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良师益友谭老师
2018-07-10 17:51:08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专稿/作者:玮仁)我的第二部文集的校对工作于五月底如期结束,交付印刷,并于6月中旬顺利出版,与读者见面,完成了今年的一件大事。

前年和今年出版的这两部文集的校对工作都是由和我一起在中文学校教中文的谭老师担任的,所以说,这两部文集也凝聚着谭老师的心血。

记得编辑第一部文集时,出版社排好版以后,谭老师用了两个多星期的时间逐字逐句地校对。谭老师给我发回的校对稿上标出需要修改的地方,不仅有错别字和病句,还有用的不规范的标点符号。感激佩服谭老师认真仔细的同时,也为自己的不严谨深感愧疚。于是,下决心以后再写作时,一定尽量避免错误,因为事后的校对改错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

这第二部文集收集的不只是近两年写的文章,还包括好几年前写的文章。因此,我在最开始给出版社寄出选好的文稿之前,把每一篇都通读一遍,修改错处,希望能尽量减轻谭老师校稿的工作量。可是,谭老师依然不厌其烦地字斟句酌,还对个别地方的修改做了说明,甚至引经据典,让我学到了不少语言知识。

此外,谭老师在回信中特别提到我的写作风格比较口语化,读起来朗朗上口,但是考虑到读者来自大江南北,对具有地域化特色的用词做了改动。这对我来说确实是个警示,以前真的没有这方面的考虑。再好好体会谭老师给我改过的一些语句,遣词造句后的书面语言比之前的句子简练了许多。而且,有几处虽然只是把两个字调换一下位置,就显得更通顺了。体现出谭老师深厚的中文功底,我还需多多修炼。

认识谭老师是我在教育局中文学校教中文不久,我于2011年3月开始任教,9月初开学前的星期六,学校召集全体老师开会,布置新学年具体的教学安排。那天我在进教学楼门时,迎面走来一位瘦高个子,短头发带眼镜的老师,她用英语问我:“请问教育局国际语言课程的中文老师在哪里开会?”显然这是一位新来的老师。我用中文回答她:“我也是去开会的,我们一起走吧!”

我们一边走以边做了几句寒暄似的交谈,就是这彼此间三言两语的对话,谭老师已经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十分干练又和蔼可亲,一举手一投足,都尽显出老师的气质。遗憾的是,我当时教简体字,而谭老师教繁体字,我们被分在不同的组开会。开学以后,简体字班和繁体字班的上课时间不同。而且,简体字班在一楼上课,繁体字班在二楼上课。学校集会时也常常是简体字班和繁体字班分开进行。所以,我们几乎没有再碰面的机会。

但是,有缘人是会再相逢的,下一年我被调去教繁体字班。这样,每次上课前我们差不多都可以在学校办公室会面,即便是简单的相互问候,我也能感受到谭老师的随和与亲善。

后来,我得知谭老师是个喜爱读报纸的人,她每个周末都去家附近的超市领取中文报纸。她留意到《星星生活》周报上经常刊登我写的文章,有时见到我就谈几句读后感和收获,或者发来电子邮件谈体会,她最常说的一句话是“开卷有得”,令我非常受鼓舞。谭老师还把我的一些文章推荐给周围需要的朋友,并且把他们的反馈意见带给我,让我有更明确的目标和动力。

有一年圣诞节,我们全家外出度假,因为那个周末的报纸上将有我的文章,很想收存。于是,我在出发前打电话给谭老师,问她取报纸时可不可以帮我拿几份,她愉快地答应了。当她听说我每周为拿报纸特意开车十多分钟去超市,而且还时常拿不到,她便主动提出今后每周五晚上都帮我取报纸,周六早上去中文学校上课时再带给我。

从此,我就有了专人帮我拿报纸送报纸,而且一期不落。我每次向谭老师表达谢意时,她都挥挥手说:“完全是顺便,举手之劳,不足挂齿。”她还鼓励我说:“你尽管写,拿报纸的事情我来做。咱们这也是团队合作,有动手的,还有跑腿的”。她的这番话让我不禁扪心自问:自己何德何能,竟可以得到这样优厚的待遇。

把所写的文章集结出书的想法有好几年了,可是一直苦于不知道该怎么做。我想到谭老师经常读报,对我的文章比较熟知。于是,两年前,也就是2016年三月春假,我跟谭老师提出我的想法,请她帮我出谋划策。谭老师再一次对我有求必应,我和谭老师约会面谈时,谭老师有备而来,她带着几本类似的书让我做参考,还把已经深思熟虑过的方案提出来,从文章的分类到取舍,都给了我可行性意见,也促使我的文集于那一年的6月如愿出版,顺利与读者见面。

走出校门以后,不再有老师的教诲和督促,还能有这样一位关注关心着自己,时刻激励自己进步,并在关键时刻给予指导帮助的良师益友,实乃三生有幸,值得好好珍惜。更要继续努力,才不辜负谭老师的一片苦心!

收藏

评论已关闭