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基秦纳民俗文化保留村
2018-06-28 22:36:07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专稿/作者:叶元凯)6月是老人月,基秦纳城南的Doon Heritage Village (杜恩传统文化村)对老人免费开放,恰逢妹妹和妹夫从中国来看望我们,我们4个老人一起去参观。

博物馆建于1914年,政府把分散各处有纪念意义的老建筑搬迁到这里来,集中介绍滑铁卢地区最近一百年的发展历程。各景点都有人穿19世纪的服装,扮演当时各行各业的人员,介绍该处的典故或者历史,情景真实有趣。


(图:1914年6月的月历)

第一个景点是1856年 建成的Petersburg火车站 ,这是一个真实的建筑,因为1854年由多伦多通到滑铁卢铁路建成,沟通全加,车站就建于该处。现在保存着办公室、候车室和一辆1911年建造的太平洋号机车。办公室外面墙上悬挂着火车班次时刻表、票价表,室内有那时的打字机、电报机、电话机和信号灯。使用老式电话机要一手把听筒放在耳边,同时对准机上的喇叭口说话。室内有一个穿着工装裤的老人,我问他是100年前的工作服吗,他作肯定回答,他高兴地和我们合影。


(图:穿着百年前工装的铁路老工人和游客合影)

村里有多处商店,反映当时的生活风貌。我们先参观了一家杂货店。我们一进去,穿着当时长裙的的售货员就笑问我们想买什么,我说我们没有100年前的货币啊,她笑着拿出当时的钞票和硬币给我们看。纸币比现在的加币窄小,和国内的两角币差不多。 店里阵列百年前流行的货品,一排排的罐头食品很显眼,大概加拿大寒冷的季节长,缺少新鲜蔬果,着力研发罐装食品吧,不知中国在清末时是否已有罐头,我们浙南温州30年代才有罐装的炼乳出售。

货架上还有供小学生书写的石板,我上世纪30年代上小学也有一块,用白色的石笔书写,写满擦去,家里不需买纸质的抄写本,但是放在书包里较重,后来我那块石板给我掉地上打碎了。店里还有铁熨斗,使用时要放在火炉上烤热,我小时候见大人常用手指弹点水到底板上,看它冒起一溇水气,测验其温度是否适合使用,热度过高会烫坏布料。店里阵列一桶桶各种规格的铁钉和高筒胶鞋,都是生活必需品。

铁匠铺里摆满铁制的农具、工具,铁制的马车轮子就挂在墙上。马车铁轮是北美的时代象征,很多人的门外靠墙摆着,表明他们的祖辈是赶着马车来到美国中西部或安大略。店里靠墙是大火炉和打铁的铁砧,旁边放着大水桶。这都是我小时候路过铁匠铺爱看的情景。时见师父和徒弟轮番有节奏地捶打,铁花四射, 捶打好的铁具要立马放入水中淬火,以加强其硬度。


(图:铁匠铺,铁砧,淬火桶)

村里的裁缝店又是另外一道风景线。店里的缝纫机同我们近几十年使用的相同,代客缝制服装,店主同时又代办村里的邮政业务,窗口写着Post Office 字样。桌子上放着邮戳和磅秤,墙上挂着邮袋。记得以前读英文林肯生平时提到,林肯家境贫困,父亲是鞋匠,林肯从小帮助家里干活,负责过Post Office 。当时理解为他当过邮政局长,好像和警察局长、财政局长是平起平坐的,但又和“贫困”对不上号。其实就是村里的邮政代办点,他一人办理村里邮件的收和发而已,这家缝纫店便是如此。

接下来进入一家肉店,销售各种肉类,包括家禽和鱼类。墙边挂着布袋装的德式香肠,后房横梁上吊下一条杀好的“大猪”,柜台摆着磅秤,出售鲜肉和腌制的肉类。 此外村里还有织布房、马具店、印刷所、锯木厂 和修理铺。

在村的不同地方建有四家住宅。其中马丁先生的住房颇为典型。马丁家里有17个孩子,房子宽大,房间众多,横梁、地板厚实耐用。加拿大冬季长,取暖问题重要。底层厅里安置高大的火炉,直径近20厘米的大铁管通遍全屋,楼上的房间常见铁管从地板中间窜出,直达天花板,大概是为散热均匀。后房储备大量劈好的木段,好在加拿大森林茂密,木柴取之不尽。


(图:火炉的管道通向全屋的各个房间)

我看到盥洗池边安装手压提水的龙头,这表明,百年前的住房已解决取暖、用水问题。回想我们国内中等城市直到80年代中期,绝大多数居民仍然住在没有取暖、供水的平房里。


(图:百年前的自来水:手压提水龙头)

我注意到他们的床下都放着供夜间方便用的瓷盆,这说明当时仍没有卫生系统。起居室里摆设有钢琴、壁炉、沙发,也有妇女的刺绣设备,有的家里有手摇洗衣机,出行的马车装饰华丽,可见人们百年前的生活舒适度已相当高。

文化村的各景点都设置在环形道路的两侧,最后一部分是消防站和教堂。教堂里靠背椅宽大,门前的广场是聚会场所,也是举行露天音乐会的地点。附近的墓地则是人们归宿之地。文化村自火车站始,至墓地终,过了河上的小桥就回到出口处。

文化村里参观者络绎不绝,小学生由老师领着一队队来看看前辈以前的生活情景,大概这也就是加拿大的传统教育了吧,文化村也就成了教育基地。该村在基奇纳市东南方的Huron 路10号,全年家庭票价为60元,个人票价为35元。

收藏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