾。热射病患者预后严重,死亡率高,幸存者可能留下永久性脑损伤,故需积极抢救。

1.体外降温。旨在迅速降低深部体温。脱去患者衣服,吹送凉风并喷以凉水或以凉湿床单包裹全身。以冰水浸泡治疗已不再推荐,因发生低血压和寒战的并发症较多。但如其他方法无法降温时,亦可考虑此方法,但此时需要监测深部体温,一旦低于38.5℃时需停止冰水降温,以防体温过低。

2.体内降温。体外降温无效者,用冰盐水进行胃或直肠灌洗,也可用无菌生理盐水进行腹膜腔灌洗或血液透析,或将自体血液体外冷却后回输体内降温。

3.药物降温。氯丙嗪有调节体温中枢的功能,扩张血管、松弛肌肉和降低氧耗的作用。患者出现寒战时可应用氯丙嗪静脉输注,并同时监测血压。

4.对症治疗。昏迷患者容易发生肺部感染和褥疮,须加强护理;提供必需的热量和营养物质以促使患者恢复,保持呼吸道畅通,给予吸氧;积极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维持酸碱平衡;补液速度不宜过快,以免促发心力衰竭,发生心力衰竭予以快速效应的洋地黄制剂;应用升压药纠正休克;甘露醇脱水防治脑水肿。激素对治疗肺水肿、脑水肿等有一定疗效,但计量过大易并发感染,并针对各种并发症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收藏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